摘要:近期,泡泡玛特旗下Labubu火爆全球,众多消费者一娃难求, 一些联名、限量款Labubu被炒至上万元,某拍卖平台将Labubu与爱马仕铂金捆绑竞拍,成交价超20万元,还有多名顾客在海外门店因抢夺商品大打出手。
舆情概述
近期,泡泡玛特旗下Labubu火爆全球,众多消费者一娃难求, 一些联名、限量款Labubu被炒至上万元,某拍卖平台将Labubu与爱马仕铂金捆绑竞拍,成交价超20万元,还有多名顾客在海外门店因抢夺商品大打出手。
Labubu的爆火,直接带动了泡泡玛特股价的飞升,其市值飙升至3288亿港元。6月8日,据福布斯实时富豪榜显示,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身家为203亿美元,超越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成为河南新首富。
对此,有网友表示粉丝为情绪消费属正常,也有部分网友无法理解,认为过度追捧导致塑料玩具金融化,背离了潮玩文化初衷。
▲图片来源网络
舆情反响
网民观点
▲微博相关话题评论
舆情观察
在现代社会,情绪消费趋势愈发显著,对于许多年轻消费者来说,Labubu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在快节奏、高压力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渴望通过收藏这些独特的玩偶来寻找一丝慰藉和快乐。同时,在社交媒体的潮流风向和明星效应的催化下,潮玩的吸引力愈发强大,消费者的购买欲被进一步激发。
然而,当潮玩变成了投资品,其价值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炒作而非实际的艺术或收藏价值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否偏离了潮玩文化的本质。潮玩最初的意义在于提供给爱好者们一种独特且富有创意的娱乐形式,而现在的情况似乎暗示着一种趋势:任何具有潜在稀缺性的产品都有可能被金融化。
针对这一现象,企业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呵护和支持潮玩文化的创新,另一方面,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的不良影响,只有这样,潮玩行业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继续给消费者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来源:忻闻访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