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亡大清者必叶赫那拉"—这句神秘的谶语如同幽灵般缠绕着清王朝276年国运。自努尔哈赤攻灭叶赫部时,末代贝勒布扬古含恨立誓"我叶赫那拉子孙,虽存一女亦必覆满洲"始,这个草原诅咒便化作血色丝线,将叶赫部族的命运与爱新觉罗王朝缝合成诡异的历史图腾。当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亡大清者必叶赫那拉"—这句神秘的谶语如同幽灵般缠绕着清王朝276年国运。自努尔哈赤攻灭叶赫部时,末代贝勒布扬古含恨立誓"我叶赫那拉子孙,虽存一女亦必覆满洲"始,这个草原诅咒便化作血色丝线,将叶赫部族的命运与爱新觉罗王朝缝合成诡异的历史图腾。当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隆裕皇后签署退位诏书时,宿命论者似乎看到了预言应验的轨迹。但拨开传说迷雾,叶赫那拉氏实则缔造了清王朝的筋骨血脉:孝慈高皇后孕育开国雄主皇太极,纳兰性德铸就满汉文化交融的诗魂,纳兰明珠撑起康熙盛世的朝堂脊梁。这个被诅咒缠绕的家族,既是帝国黄昏的见证者,更是王朝辉煌的锻造者。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朝历史上的十大叶赫那拉氏名人。
孟古哲哲(1575—1603年),叶赫那拉氏,叶赫部贝勒杨吉砮之女,清太祖努尔哈赤侧福晋,清太宗皇太极生母。万历十六年(1588年)嫁努尔哈赤为侧室,维系叶赫与建州女真短暂联盟,后因叶赫部背盟支持九部联军攻打建州,双方关系破裂。孟古哲哲虽处家族与夫族矛盾中,仍以贤德辅佐努尔哈赤统合女真各部,生育皇太极为后金崛起储备核心继承者。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病危时请求见母未果,含憾而逝,努尔哈赤为其斋戒月余,厚葬兴京,暂缓征讨叶赫以表追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追尊其为“孝慈武皇后”,康熙元年(1662年)改谥“孝慈高皇后”,祔葬福陵。
孟古哲哲
苏克萨哈(?—1667年),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开国功臣,顺治、康熙两朝重臣。其父苏纳早年追随努尔哈赤,家族原属多尔衮麾下,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后转投顺治帝,因揭发多尔衮“私制龙袍”有功擢升领侍卫内大臣。顺治十八年(1661年)与索尼、遏必隆、鳌拜并列为四大辅政大臣,主张缓和满汉矛盾,反对鳌拜圈占民田。康熙六年(1667年)上疏请辞辅政之职以还政康熙,遭鳌拜诬陷“怀异心”等二十四罪,被绞杀并灭族。其冤死成为康熙亲政后清算鳌拜集团的重要导火索,康熙八年(1669年)昭雪复爵,谥“忠勇”。苏克萨哈一生经历清初权力重构,从多尔衮亲信转向帝党核心,虽因权力斗争惨淡收场,但其揭发多尔衮、推动康熙亲政等事件深刻影响了清朝早期政治格局。
苏克萨哈影视形象
纳兰明珠(1635—1708年),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其姑母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妃,家族与皇室渊源深厚。康熙十二年(1673年)力主撤藩,支持平定三藩之乱;二十二年(1683年)力挺施琅平台,促成清朝统一台湾;外交上参与对沙俄谈判,推动签订《尼布楚条约》。其掌权期间广植党羽,与索额图并称“明相”,提拔高士奇、徐乾学等汉臣,但结党贪腐引发康熙警觉,二十七年(1688年)被御史郭琇弹劾“植党营私”革职,后复起任内大臣。明珠历经康熙朝军政大事,虽因权倾朝野遭贬,但其主推的撤藩、统一及边疆政策深刻巩固了清朝统治,其子纳兰性德更以诗词名世,家族荣辱折射清初满汉权力互动与帝王制衡之术。
纳兰明珠影视形象
康熙帝惠妃(?—1732年),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什曾孙女,权臣纳兰明珠侄女,康熙早期四妃之首。康熙九年(1670年)入宫封庶妃,十六年(1677年)晋惠嫔,二十年(1681年)封惠妃,居延禧宫。其子承庆早夭,抚养皇长子胤禔至成年,胤禔因魇镇太子案被圈禁后,她渐失帝宠。其家族背景显赫,叔父明珠任武英殿大学士期间,她成为康熙平衡满蒙汉势力的重要纽带;明珠倒台后仍保妃位,折射康熙制衡权术。雍正十年(1732年)卒,以嫔礼葬景陵妃园寝,未获追封。
惠妃影视形象
纳兰性德(1655—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清初著名词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后晋一等,随驾巡边并参与编撰《通志堂经解》。其词风哀婉清丽,融合满汉文化特质,著有《饮水词》《侧帽集》,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传诵至今。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抱病与友人宴饮后猝逝,年仅三十。他虽出身显赫却淡泊权位,广交汉族文士顾贞观、朱彝尊等,推动满汉文化交融,被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评)。
