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长达6年,这样的病例你遇见过吗?

B站影视 2025-01-24 18:43 3

摘要: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一例发表在BMC Infectious Diseases的个案病例[1],患者为一名56岁的中国女性,6年前毫无征兆地出现间歇性腹泻(每日约10次)、腹痛及中度发热症状。她在当地医院就诊时被怀疑为溃疡性结肠炎(UC),并接受了美沙拉嗪和益生

撰文 | 吴 樱
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一例发表在BMC Infectious Diseases的个案病例[1],患者为一名56岁的中国女性,6年前毫无征兆地出现间歇性腹泻(每日约10次)、腹痛及中度发热症状。她在当地医院就诊时被怀疑为溃疡性结肠炎(UC),并接受了美沙拉嗪和益生菌的治疗,症状轻微改善,于是三周后患者停止治疗。

此后,患者每年仍会发作1-2次严重腹泻,不过经支持和对症治疗后症状能有所缓解。此次入院前5天,患者腹泻、发热(39°C)和剧烈腹痛再次袭来,于医院就诊治疗,但最终却发现病因竟不是UC,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病例回顾:6年腹泻谜团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结果:入院时,患者生命体征正常。腹部检查未见异常,肝脾无肿大,无腹部压痛或反跳痛。粪便检查发现绿色瓣膜样黏液,伴有大量白细胞和脓细胞,但艰难梭菌毒素和酵母样真菌检测均为阴性。

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5.26×10999/L。血液炎症指标方面,白细胞介素-6为42.36pg/ml,C-反应蛋白(CRP)为15.50mg/L,均轻度升高。而降钙素原水平则保持正常(0.03ng/ml)。

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患者CD4+T细胞计数轻度降低(227个细胞/µl),CD8+ T细胞计数为109个细胞/µl,B细胞计数为167个细胞/µl。此外,肝肾功能检查均显示正常。

血清学检测显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为阴性。免疫球蛋白水平也处于正常范围。同时,提取核抗原抗体和抗核抗体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多次粪便培养均未发现异常。患者外周血中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载量为4.93×102 copies/ml,在咽分泌物中也检测到更高的EB病毒DNA载量(6.34×104copies/ml)。

进一步腹部CT扫描显示

降结肠、乙状结肠及上直肠壁增厚和肿胀(图1A,白色箭头)及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胃肠道内镜检查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图1B和C)。末端回肠及结肠右半部多处瘢痕、降结肠及乙状结肠黏膜充血、肿胀伴糜烂(图1D和E)。结肠黏膜活检病理显示黏膜慢性炎症活动及局灶性微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图1F)。

图1:A: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BCDE:胃肠镜检查结果;F:结肠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

看到这里是否对疾病诊断有头绪呢?最后对结肠组织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有1252条序列读数与EB病毒匹配,8条序列读数与人类β疱疹病毒6B匹配。在结肠组织中检测到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1/2原位杂交(ISH)阳性(20个/高倍视野)(图2,箭头所示)。 此外,未发现克隆性T细胞受体基因扩增峰的证据。最终患者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相关性结肠炎。

图2 结肠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1/2原位杂交(20个高倍视野)(箭头所示)

患者接受了地塞米松(5mg/天)和阿昔洛韦的治疗,其腹泻发作逐渐减少,体温恢复正常。一周后患者出院,建议在血液科和感染科进行随访。然而,患者出院后未定期随访。一年后,患者因复发性腹泻、腹痛、发热及便血再次入院当地医院。 结肠镜检查同样显示多处瘢痕,黏膜明显充血及水肿,并有散在的片状溃疡。升结肠病变活检显示黏膜表面糜烂、炎性坏死渗出、隐窝减少、黏膜下出血及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未进行免疫组化。给予地塞米松治疗,患者症状改善后出院。再次建议出院后在血液科门诊随访。 CAEBV结肠炎 vs IBD:相似表象下的鉴别难题CAEBV结肠炎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其症状与炎症性肠病(IBD)高度相似,这也是导致误诊的关键原因。腹泻和腹痛是二者共有的常见症状,但CAEBV结肠炎患者更易出现发热、肝脾肿大和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在实验室指标方面:虽然CAEBV结肠炎和IBD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水平和EBV抗体水平都会升高,但CAEBV结肠炎患者的血清EBVDNA和铁蛋白水平显著更高,且多数患者血清EBV DNA载量超10⁵/mL。 内镜下:CAEBV结肠炎患者的结肠和小肠会出现多种炎症、溃疡或黏膜损伤形态,溃疡通常较小、浅且不规则、分散分布,不过也可能存在较大较深的溃疡。本病例中,该患者住院期间结肠镜显示结肠充血、肿胀和糜烂伴瘢痕样改变,无溃疡;而当地医院后续检查却发现了多处溃疡,这或许与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及治疗反应有关。 组织学表现上:CAEBV结肠炎主要是黏膜淋巴浆细胞浸润和局部隐窝结构紊乱,这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也可能出现,甚至还可能呈现克罗恩病样特征,如肠壁透壁性炎症、裂隙样溃疡和淋巴样聚集,但无肉芽肿或慢性结缔组织改变。此外,IBD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引发EBV再激活,进而干扰CAEBV结肠炎的诊断。 在本病例中,UC合并EBV感染是主要鉴别诊断方向,UC的组织学表现如隐窝变形、基底浆细胞增多、上皮增生和杯状细胞减少等非特异性特征与该患者的淋巴细胞增多有所不同,而EBER-ISH检测对确诊CAEBV结肠炎至关重要,只是目前EBER阳性细胞百分比的诊断阈值尚未统一。 治疗反思:临床应对策略CAEBV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淋巴瘤或白血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尚不明确,阿昔洛韦在原发性感染早期可能有效,更昔洛韦联合潜伏感染细胞中EBV蛋白激酶表达诱导剂(如硼替佐米)或许能促使细胞死亡,但目前缺乏有力证据和指南推荐。本病例中因无禁忌证尝试使用了阿昔洛韦,患者症状改善后出院。 免疫抑制治疗(如皮质类固醇、环孢素或硫唑嘌呤)仅能暂时缓解症状,免疫调节治疗/T细胞靶向治疗(如干扰素-α、羟基脲和来那度胺)效果不佳,化疗也只能减轻病情而无法实现完全缓解,目前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 本病例患者前期使用美沙拉嗪治疗3周后腹泻症状减轻,可能是因其抑制炎症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且患者每年严重腹泻发作次数相对较少,推测可能与其免疫功能未严重受损有关。临床医生在遇到类似症状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不能局限于常见疾病诊断,务必综合考虑患者症状、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结果。

参考文献

[1]. Liang M, Qu J. 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colitis, a rare cause of recurrent diarrhea in an immunocompetent female: a case report. BMC Infect Dis. 2025 Jan 9;25(1):50.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