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发展的今天,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健康之路。近年来,在国内政策扶持与企业积极布局下,核医疗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从上游核技术,到中游放射性药物和核诊疗设备研发,再到下游临床应用,核医疗全产业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1896年3月,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与皮埃尔·居里夫妇的研究中,发现了存在于物质当中的“天然放射性”,从而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发展的今天,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健康之路。近年来,在国内政策扶持与企业积极布局下,核医疗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从上游核技术,到中游放射性药物和核诊疗设备研发,再到下游临床应用,核医疗全产业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医用同位素产业发展驶上“高速路”
早在十九世纪末,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四十多年后,居里夫妇的女儿制造出了第一个放射性核素—磷-30。随着科学家对放射性核素探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尝试利用放射性核素治疗疾病。
核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使核医学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日趋紧密。核医学,即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和平应用,其最大特点是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它不仅可以利用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过程来进行功能显像,反映生理和病理变化,还可以对相关疾病进行治疗。
我国核医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我国最早的放射性同位素科研单位,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研究、试制、开发的主要基地,原子能院于1958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如今,放射性同位素早已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农业、医疗健康、航天探索、核仪表、辐射加工、无损检测等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其中,应用在医学上的放射性同位素,也被称为“医用同位素”。
对于很多人而言,医用同位素的概念或许还有些陌生,但在体检时,每个人可能都做过呼气试验—吃下一粒碳-14尿素胶囊,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不一会儿,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种被称为碳-14呼气试验的检查,是目前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最便捷的手段之一。而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放射性医用同位素碳-14。
作为碳的同位素,碳-14和碳-13是一对“亲兄弟”,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所有生物体中。当把它们制成尿素来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时候,碳-14可以主动发出检测信号,能够方便地检测出结果。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随着我们的呼气试验产品在医疗机构、体检机构的广泛应用,呼气试验产品在检测幽门螺杆菌上所具有的安全、快捷、准确、环保的特性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医用同位素的需求量逐年增长。然而,医用同位素生产是极难啃的“硬骨头”,核心技术掌握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因而长期以来,我国医用同位素依赖进口,价格贵且供应不稳定。2021年,《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医用同位素产业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我国在关键同位素生产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历史性跨越:2024年4月20日,碳-14靶件从秦山核电重水堆机组中成功抽出,这是我国首次利用核电商用堆批量生产碳-14同位素,破解了国内碳-14同位素依赖进口的难题,实现了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2024年12月26日,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也同步出堆,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了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关键技术,打破了我国关键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2024年12月30日,我国规模最大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正式启用,镥-177、钇-90、镭-223、碘-125、磷-32、铼-188、钬-166、碳-14等8条医用同位素生产线完成全部建设工作。投产后,我国将具备医用同位素产品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产能基本满足国内相关医用同位素市场需求,为建立医用同位素自主保障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一系列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放射性药物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上迈上了新台阶。
洞察疾病的“人体照相机”
在核工业总医院(又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PET/CT)正在运转。患者在注射示踪剂约1小时后即可进行检查,全部扫描只需15—20分钟,3个工作日后就能拿到报告。
而在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中核粒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演示一台全自主研发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SPECT/CT。这台设备能够对病灶进行精准定量成像,并通过数字化 AI 技术大幅缩短扫描时间或者降低放射性药物剂量,同时还能实时捕捉患者身体轮廓,识别患者体位,从而实现对病变组织生理、病理过程的快速、无损、实时成像,为守护公众健康提供了高效的核技术力量。
在核医学成像出现以前,很难精确定位隐藏在患者体内的肿瘤块的位置及大小。如今,医生利用核技术“人体照相机”,就能打开微观世界,洞察多种疾病。
