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书香杭城 阅享风采” 活动:让文物“活”起来!AIGC解锁博物馆新玩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6-07 08:05 5

摘要:6月5日,一场关于「科技×文化」的奇妙对话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展开!本次活动由杭州图书馆主办,杭州图书馆南宋美学分馆、有意思书房承办,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九三学社浙江传媒学院支社协办,并得到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特别支持。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曾昊博

📍

6月5日,一场关于「科技×文化」的奇妙对话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展开!本次活动由杭州图书馆主办,杭州图书馆南宋美学分馆、有意思书房承办,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九三学社浙江传媒学院支社协办,并得到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特别支持。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曾昊博士,以“AIGC赋能博物馆:从数字展陈到全民共创”为主题,带来了一场关于AI与历史文化遗产融合的前沿分享。

创意签到

当文物“开口”说潮语

活动现场设置了有趣的「文物弹幕」创意签到。签到板上展示着德寿宫6件文物——宋龙头建筑构件、南宋陶酒坛封泥、南宋陶折枝牡丹纹瓦当等,AIGC生成的趣味弹幕融合文物特征与现代语境,参与者可挑选进行粘贴,让文物幽默地自我介绍,这一互动让观众提前体验数字化共创的乐趣。

技术解密

AIGC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讲座伊始,曾昊博士以“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博物馆如何借力AIGC实现‘从单向展陈到全民共创’的范式跃迁?”为切入点,用《千里江山图》动态化项目为例,展示了AIGC如何将沉睡的古画唤醒为沉浸式的数字世界。

面对复杂的AIGC技术,曾博士深入浅出地用“墨水过滤”比喻AI扩散模型的“去噪”原理,同时他也指出当前技术的局限性:“AI目前只能通过视觉数据训练,缺乏人类的多感官体验,因此对物理世界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实践案例

文物保护与全民创作的双向突破

讲座中,曾博士生动展示了AIGC技术在全国各大博物馆引发的深刻变革——

文物保护的“AI医生”

敦煌研究院AI病害识别技术以0.01毫米精度检测壁画损伤;

三星堆博物馆通过AI三维模拟,实现青铜文物“跨坑拼接”,避免了传统的挪动方式对脆弱文物的损伤。

数字展陈的“沉浸革命”

故宫博物院“玩转故宫”小程序让游客“未到故宫,先入其境”;

河南博物院元宇宙展厅结合AI数字人讲解与AR互动,观众可点击聆听贾湖古笛的千年音韵。

全民共创的“文化实验室”

成都博物馆的“AIGC沉浸式数字皮影展”,支持观众生成个性化动画;

上海自然博物馆数字人“小可”可根据观众兴趣推荐定制化科普内容。

AIGC借助VR/AR、数字人、云端展览等技术推动博物馆创新,突破时空限制,带来实时交互与沉浸体验,也推动观众从参观者向文化传承的参与者与共创者转变。

在听了曾博士讲述的各种案例后,现场观众踊跃提问。有观众关注到国宝流失海外的问题,询问AIGC技术能否助力国宝匹配复原及与国外场馆技术共享。曾博士回应称,我们可通过获取海外文物影像、三维扫描数据构建模型,借助技术重建与投影展示,让大众铭记海外文物,也可通过共创传播推动未来文物回归。

未来展望

让博物馆成为“AI共创平台”

这场充满科技感与人文温度的讲座,不仅是一次技术普及,更是对“文明传承”的新定义。当科技打破时空壁垒,博物馆正从单向展陈空间转变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创新场域,一幅「科技为笔,文明为墨」的未来画卷正在展开。

来源 | 事业发展部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来源:杭州图书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