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第十八 第07章【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6-08 05:55 5

摘要:【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直而不退 无心而为

这一章的禅意极浓,如果我们能从这里面悟入境界,就像佛家禅门公案一样,这章又何尝不是儒门的公案?我们能够悟入,我们就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圣人。禅宗讲究参究,参透了豁然大悟,就得到了佛心,我们也从此参悟,希望得到圣心。蕅益大师对这一章也是做的分段批注。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蕅益大师批注说,“问得满撞”,子路粗心,遇到高人没看出来,问得很莽撞。“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蕅益大师批注说,“答得清楚”。问得虽然粗心大意,答得却是淋漓尽致,这个话很有味道,就是你有没有找到孔子,自己回去参。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蕅益大师批注说,“露出马脚,惹出是非”,马脚不是说不好的话,是说露了一点真面目出来,这位高人不是纯粹像长沮、桀溺那种遁世之人,他何尝不是一个像孔子一样的心怀天下之人。何以见得?他也在行五伦关系,他把两个儿子叫出来,这不是礼吗?“长幼之礼”已经做得那么圆满了, 这是“露出马脚”。“惹出是非”是什么?提一个禅门的机锋给你,自己去悟。只是很可惜子路没看出来,懵懵懂懂回去了。“明日子路行以告”,回去把这个事告诉孔子,这里面的深意一点没体会到,可是孔子马上明白了,“子曰:隐者也”,这是位高人,但是孔子没说高人,说的是隐者,也是让子路去悟,孔子教学着重悟性,如果一下把马脚全给我们说透了,我们就没得悟了。

孔子讲话不像我们讲《论语》似的,讲得这么啰啰唆唆,全是很简洁的语言,每句话都是其味无穷。“使子路反见之”,让子路再回去看望这位丈人,还给他传个话,蕅益大师用禅门的一个公案批注说,“赵州勘婆子”,“勘”是勘验,这是一个禅门的典故,“至则行矣”,蕅益大师批注说,“勘破了也”,这是讲孔子与丈人心心相印,勘破了。“勘破了”就是后面子路所说的话,告诉子路,虽然是乱世,还是要行五伦大道,礼不可废弃,君臣之义不可废弃,五伦十义不可废弃。其实,子路回去说的话,丈人之前一个晚上已经给他做出来了,盛情招待他,并叫两个儿子出来见他,不就是在行五伦十义?可惜子路没悟透,让孔子勘破了。

蕅益大师早年修禅,禅门功夫用得很深,真的是一千七百则公案个个悟透。这一千七百则公案都记录在《传灯录·五灯会元》里,公案就是故事,都是真实的故事。蕅益大师二十四岁参禅开悟,一悟一切悟,世出世间法一切都通达了,所以,他注解《论语》,是通儒通佛,世法、出世法兼容圆满,真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赵州勘婆”这则公案,《五灯会元》里是这么说的,”赵州因僧问婆子,台山路向甚处去”。禅门公案记录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目的是为了让当时的人,文化水平极低的人也都能了解,这是写作人的苦心。赵州是唐朝一位很著名的禅师,他的法号从谂,是在禅门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有很著名的“赵州八十有行脚”,他在八十高龄行脚,那是苦行,靠走路走到赵州古城,所以后来人们称他赵州和尚,也称他赵州古佛。现在我们还有赵州茶,也跟他有关系。他是一位开悟的大德,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与佛的境界是一样的,就是圣人。

“赵州因僧问婆子”,赵州和尚叫一个徒弟去问婆子,在去五台山的路上,有这么一位老婆子,凡是要到五台山去参访的人都要经过她那里,往往都要向她问路,“台山路向甚处去”,台山就是五台山,参访五台山怎么走?“婆云:蓦直去。”婆子说,你就直往前去。这话很有禅味。“僧才行三五步”,僧人往前走了三、五步,“婆云:好个师僧,又恁么去?”意思是说,好个禅师,就那么去了?僧人听到这话,可能就回头来问婆子,你还有什么事?这就是什么?没开悟,被勘验出来了。

“后有僧举似州。州云:待我去与尔勘过这婆子。”后来有僧人向赵州和尚说了这个情形,赵州和尚一听就明白了,这个婆子说的话有深意,他说待他去勘验一下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是答。”赵州和尚第二天就去了,也是这么问,台山路怎么走?婆子也是那么回答,直着往前走。赵州和尚与其他僧人不一样,听了婆子的话就照着往前走,婆子还是问,“好个师僧,又恁么去?”你怎么就这么走了?赵州和尚不回头,继续往前走。“州归谓众曰:台山婆子,我与尔勘破了也。”回来告诉大家,他已经勘破了。