核工业总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裴之俊说:“我们想了解一个疾病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往往是常规影像看不见的。而利用核医学的手段可以在这个机制上进行‘标记’,然后通过PET/CT进行显像。因此,PET/CT能够为对抗癌症提供有力武器。”
1995年,我国首台PET/CT投入使用,20多年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剂量越来越小,扫描速度越来越快,成像精度越来越高。随着SPECT、PET和PET/CT等核医疗检测的推广普及,诊断类放射性药物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
“一提到‘核’,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会不会有辐射,对我们的身体是否会产生伤害。而核医学正是利用核素具有放射性的特性,来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核工业总医院肿瘤职业病科主任医师刘玉龙表示,核医学检查通常是无创或微创的,副作用小,检查的准确性较高,接受一次核医学检查的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与一次CT检查的剂量相当。“核医学中使用的每一种放射性核素在临床应用之前,都经过了大量的实验,证实其在体内应用的安全性。一般放射性核素药物的半衰期很短,在短时间内即可从体内代谢清除,大家不必过度紧张。”在实际操作中,专业人员还会采取各种技术和保护措施用以降低辐射的影响。因此,核医学检查是安全的。
为肿瘤治疗贡献“核力量”
肿瘤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但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这个难题也在发生着改变。
在肿瘤治疗的漫长征途中,骨转移往往被视为一个严峻的挑战。据统计,每年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约400余万例,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常见肿瘤骨转移发生率高达15%-70%,也成为癌症晚期引发患者极大痛苦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氟[18F]化钠注射液就像是针对癌细胞的特殊染色剂,可在骨转移早期精准地识别、定位癌细胞,让混在正常细胞中的癌细胞在骨显像中无处遁形。
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癌症骨转移检测新产品氟[18F]化钠注射液,是国内首个获批用于此领域的PET显像剂。“这种注射液起效很快,1小时内就可以进行图像采集,大大削弱了图像采集的时间限制;它更清晰、更安全,能够减少患者对辐照剂量的担忧。”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氟[18F]化钠注射液国产化,将打破国外产品在骨显像剂市场的垄断地位,显著降低诊疗成本。
近年来,一种新的靶向精准放射治疗手段—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BNCT)快速发展,被称为继手术、传统放疗、抗癌药物、免疫治疗之后的“第五疗法”,对于复发性、浸润性、局部转移肿瘤,特别是复发性脑胶质瘤、头颈部复发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和恶性脑膜瘤等展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其他常见肿瘤如肝癌、肺癌、前列腺癌,该项技术也开展了临床试治,取得初步成效。
在国内,由中核鲲硼医疗科技(重庆)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AB—BNCT)进展顺利,有望于2026年完成研制。
硼中子俘获治疗是一种能在细胞水平上精准杀灭肿瘤的靶向放疗技术,也被称作“细胞刀”。BNCT首席科学家杨建俊介绍,其原理是将一种携带稳定同位素硼-10原子核的靶向分子药物注射到人体,药物能够富集在肿瘤细胞内并滞留,再通过超热中子束对肿瘤部位进行外照射。“相较于其他放射治疗方式,硼中子俘获治疗只需要1至2次照射即可完成,时间较短。”杨建俊表示,硼中子俘获治疗靶向性强,能够精准杀灭肿瘤,并有效抑制肿瘤复发。
现代核医疗的发展,不仅为患者实现早诊早治,更让核技术成为医疗领域的“希望之光”,丰富了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手段,挽救了无数生命,为患者带来了更高的生活质量。
借助核技术,当下的肿瘤治疗表现出了不容忽视的治疗功效,而布拉格治疗正是系统理念创领的急先锋。“布拉格治疗”是一项针对晚期难治性肿瘤的创新肿瘤免疫疗法,该治疗技术打破传统放疗仅局部控制的瓶颈,其本质是肿瘤免疫治疗,强调重塑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建立有效的肿瘤免疫应答,以“人瘤和谐”为目的,实现晚期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如今,全国有300多家医院采用了这种治疗方法。
这项新模式技术的开创者、核工业总医院肿瘤临床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张力元表示:“没有任何一位患者应该被放弃,积极救治无后续治疗手段的患者、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为无法耐受标准治疗的患者提供更多选择,这就是我们开创布拉格治疗的初衷。”张力元说,“我们希望通过布拉格治疗,解决临床肿瘤治疗的痛点和难点,使得这些难治患者的生命得到延长,并且保障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
2024年4月,56岁的胡女士被查出肝癌晚期,瘤体已长至拳头大小,已错过手术治疗时机,只能通过化疗和靶向免疫治疗尽量控制肿瘤扩散。在核工业总医院为胡女士全身和肿瘤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后,最终他采用钇[90Y]树脂微球治疗肝癌。
手术过程中,核工业总医院介入科主任医师靳勇通过穿刺股动脉,引入头发丝粗细的导丝置入导管,将其送至患者肝脏肿瘤供血动脉中,注入预先计算好剂量的钇[90Y]树脂微球。术后,仅在患者大腿根部留下一个小小的针眼。
“每颗钇[90Y]树脂微球直径只有20-60微米,会放射出高能量β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穿透距离平均只有2.5毫米,可集中于肿瘤内,对病灶实施精准打击,从而实现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降期治疗或潜在性根治。相比常规体外放射治疗,具有辐射剂量更高、辐射范围更小、作用更加精准等优势,还能避免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靳勇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核已经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更是在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核医学,科学认识核。我们也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准确的核医学服务。”
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十二部门印发的《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通知要求,要提前布局开展铜-64等前景好的医用同位素技术研发。未来,伴随着核医学的发展,相关技术的研发也将使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迈出重要一步,进而提升癌症靶向治疗水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