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其它亚型相比,具有分化差、侵袭性强、更易发生复发转移的特点。作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原研PD-1单抗,在TORCHLIGHT研究中特瑞普利单抗以其卓越的临床研究成果,获批晚期TNBC一线治疗适应证,并纳入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开创中国
前言
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其它亚型相比,具有分化差、侵袭性强、更易发生复发转移的特点。作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原研PD-1单抗,在TORCHLIGHT研究中特瑞普利单抗以其卓越的临床研究成果,获批晚期TNBC一线治疗适应证,并纳入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开创中国乳腺癌免疫医保新时代。截止目前特瑞普利单抗已在中国获批10项适应证,覆盖乳腺癌、肺癌、鼻咽癌、黑色素瘤等多个领域。在海外特瑞普利单抗同样可及,已在美国、欧盟、印度等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惠及全球鼻咽癌和食管癌患者,免疫治疗在多个肿瘤领域发挥重要临床价值。
医脉通特邀深圳市人民医院胡泓教授作为主持嘉宾,与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Virginia Kaklamani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树森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红教授围绕乳腺癌免疫治疗中外现状及研究进展展开深入讨论,推动乳腺癌免疫诊疗的未来发展。
2025新春快乐
免疫治疗是TNBC诊疗的重要革新
胡泓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
创新是推动乳腺癌诊疗策略迭代的核心源动力。过去,抗HER2单靶治疗的面世,极大地延长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OS),彻底改变这一类型乳腺癌的生存结局。如今,TORCHLIGHT研究提示免疫治疗可将晚期TNBC患者的OS从传统化疗的12个月左右提升到30个月以上[1]。这两次革命性突破都显著延长了乳腺癌患者的OS,对此请王树森教授和Virginia Kaklamani教授谈谈您如何看待免疫治疗的临床价值?王树森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众所周知,免疫治疗在肿瘤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成功进入临床也已有十余年[2]。其中,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是最早开始在临床中应用免疫治疗的领域,而现如今在乳腺癌领域,特别是TNBC领域,免疫治疗也已成功进入临床实践[2–4]其实相较于其它瘤种来说,乳腺癌是一种免疫“冷”肿瘤,其对免疫治疗的反应相对差一些。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们发现与其它亚型相比,TNBC的肿瘤突变负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等均相对较高[4]。这使TNBC更易于从免疫治疗中取得突破,TORCHLIGHT、KEYNOTE-355等研究结果均证实了这一点[1,5]。其中TORCHLIGHT研究提示,相较于化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PD-L1阳性(CPS≥1)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8.4个月 vs 5.6个月;HR=0.65,95%CI 0.470-0.906;P=0.0102),且可为患者带来超过30个月的OS[1]。这一突破性结果也进一步提升了国内免疫治疗的可及性,为更多中国TNBC患者带来了免疫治疗希望。除晚期TNBC领域,免疫治疗在早期TNBC的新辅助治疗中也有所突破。比如KEYNOTE-522研究提示,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并延长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6]。NeoTENNIS研究也提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在早期TNBC新辅助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7]。基于以上研究进展,我也特别期待未来有更多聚焦于TNBC免疫治疗的探索,为TNBC患者带来更长、更好的长期生存。Virginia Kaklamani教授
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
在美国免疫治疗是PD-L1阳性晚期TNB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治疗药物均可为晚期TNBC患者带来临床获益,使患者获得更长生存。
围术期免疫治疗提高早期TNBC的生存获益
胡泓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
基于乳腺癌患者特征、研究入组人群、药物可及性等因素,中外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诊疗现状存在差异。请刘红教授和Virginia Kaklamani教授结合中外临床实践,谈谈您认为免疫治疗在年轻TNBC的治疗中有哪些优势?对此您还有哪些关注和期待?
刘红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东西方乳腺癌患者确实有不同的特点,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等东亚国家年轻乳腺癌患者比例更高[8]。基于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肿瘤侵袭性更强、TNBC比例更高、预后较差等特点,其在治疗上也有一些特殊性[8,9]。并且由于患者发病时年龄尚轻,其在治疗需求方面也更具特点,比如患者对保乳手术的需求会更高[9]。不过中国女性乳房较欧美女性体积更小,部分乳腺癌患者诊断时相对较晚,很多患者无法满足保乳手术的适应证[10,11]。在这些情况下,新辅助治疗为有保乳需求且对新辅助治疗反应较好的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既往在年轻TNBC患者的临床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采用新辅助化疗,而近年来免疫治疗无疑是为TNBC患者,特别是年轻TNBC患者带来了更多新辅助治疗选择。基于目前的临床研究进展,我相信免疫联合化疗在年轻TNBC患者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泛的。不过免疫治疗在带来非常好的疗效的同时,也确实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而对于年轻患者来说,除了疗效外,她们在生活质量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未来免疫联合化疗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也要更关注患者的安全性管理,为更多患者赢得更长生存和更好生活质量。
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
在早期TNBC方面,无论患者年龄大小,TNBC都是具有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年龄或许不是TNBC患者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只要患者复发风险足够高,免疫联合化疗均可作为TNBC患者的标准新辅助治疗选择。比如KEYNOTE-522研究结果提示,在早期高危的TNBC患者中,免疫联合化疗较对照组可改善pCR率、EFS以及OS[6]。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推荐符合KEYNOTE-522研究入组条件的Ⅱ期或Ⅲ期的TNBC患者选择免疫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虽然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如甲状腺功能紊乱等持续时间较长的不良反应,但对于高复发风险的TNBC患者来说,乳腺癌复发比甲状腺功能紊乱对患者整体生存的影响更大,这也是NeoTENNIS、KEYNOTE-522等研究均提示患者可从免疫联合化疗中获益的原因。不过鉴于其不良反应,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要谨慎地筛选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
TNBC早期免疫联合方案仍待进一步探索
胡泓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
目前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已被证实可为早期TNBC患者带来疗效获益,不过目前新辅助免疫治疗后不同获益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案选择存在一定争议,患者的新辅助免疫联合方案、治疗周期等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此,请刘红教授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分享TNBC患者围手术期免疫联合方案的选择策略。
刘红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其实从多项关于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治疗TNBC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们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患者接受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并获得pCR后,是否可进行免疫治疗的降阶梯;另一方面是目前大家探索较多的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中联合方案的优化。KEYNOTE-522、IMpassion031、CamRelief等研究均对标准的多疗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结果[6,12,13]。但这种长周期的免疫联合化疗为患者管理带来了挑战,比如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患者可能因无法耐受而不能坚持治疗,这也确实影响了患者的治疗疗效。而NeoTENNIS研究则在联合的化疗方案以及免疫联合治疗周期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为早期TNBC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7]。在未来我也非常期待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探索,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能有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小、更易于临床管理的免疫联合方案选择,惠及更多高危的TNBC患者。国际品质亲民价,特瑞普利单抗开启乳腺癌免疫医保新时代
