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iRNA,这种微小的RNA分子,正是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中的关键一环,它如同一个精密的开关,控制着基因的开启和关闭,影响着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基因,生命之书,蕴藏着万物生长的奥秘。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使世人目光聚焦于名为miRNA的微小分子。
然而,这项突破性发现,也为持续发酵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miRNA,这把基因调控的利刃,究竟会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利器,还是潜藏风险的双刃剑?
信源:红歌会网2024-10-09《子午:2024诺贝尔奖揭晓,想起十多年前的转基因争论……》
基因就像是生命的施工图,它影响着我们身体的特征和功能。
基因的表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到一系列复杂且精细的调控因素的制约。
miRNA,这种微小的RNA分子,正是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中的关键一环,它如同一个精密的开关,控制着基因的开启和关闭,影响着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
在20世纪90年代,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在研究线虫的发育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名为lin-4的基因,该基因并不编码蛋白质,而是生成一种微小的RNA分子。
这种RNA分子能够与名为lin - 14基因的mRNA相结合,抑制后者的蛋白质翻译,从而调控线虫的发育进程。
这项研究使miRNA的奥秘日益明晰,与此同时,亦为基因调控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思路。
两位科学家也因此荣获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此之前,他们还获得了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2008年)和沃尔夫医学奖(2014年),这些荣誉,是对他们在miRNA领域开创性贡献的充分肯定。
miRNA是如何影响基因活动的?它于遗传调控之中究竟怎样扮演关键角色的呢?
深入到分子层面,miRNA的作用机制如同一个精密的开关。
它通过与目标mRNA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阻止核糖体将mRNA翻译成蛋白质。
这种结合不仅能阻止蛋白质的生产,还能使信使RNA分解。
miRNA的调控作用,并非简单的“开”或“关”,而是更加精细和动态的调节,它可以根据细胞的需求,调整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在疾病从无到有的演变进程里,miRNA这个“小家伙”起着关键的作用。
有些小RNA的异常出现,和癌症的形成、发展还有扩散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心血管疾病中,miRNA于血管生长以及心脏肥大等病症的发展进程里扮演着一定角色。
深入探究miRNA的功能,于理解疾病发生机制大有裨益,亦可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将特定基因导入目标生物,能够改变其遗传特性,这在现代农业与生物医药领域乃是一项关键技术。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始终伴随着安全性方面的争议。miRNA的发现,为这场争论增添了新的变量。
借助基因技术把外来基因嵌入生物的DNA内,令其展现出新特性。
例如,抗虫棉通过导入Bt基因,获得了抵抗棉铃虫的能力;抗除草剂大豆通过导入抗除草剂基因,能够耐受除草剂的喷洒;黄金大米通过导入合成β-胡萝卜素的基因,可以帮助人们补充维生素A,预防相关疾病。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也引发了公众对安全性的担忧。
转基因作物在导入外源基因之际,是否会意外改变自身的miRNA表达模式呢?
这些改变是否会产生有害的miRNA,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干扰人体的基因表达,进而影响健康?
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的解答。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在科学界和普通民众之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支持者们觉得,转基因技术能帮我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让粮食产量上升,还能少用农药,这对咱们人类社会来说意义重大。
2016年,超过百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公众和环保组织接受转基因技术,信中提到,转基因技术能够帮助解决全球粮食短缺和环境问题。
大多数国内科研人员都认同,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安全方面没什么差别。
然而,反对者则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持谨慎态度。
人们忧虑转基因植物或许会产生未知的微小RNA,生怕其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揭示了水稻中一种名为MIR168a的小分子RNA能够被小鼠消化吸收,并且这种RNA分子能够影响小鼠肝脏基因的活动。
这项研究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也引发了更多关于转基因技术潜在风险的讨论。
此外,反对者还关注转基因技术被少数跨国巨头所垄断,以及安全检测的独立性问题,认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公正性。
这些研究,提示我们植物miRNA的跨物种作用不容忽视,也需要对转基因作物产生的miRNA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评估其潜在的风险。
未来发展方向转基因技术的进步,不仅是科学领域的一大跨越,更关乎大众对其的态度,以及企业应承担的责任。
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安全风险,如何建立科学、透明的监管机制,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们通常对转基因技术有些误解,这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等和错误传播。
很多人把转基因和杂交混为一谈。
杂交技术是通过有性繁殖,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是自然选择的加速版,例如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就是杂交技术的成功典范。
转基因技术乃是把其他生物的基因植入某一生物体内,使其获取新的能力,像棉花可抗虫,大豆能抵御除草剂等。
这两种技术虽然都是为了提升作物品种,但它们的工作方式和理论基础完全不一样。
要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就必须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为公众提供准确、客观的转基因知识。
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转基因作物中miRNA的深入研究,评估其潜在风险,并开发相应的检测与控制技术。
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加透明的监管机制,确保公众知情权,让公众参与到转基因技术的监管和决策中来。
唯有科学研究与透明监管齐头并进,方可保障转基因技术的良性发展,进而赢得公众信赖。
转基因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潜藏着一定的隐患。
如何在发展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转基因技术未来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转基因技术的优势,以解决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另一方面,需加强风险评估与监管,以防范潜在风险,确保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安全与可靠性。
咱们得靠政府、公司、科研单位和普通老百姓一起,本着科学、理智、公开的原则,把转基因技术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笔者认为miRNA的发现为我们揭示基因调控的奥秘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同时也为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评估带来了新的挑战。
miRNA这把“基因调控的利刃”,如何才能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利器,而不是潜藏风险的双刃剑?
这需要科学界、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对话,在透明监管的框架下规范发展,最终找到平衡发展与安全的最佳路径,让转基因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来源:小风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