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间偏方治百病"这句老话,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笑谈。可医院里那些冰冷的仪器和药物,真能取代祖辈们留下的经验智慧吗?
"民间偏方治百病"这句老话,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笑谈。可医院里那些冰冷的仪器和药物,真能取代祖辈们留下的经验智慧吗?
我叫小芳,今年45岁,在县城开了一家小诊所。从医20多年,治好过不少病人,可也眼睁睁看着一些人在病痛中离世。直到去年冬天那场大雪,让我对外婆留下的那张药方,有了全新的认识。
记得那是腊月初八,天还没亮,外婆就被送进了县医院。那时候天寒地冻,医院的走廊上挤满了打点滴的病人。外婆躺在担架上,脸色发青,嘴唇发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芳啊,外婆这是咋了?"隔壁王婶看到我们,赶紧迎上来。我摆摆手,顾不上说话,跟着护士把外婆推进急诊室。
那时候我还在县医院上班,主任看在我的面子上,特意把外婆安排进了重症监护室。可检查结果出来后,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摇着头说:"小芳啊,你外婆这病,怕是..."
我知道他没说完的话是什么意思。从医这么多年,我太清楚那些委婉的说法背后意味着什么。可我不甘心,外婆可是村里有名的赤脚医生,一辈子给人看病,难道自己的病就治不好?
那些日子,我几乎住在医院。白天上班,晚上守在外婆床前。外婆瘦得厉害,整个人缩在被子里,就跟小时候见过的那些枯萎的药草似的。
第十七天的深夜,外婆突然清醒过来,示意我凑近些。她的声音很轻,像是秋天的落叶飘在地上:"小芳,柜子里有个布包,那是外婆留给你的。"
我赶紧点头:"外婆,你别说话了,好好休息。"
外婆却抓住我的手,力气大得出奇:"那是祖上传下来的方子,能救命的。你要记住,用它之前..."
话还没说完,监护仪的警报声突然响起。我慌了神,冲出去叫医生。等抢救结束,外婆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再也没能把那句话说完。
回到外婆家,我找到了那个布包。里面是一张泛黄的草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药名和用量。认得出来是外婆的笔迹,可年代久远,有些字都模糊不清了。
"小芳,这种偏方现在谁还信啊?"同事老张看到这张方子,直摇头,"你要我说,找个收藏家卖了得了,好歹能换点钱。"
我把方子收起来,没搭理他。这些年,我也算个小有名气的医生了,可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外婆在世时,经常能治好那些大医院都说没办法的病,这让我一直很困惑。
直到腊月二十三那天,诊所来了个特殊的病人。
那天下着大雪,诊所里静悄悄的。张婶端着暖水袋在打盹,刘叔正翻着一本旧杂志。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背着个瘦弱的年轻人闯了进来。老人脸上的雪还没化,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夫,求你救救我孙子!"
我赶紧扶起老人,让他把孙子放在诊床上。年轻人面色蜡黄,嘴唇发紫,呼吸微弱,这症状跟当年的外婆太像了。
检查之后,我的心沉了下去。这是恶性肿瘤晚期,扩散很严重,大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老人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沓检查单:"大夫,我们跑遍了省城的大医院,都说没办法了。听说你医术好,求你想想办法!"
看着老人浑浊的眼泪,我想起了外婆临终那天。那时候的我,不也是这样无助地看着外婆离去吗?
回到家,我翻出那张药方,仔细研究起来。方子上的字迹虽然模糊,但药材名称和用量都很清楚。这些药材组合很特别,有些比例完全不符合现代医学理论。
但我想起小时候,外婆教我认药材时说过:"治病救人,光靠书本学来的本事不够,还得有祖辈们的经验。"
第二天一早,我就开车去省城采药。有些药材很难找,我跑了整整三天,才凑齐全部材料。回来后,按照方子上的步骤开始熬制。
药汤熬到第二天,诊所里突然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领头的拿出一份文件:"有人举报你使用未经验证的偏方治病,涉嫌非法行医。"
我愣住了。这些年,诊所虽小,但一直循规蹈矩。现在为了救人用一次偏方,却要面临停业整顿。
正在这时,老人搀着他孙子走了进来。年轻人的脸色明显比前天好了许多,气色也红润了。老人激动地说:"大夫的药真灵,我孙子昨天就能下床走路了!"
