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每日的餐桌上,米、面等主食总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们是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们的身体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然而,近年来,“主食吃太多是变胖、导致糖尿病的元凶” 这样的说法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让不少人对主食产生了恐惧,甚至开始减少主食的摄入,或者干
在我们每日的餐桌上,米、面等主食总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们是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们的身体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然而,近年来,“主食吃太多是变胖、导致糖尿病的元凶” 这样的说法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让不少人对主食产生了恐惧,甚至开始减少主食的摄入,或者干脆不吃主食。但实际上,主食的摄入并非简单的 “多了不好,少了就好”,无论是吃太多还是吃太少,都可能对我们的寿命产生不良影响。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科学地吃主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
长期不吃主食有何危害?
很多人认为不吃主食可以快速减肥,或者预防糖尿病等疾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2023 年 3 月 5 日,加拿大圣保罗医院、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年度科学会议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这项研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人们对主食摄入的重新思考。
研究发现,生酮饮食这种减少甚至不吃主食的饮食方式,会引起 “坏” 胆固醇水平升高。“坏” 胆固醇就像身体里的 “捣乱分子”,它的增多会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幅增加,这个风险可不是小幅度的提升,而是整整增加了 2 倍,其中包括心血管事件、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等严重疾病的风险。
在平均长达 12 年的随访期间,研究人员对不同饮食方式的参与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结果显示,9.8% 的不吃或少吃主食的参与者经历了新的心血管疾病,而遵循标准饮食的参与者中这一比例仅为 4.3%。这意味着不吃或少吃主食的参与者的风险比标准饮食者增加了一倍,他们的心脏和血管面临着更大的威胁。
与常规饮食的参与者相比,不吃或少吃主食的参与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出 2 倍,像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外周动脉疾病等都在风险增加的范畴内。而且,在不吃或少吃主食的参与者中,那些 “坏” 胆固醇水平最高的人,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是高得惊人。这一系列的数据和研究结果,无疑给那些长期不吃主食的人敲响了警钟。
主食吃太多、吃太少都影响寿命
主食的摄入与我们的寿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2018 年,一篇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综合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精心选取了 15428 名年龄在 45 岁~64 岁的志愿者,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正处于身体机能逐渐变化的阶段,对他们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研究人员随后对碳水化合物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研究,结果令人惊讶地发现,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死亡风险呈 U 型关系。
具体来说,当摄入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占比在 50%~55% 的时候,死亡风险最低。这就好比一个精准的刻度,在这个范围内,身体能够获得恰到好处的能量供应,各个器官和系统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从而使我们的寿命得到更好的保障。
然而,当摄入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占比<40%,以及>70% 的时候,死亡风险都会增加。也就是说,主食吃得太少,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就像汽车没有足够的汽油,难以正常行驶;而主食吃得太多,身体又会不堪重负,就像汽车超载,容易出现各种故障。总的来说,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的比例小于全天摄入总能量的 40% 或者大于全天摄入总能量 70%,都会增加死亡风险,缩短我们的寿命。
常见的主食有哪些?
在我国,主食的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粮谷类、薯类,杂豆类也常常作为主食的补充,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粮谷类:粮谷类又可分为主粮和杂粮。主粮在我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主要以稻米为主,那一颗颗饱满的大米,经过蒸煮后,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成为南方人餐桌上的常客;北方则主要以小麦为主,小麦被制作成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等,为北方人的身体提供着能量。而杂粮的种类也十分丰富,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荞麦、燕麦等。这些杂粮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健康饮食的好选择。
薯类:薯类包括马铃薯、番薯(地瓜)、木薯、山药等。它们有的口感软糯,有的香甜可口,并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为我们的饮食增添了别样的风味。
杂豆类:杂豆类主要有绿豆、红小豆、芸豆、花豆、蚕豆、豇豆等。这些杂豆类食物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常常被用来制作各种美味的甜品或菜肴。
这些主食类食物主要为人体提供的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身体中主要供能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我们每天通过碳水化合物来摄取的热量应该占 50%~55%,也正因如此,它们被我们称为主食,在我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长期不摄入主食的其他副作用
如果长期不摄入主食,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我们的机体就会陷入一种 “应急状态”。为了维持血糖的稳定,机体不得不通过脂肪或蛋白质来进行转化。但这种转化会给机体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比如代谢紊乱。当通过脂肪来供能时,会产生酮体,就像机器运转时产生的 “废料”,长期酮体的蓄积对身体会有不利影响,可能会导致身体的酸碱平衡失调等问题。如果通过氨基酸来补偿碳水化合物的不足,就会造成机体的瘦组织分解,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营养不良,身体会变得虚弱,免疫力也会下降。
而且,机体中有一部分脑组织还有红细胞只能通过葡萄糖来供能,葡萄糖就像是它们的 “专属燃料”。这个时候如果血糖不能保持稳定,就会造成情绪低落、易怒、烦躁等情况,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所以,从多个方面来看,长期不吃主食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主食这样吃才健康
既然主食的摄入对我们的健康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吃主食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巧搭配:粗杂粮是比较优质的主食选择,它们包括玉米、燕麦、荞麦,以及杂豆类如红豆、绿豆、芸豆,还有马铃薯等。这些食物的血糖生长速度比较慢,不会像一些精细主食那样,导致血糖快速上升。同时,它们又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我们主张主食的选择应该粗细搭配,比如在煮米饭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糙米、燕麦等粗粮;在蒸馒头的时候,可以掺入一些全麦面粉。同时,还要兼顾食物的多样性,选择主食的时候种类尽量多,这样可以让我们摄入更全面的营养。
算好量: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的主食量约为 250 克~400 克,这个量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运动量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建议全谷类和杂豆类占 50 克~150 克,薯类 50 克~100 克。同时,要定期监测体重变化来适当调整食用量。如果体重增加了,可能需要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如果体重下降了,可能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按照每天所需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占比计算,一个成年人每餐需要 1 碗~1.5 碗米饭或者 1 个~2 个馒头。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个具体的参考,1 份 50 克的生大米约等于半碗米饭(3.3 寸碗口,11 厘米直径),1 份 50 克的面粉约蒸出中等身材成年女性的拳头大小的馒头。1 份薯类(80 克~100 克)切块后约为大半碗(3.3 寸碗口,11 厘米直径)的量。
善烹调:全谷物和杂粮虽然营养丰富,但由于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口感往往不佳,也可能影响消化吸收。对于中老年尤其是老年的朋友来说,他们的咀嚼能力和消化功能有所减退,这时候一定要注意主食加工的适口性。尽量选择粗粮细做,少食多餐,不要过多摄入粗纤维,防止刺激胃肠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烹调炊具加以改善。比如采用豆浆机、粉碎机进行粗粮细作,制作出美味又营养的五谷豆浆或五谷米糊。采用高压锅、电饭煲、电蒸锅等烹调五谷杂粮主食,这些炊具可以让粗粮变得更加软糯,改善口感,提高消化吸收率。另外,加入芝麻粉、葡萄干和大枣等食材,不仅可以增加营养,还能使全谷物食物更美味。建议大多数人的粗粮可以占到所有主食的 1/2~1/3,而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可以将粗粮的比例下降到 1/4 左右。
主食在我们的饮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主食的作用,摒弃那些关于主食的错误观念,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摄入主食,让主食为我们的健康助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活力和色彩。
来源:犀牛新闻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