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青岩:清朝末年,四教云集的青岩古镇的人文胜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6-06 20:46 6

摘要:上期,黔程写了青岩赵氏家族渊源及贵州第一位文状元赵以炯的故事,再之前写了贵阳天主教及“青岩教案”的历史往事。

上期,黔程写了青岩赵氏家族渊源及贵州第一位文状元赵以炯的故事,再之前写了贵阳天主教及“青岩教案”的历史往事。

本期,黔程写写青岩古镇寺院、道观历史遗迹,青岩古镇四教并存,儒教、道教、佛教、天主教林林总总,确实人文蔚然。

一、龙泉寺

01.龙泉寺墓塔

龙泉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历史悠久。

明天启年间(1621-1627),龙泉寺因与大坝村村民发生土地纠纷,只好异地重建于龙井村。

所以,我去大坝村游玩,不过是寻访明万历年间龙泉寺遗址罢了,更准确的说,是寻访清末时期龙泉寺两位高僧的墓塔。

大坝村

驱车到达大坝村后,村中已无一人,看来是整村搬迁了。

曾经热闹非凡的村庄,如今只有我一个外来人漫步于阡陌巷道;不过数年前,这儿还热闹非凡,世事变幻犹如沧海桑田。

深冬灰暗的色调,让我心里也是空落落的;野外游玩得多了,我感觉自己很容易与环境共情。

村子右侧有一片开阔草地,更远处是一片建筑工地,我信步前往,心里想:或许能遇见人,就可打听龙泉寺墓塔了。

走了不过数百米,远远地就看到山脚处似乎有一座墓塔。

走到山脚一块平地处,见到一位中年大哥坐在废弃的沙发上,几袋零食,几瓶啤酒,怡然自得,很有意境。

于是向大哥打听怎么走到墓塔处,大哥指着小道说:就从这儿上行就到了。

大哥问我:喝一瓶不?

我承认,我确实想和大哥在这个荒郊喝一瓶酒,不过想到自己是开车来的,就婉谢大哥了。

望见墓塔

朗绍钦老和尚墓塔

走到墓塔,通过塔身所刻得知,这是朗绍钦老和尚墓塔。

朗绍钦老和尚为遵义府人,生于清嘉庆十年(1805),为龙泉寺主持,临济宗第四十世,墓塔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看来朗绍钦老和尚也是高寿,活了90岁。

塔身上有贵州省第一位文状元赵以炯题诗:

“菩提树种得早,身本西来谁知晓。今日涅槃为静定,德沛沙门风名表。慧窟修佛骨,宝塔造,矗立光皎皎,永共青山终不老。翰林院修撰赵以炯谨赞”。

朗绍钦老和尚墓塔

墓塔后部,不知何时一颗柏树种子落入略微开裂的塔石缝隙,如今已长成一棵高约4米的大树,令人惊叹不已!

黔程猜想,墓塔内部可能有泥土,唯有如此,这棵柏树方能茁壮成长。

或许朗绍钦老和尚也愿化身为泥土,为这棵不幸落入墓塔的柏树种子提供养料吧。

墓塔柏树

光远旵老和尚墓塔

朗绍钦老和尚墓塔后方不远处,是光远旵老和尚墓塔。

光远旵老和尚是朗绍钦老和尚的师父,临济宗第三十九世,墓塔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早于朗绍钦老和尚墓塔27年。

光远旵老和尚墓塔

两座墓塔均为仿木楼阁式石塔,六角攒尖顶,塔身阳刻精美石雕和文字,地宫开有圆形拱门,实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遗迹。

我试图寻找龙泉寺地基遗迹,灌木浓密,已难窥全貌;就算视野开阔,估计寺院地基早已无存了吧。

我心里还想着刚才遇见的中年大哥,于是下山,想去和他聊聊。

下山后,结果大哥已不见踪影,地上没遗留任何垃圾,唯有孤零零的沙发还矗立在那儿,仿佛从来没有人来过。

我忍不住在沙发上静坐数分钟,抽了一支烟,心里却想:刚才真的有一位大哥坐着这儿吃着零食喝着啤酒吗?