执法人员面面相觑,领头的收起文件说:"既然有效果,我们先记录在案。但你得配合我们做进一步调查。"
这事很快传开了。第二天,省城的专家就来了。他们带来各种仪器,对药方进行化验分析。结果出来后,专家们都震惊了。
原来这个方子里的几味药材,按照特定比例组合后,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对某些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个发现,在医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很快,就有制药公司找上门来,开出天价要收购药方。他们说要把这个方子研发成新药,造福更多的患者。
老张知道这事后,立马打电话给我:"小芳,这可是大好机会啊!你想想,卖了这方子,这辈子就不用愁了。"
亲戚们也坐不住了。大舅妈直接找上门来:"这方子是我们家的,你外婆要是还在,肯定也希望能换笔钱。"
我看着墙上外婆的照片,陷入深深的困惑。这方子要是真能研发成药,确实能救更多的人。可总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劲。
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还小的时候,跟着外婆上山采药。外婆蹲在草丛中,轻轻掐断一棵草药的茎:"药材也是有灵性的,采药要心诚,用药要对症。"
醒来后,我翻出了外婆的老日记。翻到最后几页,发现一段文字:"这方子传了五代,每代只传给一个最懂医道的人。不是图赚钱,是要救更多的命。"
突然,我想明白了。外婆临终前没说完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方子的价值不在于能换多少钱,而在于怎么用它救人。
第二天,我拒绝了制药公司的收购。他们不死心,又加了好几次价,都被我回绝了。大舅妈气得不行:"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执拗?"
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开始认真研究这个方子,发现里面的说明不仅仅是药方,还有很多用药的心得。比如有些药材要在特定的节气采摘,有些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
省城专家团队很支持我的决定。他们说,这种传统医术的精髓,不是简单地提取几个化学成分就能复制的。需要完整地传承下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就这样,我的小诊所成了研究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轮流来访,研究这个神奇的方子。而我,依然给普通老百姓看病,继续着外婆的传承。
去年腊月,那个年轻人特意来看我。他已经完全康复了,气色红润,跟个普通小伙子没什么两样。他腼腆地说:"大夫,我考上了医学院,以后也想学医救人。"
听到这话,我突然想起外婆常说的一句话:"医者父母心。治病救人不只是个手艺,更是个责任。"
后来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把方子卖了,换个荣华富贵?我就会笑笑说:"这方子值多少钱我不知道,但它救的每一条命,都是无价的。"
春天到了,我在诊所后面开辟了一片药园,种上了各种草药。每到傍晚,我就会在园子里转转,看着这些郁郁葱葱的小生命,就好像看到外婆还在教我认药。
那年冬天的故事在村里传开后,不少人都说我傻。村口老槐树下,常能听到人议论:"这丫头,放着大好机会不要,非要守着个小诊所,图啥呢?"
可我心里明白,这不是钱的问题。一个偏方,承载的是几代人的心血。外婆在世时,从不收诊费,却能治好多少人的病。这份心意,比金钱值钱多了。
去年秋天,我翻修老屋时,在外婆的床板下发现了一个旧木匣。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沓发黄的信纸,写满了病人的病例和用药心得。有一张纸上写着:"治病救人,重在一个'心'字。"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那年夏天,村里闹蝗虫,庄稼都快要保不住了。外婆熬了一锅药水,让大家撒在地里。没几天,蝗虫就都死了,可地里的庄稼却长得更旺盛了。
当时我问外婆是什么药方,外婆笑着说:"这不是什么秘方,关键是要摸透每样药材的性子,就像了解一个人一样。"
现在我终于懂了,外婆说的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做人的道理。那些来诊所看病的人,不只需要药,更需要一份理解和关心。
前些日子,省里来人,说要把我们这个方子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的官员问我:"你有什么想法?"
我想了想说:"这方子是祖辈们的智慧,我只是个传承者。希望它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官员听完,郑重地点点头:"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如今,每天清晨,我打开诊所的门,看着外面排队的病人,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这可能就是外婆说的"医者父母心"吧。
来源:一颗柠檬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