胡泓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
目前特瑞普利单抗是国内TNBC领域唯一纳入医保的免疫治疗药物,其医保覆盖也标志着TNBC免疫治疗正式迈入医保报销的时代。请王树森教授谈谈这一改变对晚期TNBC一线治疗决策的影响及意义。
王树森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更有效的药物已经进入到临床实践中,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但不断涌现的新药也带来了如“患者是否能够负担得起新型药物?”的问题。而特瑞普利单抗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也提高了免疫治疗的可及性,使更多TNBC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其实对于任何药物来说,在具备良好疗效和可靠数据的基础上,其最终目标应是实现临床应用的广泛覆盖。那么提高患者可负担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特瑞普利单抗的获批以及纳入医保确实提高了TNBC患者治疗的可负担性,使更多TNBC患者可以用得上、用得起免疫治疗。我也希望随着研究的进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未来可有更多新药、好药获批并纳入医保,为广大乳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专家简介
Virginia Kaklamani 教授
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血液学/肿瘤内科学医学教授
乳腺癌研究和治疗Ruth McLean Bowman Bowers基金会主席
A.B. Alexander 肿瘤学杰出主席
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MD安德森癌症中心乳腺癌项目负责人
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MD安德森癌症遗传学项目联合主任
SABCS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年会大会联合主席
王树森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红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二科行政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部副部长
国际癌症进展学会(SPCC)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2022-2025)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女性健康分会终身荣誉主委
胡泓 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科室负责人、外科学博士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青年学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个体化诊疗及MDT专委会常务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乳腺病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linical Breast Cancer》编委
美国西北大学纪念医院Lynn Sage乳腺中心访问学者
日本东京癌研有明病院乳腺整形外科访问学者
参考文献:
[1] Jiang Z, Ouyang Q, Sun T, et al. Toripalimab plus nab-paclitaxel in metastatic or recurrent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J]. Nature Medicine, 2024, 30(1): 249-256.
[2] Gong J, Chehrazi-Raffle A, Reddi S, et al. Development of PD-1 and PD-L1 inhibitors as a form of cancer immunotherap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registration trials and future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2018, 6: 8.
[3] Song X, Li J. Screening of Immune-Related Genes and Predicting the Immunotherapeutic Effects of Formononetin in Breast Cancer: A Bioinformatics Analysis[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 eCAM, 2022, 2022: 9942373.
[4] Zhang H, Jin X, Bian L. TORCHLIGHT trial, brightening the life of mor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 Translational Breast Cancer Research, 2023, 5: 1.
[5] Cortes J, Rugo H S, Cescon D W, et al. 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387(3): 217-226.
[6] Schmid P, Cortés J, Dent R A, et al. LBA4 Neoadjuvant pembrolizumab or placebo plus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adjuvant pembrolizumab or placebo for high-risk early-stage TNBC: Overall survival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I KEYNOTE-522 study[J]. Annals of Oncology, 2024, 35: S1204-S1205.
[7] He M, Hao S, Ma L, et al. Neoadjuvant anthracycline followed by toripalimab combined with nab-paclitaxel in patients with early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eoTENNIS): a single-arm, phase II study[J]. EClinicalMedicine, 2024, 74: 102700.
[8] Chen L, Huang Z, Yao G, et al. The expression of CXCL13 and its relation to unfavorabl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young breast cancer[J].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5, 13: 168.
[9]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2)[J].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06): 387-403.
[10] Bong T S H, Tan J K T, Ho J T S, et al. 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of the Breast on Core Needle Biopsy: Risk of Malignant Upgrade on Surgical Excision[J]. Journal of Breast Cancer, 2022, 25(1): 37-48.
[11] Chen L, Bai P, Kong X, et al. 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PNI)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s a Useful Prognostic Indicator[J].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21, 9: 656741.
[12] Chen L, Li H, Zhang H, et al. Camrelizumab vs Placebo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as Neoadjuvant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Early or Locally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he CamRelie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24.
[13] Mittendorf E A, Zhang H, Barrios C H, et al. Neoadjuvant atezoli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sequential nab-paclitaxel and anthracycline-based chemotherapy versus placebo an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IMpassion031):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trial[J]. Lancet (London, England), 2020, 396(10257): 1090-1100.
撰写:River
审校:River
排版:Yian
执行:Squi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