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本粒子组成的规律是:基本粒子是相互绕转的两个“半元电荷”组成的,根据带电的情况,形成的基本粒子存在三种形式:负元电荷基本粒子、正元电荷基本粒子和中性基本粒子,其组成规律是:m^2R=Q=7.81×10^-85,m是基本粒子的质量、R是基本粒子的空间半径、Q是
基本粒子组成的规律是:基本粒子是相互绕转的两个“半元电荷”组成的,根据带电的情况,形成的基本粒子存在三种形式:负元电荷基本粒子、正元电荷基本粒子和中性基本粒子,其组成规律是:m^2R=Q=7.81×10^-85,m是基本粒子的质量、R是基本粒子的空间半径、Q是常数,基本粒子不论是存在于物质内部还是辐射到外部空间都遵循这个规律。其它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单独的半元电荷是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我们只能测量到带元电荷粒子。我论证的这一结论被美国物理学会2022年冬季会议录用,录用截图摘要如下:
所以基本粒子可以是带一个正元电的荷基本粒子、带一个负元电荷的基本粒子和不带电的基本粒子。
一、电磁力和引力统一于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在《光子质量悖论隐藏着未发现的物理规律》一文中论述到,有,且只有光速运动的粒子质量不变。万有引力应用的条件是质量不变,所以万有引力定律的准确应用是光子。我们知道:光子的能量等于mc^2也等于hγ,其中,m是光子的质量、c是光速、h是普朗克常数、γ是光子的频率。假设光子的波长是λ,波长也必然是两个光子之间的距离。由于c=γλ,那么对于光子必然存在mc^2=hc/λ,化简得:m=h/cλ,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得:f=Gh^2/λ^4c^2,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h是普朗克常数、c是光速、λ是光子传播的波长,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对于中性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大小和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令C=Gh^2/c^2,C必然是常数,则f=C/λ^4。对于带电的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大小,只需要将中性基本粒子引力表达式中的G替换为K即可,其中,K是静电引力常数,所以我们得出带电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的数学描述是:f电=Kh^2/λ^4c^2,其中,K是静电引力常数。于是我们又得出结论:对于带电基本粒子之间的静电引力或静电斥力的大小和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D=Kh^2/c^2,D必然常数,f电=D/λ^4则。由于波长就是辐射到外部空间两个基本粒子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入下结论:
结论:辐射到外部空间的基本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和距离的四次方成反。
不带电的宏观、微观物体主要辐射的是中性基本粒子,带电的宏观物体辐射的基本粒子必然存在带电的基本粒子,并且辐射基本粒子带的电量也必然和宏观物体的电性相同,辐射带电的基本粒子的数量也一定和宏观物体的带电量成正比。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辐射外部空间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宏观体现,由于带电基本粒子之间的作用力远大于中性基本粒子之间的作用力,通常情况下,带电宏观物体的静电力远大于引力,这样引力和电磁力便统一于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也统一于基本粒子作用的结果
现在我们分析两个质子之间的引力。根据质子和电子质量的关系,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基本带负元电荷的基本粒子,依据现有科学知识,电子、质子的质量我们可以知道:一个质子包含1836个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参与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距离,科学研究认为在10^-18m以下,也就是说,基本粒子存在于质子内部相互作用的距离在10^-18m以下,当两个质子由于存在于质子内部的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时,基本粒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应该在10^-20m数量级,也就是说,两个质子中性基本粒子之间的距离远小于质子的半径。一个质子含有一个带正元电荷的基本粒子,两个质子由于相互之间的基本粒子相互吸引的同时,各自含有的正元电荷基本粒子相互排斥,两个质子的转动必然使正元电荷基本粒子存在于质子的边缘,其距离近似于质子半径的4倍,由于现有科学认知,强相互作用的距离在10^-15m数量级,质子半径的4倍应该近似于10^-15m。也就是说,两个正元电荷基本粒子之间的距离是:10^-15m,1836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平均距离约是:10^-20m。
根据上面的计算公式,现在计算两个质子之间的引力,nf=nGh^2/λ^4c^2=1836Gh^2/(10^-20)^4c^2=1836×6.67×10^-11×h^2/(10^-20)^4c^2=1.2×10^73/ h^2/c^2;两个质子的电磁力f电=Kh^2/λ^4c^2=9×10^9×h^2/(10^-15)^4c^2=9×10^69/ h^2/c^2,理论上两个质子之间的引力完全可以大于两个质子之间的静电力。
结论:弱相互作用是两个或较少数量基本粒子作用的结果,强相互作用多个一定数量基本粒子作用的结果;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都是基本粒子作用的结果。
总论: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统一于基本粒子的作用。也就是说,基本粒子的作用统一了引力场、电磁场、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实现了大统一理论。即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论、观念和方法,实现了强、弱、电磁、引力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
推论:在原子核中,中子和中子、中子和质子之间一定是“挤压”的,质子和质子之间不一定是“挤压”的。
来源:科学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