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廖小军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发表了题为《食品非热加工残留细菌》(Surviving bacteria in non-thermally proce
人才强校
CAU·科学研究·最新动态
SCIENCE
本期要闻
食品学院廖小军教授团队综述非热加工食品中的细菌“幸存者”:新型加工技术面临的安全隐患与应对策略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廖小军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发表了题为《食品非热加工残留细菌》(Surviving bacteria in non-thermally processed foods)的论文,系统分析了非热加工技术中的残留细菌现象,揭示了细菌通过亚致死、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及芽孢等多种方式,在超高压、高压二氧化碳、脉冲电场及非热等离子体等非热加工后得以存活甚至恢复活性,对食品安全构成了潜在风险。该工作系统梳理了非热加工残留细菌的定义、来源、特征、存活和复苏机制,讨论了其对食品安全可能构成的威胁以及防控手段。本研究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食品学院廖小军教授为通讯作者,杨东副教授为第一作者。
详情:
食品学院廖小军教授团队创新非热加工技术应用新场景:高压诱导乳酸菌进入休眠态,有效抑制发酵食品后酸化问题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廖小军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 Bioresource Technology 发表研究性论文《高压诱导乳酸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抑制发酵后酸化》(High-pressure-induced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lactic acid bacteria inhibit its post-acidification)。团队发现高压处理(High-pressure processing, HPP)技术能成功诱导乳酸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并显著抑制了发酵食品的后酸化现象。
详情:
动科学院王雅春教授课题组联合瓦赫宁根大学在奶牛平衡育种技术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王雅春教授课题组联合瓦赫宁根大学在动物育种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动物育种与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Animal Breeding and Genetics)发表研究论文《利用生物经济模型推导中国荷斯坦奶牛育种目标性状的经济价值》(Derivation of Economic Values for Breeding Objective Traits of Chinese Holstein Dairy Cows Using a Bio-Economic Model)。该研究建立了符合我国集约化牧场生产特征的生物-经济模型,系统量化了涵盖产奶、繁殖、健康及长寿性等性状的经济价值参数,突破了我国奶牛育种目标长期以来存在的“重产量、轻功能”的技术瓶颈,为优化中国荷斯坦牛的选育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详情:
理学院杜凤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为小麦赤霉病高效防治及多种杀菌剂按比例递送提供潜在策略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杜凤沛教授团队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论文《基于生物刺激素的智能纳米载体:通过多机制包封、协同增效与响应释放提升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Multi-mechanism encapsulation in a bio-stimulant-based smart nanocarrier enhances fusarium head blight control through synergistic action and triggered release)。该研究服务于国家绿色农业发展,为小麦赤霉病的高效防治以及多种杀菌剂的按比例递送提供了潜在策略,为农药减量增效及“药肥一体化”提供了理论新支撑。
详情:
SCIENCE
栏目介绍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根据U.S.News2024-2025年度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显示,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农学)跃升世界大学第一。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