荒野沙发

02.龙井村

明天启年间(1621-1627),龙泉寺从大坝村迁建龙井寨。

龙井寨是一个传统布依村寨,因村中有一股泉水,筑泉为井,是为“龙井”,这也是龙井寨得名之源。

据说龙泉寺迁建龙井寨后,结果寨里诸事不顺,村中猪牛无故病死,隔三差五就有人去世。

村民只好请来“风水先生”。

先生来到村中后,经过查勘,告诉村民:龙井村的“龙脉”自龙井一直延伸到后山,而龙泉寺的位置就恰好建在“龙脉”上,“龙脉”被阻断,这就是龙井寨诸事不顺的原因。

寨民于是要求龙泉寺搬离,僧人自然不肯,双方呈僵持之势。

布依族信仰“摩教”,摩教是一种原始巫教,结合了佛教、道教一些元素,尤其是道教元素,其祭师称为“布摩”。

龙井寨村民眼见无论如何劝说,龙泉寺僧人就是不肯搬离,只好请来布摩。

布摩安排村民用野草编制成数根粗大绳子,悬挂在龙泉寺外的大树上,缠绕在寺院的柱子上。

龙泉寺僧人冷眼相观:看你能搞出什么幺蛾子?

晚上,布摩设坛做法,白天村民编的草绳随风飘动,僧人诧异,靠近一看,大惊失色,数根草绳已变成了数条大蟒蛇,正在慢慢蠕动!

第二天一早,被惊吓的僧人决定搬离,最终迁建青岩古城北门处。

也就是说,龙泉寺自大坝村迁建龙井村后,不久又再迁建青岩城。

黔程猜想,龙泉寺虽然在龙井寨的时间很短,不过得名多半是源于龙井寨的井泉吧。

如今龙井寨已是青岩古镇边上一个著名的乡村旅游地。

停好车后,和朋友们一起进村寻访龙井;龙井寨干净、整洁,不过民居却多是新建,并非古村寨了;游玩的人也很多。

寨门

小溪

龙井

龙井始建于明朝末年,是村民饮用水源,形成小溪,流至青岩城外就是青岩河,是青岩河的源头之一。

青岩河进入惠水县后称涟江,进入罗甸县后称濛江,注入红水河,红水河是珠江上游干流,所以青岩河属于珠江水系。

游玩龙井后,朋友们找了一家农家乐,内子陪朋友打麻将,小孩画漫画,我则去寻找龙泉寺遗址。

从龙井处沿村中小道上行,看到一处堡坎和地基,我感觉这儿就是龙泉寺遗址,只是遗址上建有猪舍,让我不敢肯定。

我心里想:毕竟是寺院遗址,谁会在上面建猪舍呢?

这时走过来一位中年大哥,于是向他打听,大哥告诉我:这就是龙泉寺遗址。

大哥是龙井寨人,我敬了大哥一支烟,继续向他询问明天启年间布摩和僧人斗法的历史传说。

大哥哈哈大笑,说道:哪有什么草绳变蟒蛇的事啊,这不成神话了吗?

我也笑,然后问大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大哥说:据老辈子说,的确是要龙泉寺搬走,和尚不肯,于是村民就结草绳、挂白布,拦住和尚不让进寺,没有作法变蟒蛇的事哪。

看来龙泉寺搬迁至龙井寨后,确实与村民有纠纷,本来是村民结草绳、挂白布阻拦僧人,时间久了,越传越邪乎,竟然变成了布摩和僧人斗法的传奇故事。

谢谢大哥后,我继续往后山上行。

山顶有一个广场,广场上有一个亭子,估计是龙井寨村民活动广场;然后越过一个山垭口,前方是一块熔蚀洼地,是耕地。

这时,内子打来电话,说被朋友们“捆”了,输得很惨,叫我回去救急。

于是下山,不再去辨识龙井寨的“龙脉”,其实我本来也不懂“龙脉”方面知识,看了也是白看。

十几分钟后,赶到农家乐,内子刚得了一把清一色自摸,然后继续打,手气由此好转,最后反败为胜,竟然将朋友们都“捆”了。

朋友们都说:就是因为我回来了,所以内子的手气就变好了。

我则笑着说:你们不知道,我刚才去后山寻找龙井寨“龙脉”去了,所以就有好运了。

在龙井寨吃农家乐,按人头收费,一人50块,农家菜很好吃,份量也足,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尝尝。