纳兰性德
乾隆帝舒妃(1728—1777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侍郎永绶之女,雍正六年生,乾隆六年(1741年)经选秀入宫,初封贵人,同年晋舒嫔,十三年(1748年)晋舒妃。其子皇十子早殇,后与庆恭皇贵妃陆氏交好,协助抚养皇十五子永琰(嘉庆帝)。乾隆三十年(1765年)继后那拉氏断发失宠后,舒妃以入宫二十四年的资历居众妃之首,代行部分宫务,但未再晋封。四十二年(1777年)病逝于承乾宫,享年五十,葬裕陵妃园寝。
舒妃
桂祥(1849—1913年),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慈禧太后胞弟,隆裕太后之父。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姐慈禧掌权获恩荫,历任工部侍郎、神机营统领等职,光绪十三年(1887年)封三等承恩公。甲午战争期间总理神机营事务,却无实际治军才能,致军备废弛;戊戌变法后任崇文门监督,以苛征商税敛财。其女静芬被慈禧指婚光绪帝为隆裕皇后,家族权势达顶峰。宣统退位后依附女儿隆裕太后,1913年病逝。
桂祥
桂祥一生凭借外戚身份跻身权力中枢,缺乏政绩建树。任神机营统领时虚耗军费,甲午战败暴露其治军无能;执掌崇文门税关时横征暴敛,被讥“雁过拔毛”。其弟桂良、子德恒皆因裙带关系获官,形成“那拉氏权力网”。虽未直接干政,但作为慈禧扩张家族势力的工具,折射晚清“任人唯亲”的腐败生态。《清史稿》仅以“平庸”概之,后世视其为清末贵族寄生阶层的缩影。
8、那桐那桐(1856—1925年),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晚清重臣。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出身,历任户部侍郎、外务部会办大臣、军机大臣,宣统元年(1909年)任内阁协理大臣。庚子事变中受命留京与八国联军周旋,战后参与《辛丑条约》谈判并签署,后任修订法律馆总裁推行新政,支持废科举、办新学、修铁路。其政治立场亲洋务实,曾率团赴日考察宪政,协助庆亲王奕劻主持外务,但被诟病为“媚外官僚”。辛亥后退隐天津,拒任伪职,1925年病逝。其《那桐日记》详录1890—1925年政坛见闻,成为研究清末民初转型的重要史料。
那桐
慈禧太后(1835—1908年),满洲镶蓝旗人,咸丰帝妃嫔,同治帝生母。咸丰驾崩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诛杀顾命八大臣,开启垂帘听政,掌权47年。三次垂帘执掌同治、光绪两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病逝,葬清东陵定东陵。她执政期间镇压太平天国,重用曾国藩、李鸿章推进洋务运动;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镇压戊戌变法,囚禁光绪帝处决“六君子”;纵容义和团引发庚子之乱后,签订《辛丑条约》致主权沦丧。晚年推行新政,废科举、设学堂、预备立宪,同时强化满人集权。其以铁腕平衡湘淮军阀、列强与满汉官僚,主导清末内政外交变局,却因保守与妥协加剧统治危机,终随清亡湮于历史。
慈禧太后
隆裕太后(1868—1913年),名静芬,满洲镶黄旗人,慈禧太后侄女,光绪帝皇后。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慈禧指婚入宫,封孝定景皇后,无子嗣。光绪驾崩后扶持三岁溥仪继位(1908年),尊为隆裕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实权由摄政王载沣与袁世凯掌控。1912年迫于革命压力,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终结清朝统治,次年病逝,民国政府以国葬礼遇安葬,谥“孝定”。其执政期间恰逢辛亥革命爆发,在袁世凯施压与南方革命党威胁下,主持御前会议接受共和,和平移交政权,避免大规模内战。虽无慈禧的政治手腕,但顺应时势的选择加速清朝法统终结,《清史稿》称“后实无术自全,遂以政权还之国民”。作为末代太后,其历史角色更多体现为旧王朝落幕的象征,而非实际掌权者。
隆裕太后
小结:
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相依相存,孝慈高皇后为爱新觉罗氏孕育帝王血脉,纳兰明珠缔造康熙盛世的军政根基,纳兰性德以词章铸就满汉文化交融的巅峰。然而历史转向19世纪,慈禧太后铁腕执政却将帝国拖入深渊,其侄女隆裕太后最终签署退位诏书,使谶语在王朝谢幕时蒙上宿命色彩。这个矛盾体般的家族,既有苏克萨哈、那桐等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臣,也深陷外戚干政与权力倾轧的旋涡。他们既是帝国筋骨血脉的锻造者,也是末世黄昏的见证者,最终在诅咒与功业的撕扯中,完成了对清王朝276年兴衰的完整注解。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