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增强讲好思政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
作者:蒋洪涛(广西医科大学工会副主席、副教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增强讲好思政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
注重内容供给,增强思政课建设内源动力
要注重课程内容建设理论化。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内涵,将其核心思想、基本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纳入教学体系,确保思政课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此外,思政课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为内容支撑,讲清楚“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要注重课程内容建设体系化。首先,要从宏观层面规划课程内容,明确不同年级、专业的教学目标与重点,形成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如低年级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高年级则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专题研究型教学,如针对医学专业可聚焦马克思主义医学观与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医学学习和未来职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与思政课所倡导的价值追求深度融合,培养出既有精湛医术又具备高尚医德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其次,要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打破传统教学中相对孤立的局面,注重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多角度理解社会现象。最后,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决策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调研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以此作为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平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育人实效。通过这种体系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思政课知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建设的内源动力。
要注重课程内容建设时代化。思政课内容更新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要紧扣社会热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将时代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如围绕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等热点话题,引导学生从思政课的视角探讨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就业形态、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与现实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使思政课成为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用得上的课程。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堂,借助多媒体、在线课程、虚拟仿真等,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互动性和趣味性。
创新方式载体,协同推动构建思政课“大课堂”
创新理论课堂。一是要突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应以此为指导构建教材体系,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历程,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等关键问题,筑牢学生信仰根基。二是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引导学生坚定和夯实文化自信。如引导学生探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结合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等,让学生感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如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深挖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学生从中汲取奋发有为、挺膺担当的磅礴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见解,丰富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使理论课堂更具时代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思政课“大课堂”注入新活力。
激活实践课堂。社会大课堂以实践淬炼人。思政课教师应与高校其他思政工作者联合,聚焦育人导向,推动社会大课堂实践走深走实:一是在实践中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二是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将课堂“搬”到红色场馆,讲好“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沉浸式了解世情、国情、民情,感悟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式现代化,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人民为师,厚植家国情怀。通过讲身边人身边事,发挥朋辈引领作用,用生动鲜活的“活教材”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让实践课堂成为淬炼青年的重要平台。
拓展网络课堂。学校可以打造线上思政课教学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如录制精品课程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拓宽理论视野。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思政课学习交流群,教师发布任务、话题,学生随时交流分享,如开展“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讨论,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及时点评引导,营造学习氛围。此外,可引入网络直播,邀请专家学者、“时代楷模”等开展线上讲座,如邀请航天专家讲述航天历程与精神,让学生与大咖“面对面”交流,拓宽视野,增强思政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使网络课堂成为思政课“大课堂”的有力补充,突破时空限制,滋养学生心灵。
注重能力提升,多维赋能思政课教师发展
注重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办好思想课,关键在教师。近年来,高校已在教师队伍配置、待遇保障及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育引领的核心主体,需全面提升核心素养。首先,要强化政治理论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坚定育人方向;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培训、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解读最新政策文件,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将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教学之中。其次,要提升道德修养水平,注重“师能”培养。遵循师德准则,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向善向上。最后,还要注重培育文化素养,用广阔视野影响学生。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思政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文学等多领域知识,树立和具备国际视野,读懂“中国之治”。思政课教师还要善于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发展模式等,让学生理解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全球性问题及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性,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国际与历史视野,从而多维赋能自身发展,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注重增强思政课教师能力。教学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需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以时事热点导入,合理安排内容,精炼总结,使课堂条理清晰。同时,增强课堂驾驭能力,灵活应对突发状况,如超纲问题的恰当解答或引导,讨论环节的节奏把控,保持课堂秩序与活力。此外,还需提升教学评价能力,教师应多元化评价学生,关注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创新思维、学习成绩等多方面,通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实践成果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助力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另外,思政课教师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教学形式。如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政策实践,理解其规律、意义与效果,为学生带来深刻学习体验,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与思维方法,全方位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重塑思政课教师形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平视世界的一代”,思政课教师需把握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兼具世界眼光与胸怀,联通中国梦与世界梦,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教师要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不断更新知识,勇于向学生承认不足,呈现可亲、可敬、可信的形象,赢得学生内心认同与尊重,为思政课教学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