03.龙泉寺

龙泉寺从龙井寨搬离,再次迁建于青岩城北门处。

此时正是班麟贵新建青岩城的时间,黔程猜测:龙泉寺僧人向班麟贵请求在新城重建寺院,班麟贵作为青岩土司,自然希望佛祖能保佑青岩长治久安,于是同意。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再次重修龙泉寺,三进院落,大殿、配殿、戏楼、厢房等数十间,占地3500余平米,为青岩城中最大寺院。

龙泉寺

戏楼

一进主殿

二进主殿

三进主殿

04.龙泉寺简史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始建于青岩大坝村。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因与大坝村发生土地纠纷,迁建于青岩龙井村。

迁建后不久,又与龙井村发生矛盾,再次重建于青岩城北门外,时间与班麟贵新建青岩城差不多同时。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原址再次重建,保存至今。

清末时期,龙泉寺与地方官府及青岩赵氏关系密切。

清咸丰三年(1853),青岩团首赵国澍加固青岩城,就是请龙泉寺僧人做的监工;青岩教案时,赵国澍将为首闹事的三名修士抓捕后,就关押在龙泉寺。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龙泉寺搬离大坝村已经200多年,龙泉寺光远旵、朗绍钦两位高僧还能在大坝村龙泉寺遗址处建墓塔的原因,也是贵州省第一位文状元赵以炯为朗绍钦老和尚墓塔题诗祭拜的原因。

如今的龙泉寺已不再作佛教寺院,大殿内展览奇石,有距今2.1亿年前三叠纪时的贵州龙、海百合化石等,值得一观。

二、迎祥寺/斗姆阁

明天启元年(1621),智安法师主持建造迎祥寺。

清康熙时期,赤松和尚曾在迎祥寺落脚,后来才在黔灵山创建弘福寺,所以迎祥寺也有“黔山祖庙”的美称,当然,这里“黔山祖庙”是特指临济宗赤松和尚一脉。

清道光五年(1825),重修迎祥寺,增建厢房、韦驮殿、围墙等,不过工程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道光三十年(1855)才最终完工。

后来,人们在迎祥寺的边上建造了一个小阁:斗姆阁

斗姆即斗姆元君,是道教重要的女性神祇,《道经》云:斗姆元君为“北斗众星之母”,“斗”指北斗众星,“姆”是母亲之意。

斗姆元君长子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薇大帝,其余七子为北斗七星,造型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性形象,较大的道观中多建有斗姆殿。

时间一久,老百姓也搞不清楚迎祥寺与斗姆阁之间有没有关系,更不知道佛教菩萨与道教斗姆之间是什么关系,老百姓嘛,信则灵,管他是什么菩萨什么元君呢?

由此,迎祥寺就有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俗称:斗姆寺,光从名称来看,就释道合一了!

再后来,斗姆阁毁坏,迎祥寺也变得残破不堪。

1990年,重修迎祥寺,三重殿宇:第一重为两层楼宇,一楼供奉佛教弥勒菩萨,二楼供奉道教王灵官;中间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后殿也是两层楼宇,一楼供奉佛教观音菩萨,二楼供奉道教斗姆元君。

重修后的迎祥寺,充分考虑了当初迎祥寺、斗姆阁释道并存的历史实际,修旧如旧,值得一游。

迎祥寺

如今,迎祥寺确实是寺院,没有改作它用。

三、慈云寺

清康熙初年,始建慈云寺,据说是西街吴姓人家捐建。

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慈云寺,两进院落,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戏楼额坊刻有三国历史故事,寺内石雕也很精美。

