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部编九下大单元教学设计:第7课 溜索

B站影视 2025-01-23 18:59 3

摘要: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过去,怒江没有船,小船无法在惊涛怒浪上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依靠“溜索”桥。

#春节不停更挑战#

第7课溜索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

1.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 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模板与高频考点人生底色看语文购买

新知导入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过去,怒江没有船,小船无法在惊涛怒浪上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依靠“溜索”桥。

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溜索不仅能渡人,还能溜渡货物、牲畜等,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象征着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体现了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如今,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被桥梁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

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是作家、编剧。他的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作品常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蕴含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思考。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词语释义

1.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2. 锱铢必较:读音zī zhū bì jiào,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3. 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1. 内容概括: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2. 情节梳理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抓住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1. 主人公:文章的主人公是马帮的首领。

2. 领队形象分析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 “我”的作用:“我”在渡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了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马帮在首领带领下溜索的英勇无畏的全过程,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跳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

1.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3.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里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总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4. “牛”的作用

第一处“牛死也不肯再走”是牛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第二处写牛“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是牛在溜索前的表现,与“我”的害怕恐惧相互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明确: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探究小说主旨

1. 深刻意蕴

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2. 情感取向

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写法探究

1. 用词精妙传神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词,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地垂下去”的,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

2. 比喻新奇,构思巧妙:“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比喻新颖别致。

3. 灵活运用衬托手法: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进行了详细描写,衬托出怒江的险峻,溜索的刺激震撼。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4. 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简洁的对白体现了汉子们之间的默契。“(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每句对话惜墨如金,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课堂练习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定点(壁顶上)换景,描绘了怒江绝壁的“形”——“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深远似涓涓细流”;怒江的“色”——“亮亮”;怒江的“声”—“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人俯望怒江的“感受”——“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由近及远再到近,变换视角,极具感染力。

课堂总结

小说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描绘了在怒江奇险的环境中,一群马帮汉子过河溜索的经历,赞扬了原始的、野性的阳刚之美,赞美了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溜索

环境:险恶

牛儿:哀叫、恐惧

领队、汉子们:沉着、果断

来源:懿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