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原研药和仿制药价格的四个真相

B站影视 2025-01-24 19:00 2

摘要:对于原创新药,由于研发投入大、临床价值高、独家垄断销售等特性,企业通常按照社会最高承受能力定价。以2023年全球销售额最高的药品——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为例,其于2014年上市,处于专利期内,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结直肠癌等,一支规格为4ml:0.1g,每三周一个疗

一、原创药品价格高到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对于原创新药,由于研发投入大、临床价值高、独家垄断销售等特性,企业通常按照社会最高承受能力定价。以2023年全球销售额最高的药品——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为例,其于2014年上市,处于专利期内,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结直肠癌等,一支规格为4ml:0.1g,每三周一个疗程,一个疗程通常使用两支。每支4ml:0.1g的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在东北亚地区的单价分别为:中国17918元,日本10528元,韩国11254元,台湾地区10952元,中国人均收入最低,但进口企业定价最高。按自费估算年费用30万元左右,多数家庭很难承受,好在患者可使用高性价比的国产PD-1/L1进行替代,如百济替雷利珠单抗、信达信迪利单抗、恒瑞卡瑞利珠单抗、君实特瑞普利单抗等,或者经济条件不够好的中国患者可以向帕博利珠单抗进口企业请求申请实施患者援助赠药计划,自费8支达到14万元后,可另免费注射30次60支,对于癌症患者几乎等于终生免费。

二、原研药在中国的定价远高于发达地区

即使市场上存在不少同适应症药品或同通用名其他品牌,知名跨国企业仍然可通过品牌优势,利用患者的高度信任和长年的医生教育,让过专利期的原研药在国内享受世界上独有的高定价,并获取超额利润。以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为例,中国10mg单片3.23元;台湾地区10mg单片1.70元;德国10mg单片1.06元;加拿大10mg单片1.02元;土耳其10mg单片0.97元;比利时10mg单片0.64元。跨国企业在中国定价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部分患者和医生仍对高价原研药趋之若鹜,虽然难以理解,但可见进口企业在国内大获成功且品牌早已深入人心。这款1996年上市的成熟药品,在众多他汀类降脂药中独秀于林,已累计为相关药企带来约2000亿美元的高额回报。

三、仿制药价格只有原研药的十分之一非常正常

药价虚高到离谱时,普通患者对药企甚至医生恨得牙痒;集采降价后,又可能对低价仿制药的质量有些信心不足;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不够了解国际上仿制药和原研药价差所致。

参考美国Association for Accessible Medicines在2023年发布的《The U.S. Generic & Biosimilar Medicines Savings Report》报告,可以看到,竞争充分的药品,仿制药价格很多都比原研药价格低90%以上,几美分的仿制药产品在美国比比皆是。

四、低价仿制药上市后会导致高价原研药份额迅速萎缩

据IQVIA发布的《仿制药及生物类似物趋势、问题及展望》报告,美国50亿张处方药品中,专利期内的创新药(Patented drug)用量占10.2%、专利到期的品牌药(Branded Generics,对应国内的原研药)用量占4.2%、非品牌仿制药(Unbranded Generics,大致对应国内的集采中选仿制药)用量占85.5%,但三者的金额占比分别为79.2%、9%、11.8%。

简单测算可得出三条结论,一是美国处方药市场遵循“二八”法则,10%的处方量是有专利的创新药,占用了80%的处方药金额;90%的处方是无专利的通用名药品,仅占20%的处方药金额;这样的用药结构,既稳固了大部分国民的用药基本盘,又极大鼓励了医药企业不断推出创新药品的动力。二是专利一旦到期,专利悬崖十分显著,高价原研药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萎缩到什么程度呢,相当于美国90张通用名药品处方中,原研药只有4.2张,仿制药则高到85.5张,后者用量是前者的20倍。三是仿制药价格远低于原研药,注意这四个关键数字,9%的金额对应4.2%的原研药,11.8%的金额对应85.5%的仿制药,打个不完全严谨的比喻,差不多的意思是,4.2张原研药处方用了9元钱,而85.5张仿制药处方用了11.8元。两者相比,原研药单价是仿制药单价的15.5倍,仿制药单价则是原研药单价的十五分之一。

所以,“一分价钱一分货”“便宜无好货”“就要用原研”,可能在药品领域也不是完全绝对正确,至少在美国的处方药领域不是那么具有现实参考意义,这或许能给当下老龄化急剧上升的中国一点点启示。

作者 | 蒋昌松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编辑 | 刘莹 刘新雨

• 仿制药和原研药到底有没有差别?用视频让你眼见为实

• 集采药物疗效真的不好吗?看看上海瑞金医院的研究结果——

• 进口原研药和仿制药的迷思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