慈云寺

戏楼

正殿

如今,慈云寺开辟为花溪非遗展览馆,寺内遍布扇子、雨伞等纸扎艺术品,让古老的寺院充满了灵动之感。

黔程按: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曾经在青岩短暂办学,校舍设在龙泉寺、迎祥寺,教师宿舍设在慈云寺,8个月后,前往遵义市。浙大西迁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将藏于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安全转移至大后方。

四、两湖会馆/寿佛寺

清道光九年(1829),始建两湖会馆,是湖南、湖北人在青岩所建的同乡会馆。

两湖会馆也称寿佛寺,但并不是真正的佛寺,只不过是主殿中供奉寿佛罢了。

寿佛是指唐朝全真大师。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全真大师出生于湖南资兴周源山,俗姓周,名宗惠。

玄宗天宝二年(743),年仅15岁的周宗惠在郴州开元寺出家受戒,法号“全真”,后来到杭州拜道钦禅师为师。

玄宗天宝七年(748),随道钦禅师进京晋谒玄宗。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在广西湘源开创净土院,就是今广西全州的湘山寺,湘山寺也被誉为楚南第一禅林。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全真大师圆寂,享年138岁。

宋朝时,全真大师被徽宗、高宗、宁宗、理宗累次加封;至清朝时,更是被咸丰皇帝敕封为“保惠无量寿佛”。

清朝皇帝信奉喇嘛教,对大乘佛教持压制态度,咸丰皇帝之所以破例敕封全真大师,或许和曾国藩及湘军有很大关系吧。

全真大师为湖南人,所以两湖会馆多有供奉,这就是青岩两湖会馆也被称为寿佛寺的原因。

青岩两湖会馆为两进院落,包括山门、戏楼、两厢、正殿、后殿等。

两湖会馆

戏楼

正殿

如今,两湖会馆已改建为寿佛茶苑。

我游玩那天,天空下着微雨,主殿月台摆着茶几,我当时真想在此品茗,可惜没有人。

月台品茗处

黔程按:两湖会馆供奉的神祇各有不同,供奉寿佛的会馆,也称寿佛寺;供奉大禹的会馆,也称禹王宫;供奉杨泗将军的会馆,也称水府阁;供奉三楚王的会馆,也称三楚宫,三楚王是指项羽、屈原和庄蹻。

五、江西会馆/万寿宫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始建江西会馆,是江西人在青岩所建的同乡会馆。

江西会馆也称作万寿宫,当然也不是真正的道教宫观,只不过主殿供奉的是江西的保护神许天师罢了。

许天师本名许逊,是东晋时期道士,也称许旌阳、许真君。

东吴孙权赤乌二年(239),许逊生于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举孝廉出身,出任四川省旌阳县令,政绩显著,人称许旌阳。

许逊后来弃官东归,修道炼丹于西山,成为了一名道士。

东晋孝武宁康二年(374),许逊136岁,率全家42人飞升成仙。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源于许逊了,不过这个成语当时可真没贬义,而是褒义。