这一段话与孔子让子路重新回去拜见丈人的情形很相似,蕅益大师把这两段话合在一起让我们参,很有味道。孔子听到子路说了丈人的这一段情形,孔子明白了,叫子路回去继续传话,就好比赵州和尚听到僧人说了婆子的事后他也明白了,只是赵州和尚是亲自去勘验婆子,孔子是叫子路去。赵州和尚听了婆子的话,直往前行不回头,这是什么?通过考试了,人家叫不回头了。孔子叫子路对丈人说的话,不也是显示同样的道理吗?孔子在这样天下无道的乱世当中,还是一如既往地推行五伦大道,仁义礼乐,也是直往前行,不回头。不管谁来说什么样的话,孔子不退青云之志,这就勘验出来了,孔子真的是真心。

赵州和尚经过勘验了,婆子叫他不回头,其他僧人一叫就回头了,说明什么?还是被音声所转,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会被六尘境界所转,不能直往前行。“直往前行”就能见性,六根如果被六尘境界所转,耳听声,婆子一叫你,你就回头了,不是直往前行。换句话说,你对这个话没懂、没透,透了就见性了,“直往前行显我本性、见我本性,任何六尘境界不能诱惑我,不能染污我的自性,明心见性”。赵州和尚勘破了。

这些话都是听“言外之音”才能听得懂,公案全是“意在言外”,禅门公案如果只是在语言文字上参,参上一百年也不开悟,就得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我们要得孔子心法也不例外,孔子说,“我欲无言,天何言哉”,换句话说,这里只点明白我们要离言说相。孔子欲无言,他不是不言,譬如《论语》,他讲了这么多话,后人记载了下来,为什么说无言?“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圣人心地清净,哪有说法?都是“应众生机感而发”,譬如叩钟,钟本身不会响,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这就是“应众生之机感”,“众生有感,圣人有应”,而自己的心是空的,孔子讲空空如也,自己是空空如也。

我们“学孔子之道”也要懂“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如果我们读《论语》,在语言文字上去抠,这是言说相、名字相,然后在心里面推测、思考,这是“心缘相”,我们的训诂学搞得再好,到最后不开悟,只能成为一个儒学专家、教授、学者,但是不能成为圣人。为什么?“言说相没放下,名字相没放下,心缘相没放下”,怎么能体会孔子空空如也的境界?怎么能体会孔子欲无言的境界?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这些妄念放下,真真诚诚地用心来接受圣贤的教诲,我们才有可能悟入。还要“用至诚恭敬的心来学”,诚敬稍有不足,就是自己学道的障碍。

为什么孔子在所有的学生里面,特别赞叹颜回?因为颜回对老师最为恭敬。《论语》里颜回赞叹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赞叹到了极致,这个赞叹是他内心中真诚的想法,不是故意阿谀奉承,所以他真正传得孔子心法,他老实、听话、真干。子路确实比颜回要差,孔子的一些做法,子路不理解的时候还不悦。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公山弗扰、佛肸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也是不悦。他不理解老师,就不满,心就不平了。为什么不满?他“执著自己的意见,有成见”,怎么能理解老师?老师的心是空的,他的心是实的,满满的都是妄想、分别、执著,怎么能体会老师的境界?所以,看见了丈人,丈人已经给他做了示现,他全然不知,这叫混混沌沌,“凡夫就是看不出圣人的落脚处”。

虽然子路也称为贤人,但没开悟,贤人不知圣人的落脚处,整个就是不知,不是说贤人知道圣人的百分之五十,不是,是完全一点都不知,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就像《华严经》里的四十一个位次的菩萨,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落脚处,二地菩萨不知三地菩萨的落脚处,整个就是不知道。这是孔子在点化子路,同时也教导我们世人要重视伦常道德,但是更深的禅机在里面,我们要自己好好悟。

蕅益大师最后批注说,“此数句,绝不似子路之言”,大师说,子路重返丈人家说的那段话绝不是子路自己说的。为什么?前面已经看出来了,子路没那个境界,“想是夫子教他的,幸得丈人不在,不然却被丈人勘破”,蕅益大师完全体会到孔子的境界了,这句话是过去的先儒没讲过的,说老实话,先儒也没看出来,没悟。我们真正相信蕅益大师是佛菩萨再来,境界不在孔子之下,所以,他的点评真的是点睛,让我们一看就拍案叫绝。

子路最后讲的这些话确实正显出圣人的见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能够在这乱世当中立起伦常大道。孔子在天下无道的时局当中,推行礼乐教化,怎么能够没有烦恼?正因为孔子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无心”。“无心”,他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有心做”就会有烦恼。一有心,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执著”当然就会带来烦恼。

这对我们现在推动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来讲很有启发,如果我们没有真正放下执著,我们在推动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烦恼,而且这烦恼可能超过凡人。或者是生起名闻利养的心,或者是生起控制、占有的心,或者是生起傲慢、嫉妒的心,或者是执著于自己的成见,左右法运的发展,这都是背因果的。所以,没有真正的高的见地,没有断烦恼的功夫,做不了大事。怎么办?要好好修,跟着老师学。子路没开悟,就得老实跟着孔子学,他要是出去准会出乱子,譬如他前面第一句话问丈人,“子见夫子乎”,蕅益大师就看出来了,他问得莽撞,这是什么?烦恼没断尽,见地还没开,所以问出这种话来。

来源:邱学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