许逊信仰在唐朝时开始兴起,宋朝时为朝廷所倡导,元朝道士刘玉创立“净明派”,奉许逊为祖师。另外,福建一带闾山派也奉许逊为祖师。

许逊许天师与龙虎山张天师、葛玄葛天师、萨守坚萨天师,并称道教四大天师。

许逊仙逝后,人们建祠祭祀;南北朝时改许逊祠称游帷观,宋真宗时改称玉隆宫,宋徽宗时改称玉隆万寿宫,一般简称万寿宫。

旧时,凡是外省有江西人的地方,就有江西会馆,而江西会馆主殿中供奉许天师,这就是江西会馆又称作万寿宫的原因了。

因江西古称豫章,所以江西会馆也称豫章会馆。

明清时期,贵州外省会馆中,以江西会馆最多。

青岩江西会馆包括正殿、配殿、两厢和戏楼等,占地2000平方米。

青岩江西会馆最精美的是戏楼木雕,与乌当协天宫戏楼并称贵阳最为精美的两大戏楼;特殊十年之所以没被破坏,是因为当时人们在戏楼木雕上抹上泥,再写上语录,从而得以保存。

道教崇尚八仙,不过江西会馆雕刻中,八仙变成了九仙,多出来的一仙就是许天师。

如今,青岩万寿宫已由江西会馆变成了真正的道教道观。

万寿宫

戏楼

木雕

院落

黔程按:江西人在外省的会馆一般都称作万寿宫,但江西临江府的同乡会馆却称作“仁寿宫”,主殿供奉的是萧英佑侯。萧英佑侯,原名萧天任,出生于道教家庭,被道教尊为“水府灵通广济显应真人”。

六、四川会馆/川主庙

清道光二十年(1840),始建四川会馆,是四川人在青岩所建的同乡会馆。

四川会馆也称作川主庙,当然也不是真正的寺庙,只不过主殿供奉的是四川的保护神川主罢了。

川主又称川祖、灌口神,是一种以巴蜀治水文化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属于水神信仰类,广义来讲,也属于道教范畴。

川主信仰起源有两种说法:

起源一:对秦昭襄王时秦蜀郡太守李冰的信仰崇拜。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在灌县治水、修建都江堰的伟大功绩,奉李冰为灌口神,建祠相祀。

起源二:隋朝赵昱任嘉州(乐山)刺史,任上犍为水蛟作乱,赵昱斩蛟治水,后人立祠相祭。因赵昱行二,人称二郎,故亦称赵昱为灌口二郎。

黔程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川主信仰源于对秦蜀郡太守李冰的崇拜。

青岩四川会馆为砖木结构,听说是后来重修的;即使是重修的,也还行吧,起码是仿民国样式,仿得不错。

川主庙

戏楼

主殿

七、大兴国寺

大兴国寺是近年新建的,托的是原贵阳中华南路上大庆寺的名。

元至正年间(1341-1368),江西庐陵商人彭如玉在顺元城(今贵阳)修建了一座寺庙,主殿祭祀关羽,两侧为诸佛殿。

后来僧人真贤和尚在寺庙故址建大雄宝殿、毗卢阁,由此改名大庆寺

清康熙、雍正、道光年间,大庆寺多次重修或增修。

1939年2月4日,鬼子对贵阳进行大轰炸,大庆寺这一贵阳历史最悠久的寺院,毁于大火,不复存在。

2016年,建成大兴国寺,黔灵山弘福寺出的资。

大兴国寺虽然托了原大庆寺的名,不过两者其实毫无关系。

我对完全新建的建筑兴趣不大,之所以到大兴国寺走马观花一游,不过是那天时间充裕罢了,也懒得拍照。

大兴国寺确实宏伟壮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游;游玩嘛,没必要计较,就当作散心,也是好的。

八、后记

我写《何以青岩》游记系列,是以古镇历史为明线,以古镇人文为暗线,两条线差不多并行展开,由此导致叙事有些凌乱,第一次尝试这种写法,好也罢,不好也罢,懒得管它。

一些历史人文景点,我没有写,如贯通南北的明清古街,以及网红景点背街,再如民国时期,一些名人或家属避难于青岩时寓住之所。

我虽多次到青岩,但一些阡陌巷道、古典民居,甚至包括一些真正的历史遗迹,其实我也没有玩到,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探索吧。

《何以青岩》系列完结,感谢朋友们阅览。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龙泉寺墓塔: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大坝村(田园南路与桐埜路交叉路口前行,从田园南路右侧新建学校后面到达,就不用进大坝村绕路了)。

02.龙井村: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

03.龙泉寺: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北门内侧。

04.迎祥寺: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迎祥寺路。

05.慈云寺: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明清背街。

06.两湖会馆: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书院街。

07.江西会馆: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明清背街。

08.四川会馆: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交通路。

09.大兴国寺: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小西冲村。

来源:黔程无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