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汛期,是对基础设施、应急体系、公共意识的综合考验。而对于承担着人流物流主干运输任务的铁路系统来说,这份考验更是加倍。特别是在长三角、华南等雨水集中的地区,每年6月至9月的防汛期,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季节,也是铁路部门运行安全的“保卫战”。
汛期,是对基础设施、应急体系、公共意识的综合考验。而对于承担着人流物流主干运输任务的铁路系统来说,这份考验更是加倍。特别是在长三角、华南等雨水集中的地区,每年6月至9月的防汛期,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季节,也是铁路部门运行安全的“保卫战”。
上海局南京供电段黄山电力车间电力线路工冒雨巡视供电设备。唐永红 摄
今年以来,随着极端天气频次增多、突发灾害风险加剧,中国铁路系统早早启动部署,各铁路局集团公司纷纷制定细化预案、开展隐患排查、强化联防联控。而在铁路运输密集、地形复杂、城市群密集的长三角地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防汛举措,成为全国铁路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缩影。
“汛期未到,排查先行。”这是铁路部门对每年防汛准备的基本共识。铁路部门未雨绸缪,从“图纸”到“脚步”,排查不留死角。以上海局集团公司为例,早在4月初,他们就组织对所属管内所有铁路线路、桥隧、涵洞、电力设施、通信信号设备展开“拉网式”排查。针对杭黄高铁沿线山区、宣绩铁路桥梁段、沪宁沪杭城市群等重点区域,特别强化了对“软基、陡坡、桥墩落差大”的特殊地段进行技术加固。
据统计,仅5月以来,上海局集团公司就累计完成线路巡视6万余公里次,排查处置各类隐患230余项,并通过信息系统同步上传整改清单,实现“问题闭环”。
铁路部门更利用科技赋能,用智慧守护“钢铁生命线”。传统的人工排查逐渐与现代科技手段形成“协同作战”。汛期来临前,上海局集团公司各站段已在皖南山区、沿江高铁等易灾区域部署了地质灾害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雨量、地表位移、水位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与远程预警。例如,在杭黄高铁深渡至绩溪段,铁路部门设置了数十处滑坡预警传感装置,一旦雨量或位移数据超出阈值,系统将自动通知调度指挥中心,相关区段可即刻限速、封锁或启动应急转运机制。这种“秒级反应”的数字防线,已成为铁路安全运行的隐形盾牌。
同时,铁路部门还依托12306系统和“铁路e行”平台,向旅客精准推送气象风险提醒,并开放改签退票绿色通道,为旅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应急服务。
科学的预案离不开实战演练的检验。5月中旬,上海局集团公司联合气象、消防、地方应急部门在芜湖至合肥南段组织了一场综合性防洪应急演练,模拟“暴雨致线路积水、旅客滞留、列车需调度回送”等复杂场景,考验调度、乘务、车站、公安、工务等多部门的联动处置能力。
演练中,值乘人员迅速疏散旅客,技术人员紧急封锁区段,信息中心同步发布运行调整指令……一套“高效、有序、专业”的联动流程顺利落地。这类演练不仅增强了一线职工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也为铁路与地方联动积累了经验,真正做到“防在日常、练在关键、稳在汛期”。
铁路防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公众意识的一场考验。为此,铁路系统也在积极拓展宣传半径,开展面向旅客和沿线居民的汛期安全知识科普。近期,上海局在沪宁城际、合杭高铁、宣杭普速等多条线路的车站内设置“防汛知识宣传展板”,并通过站内广播、车载视频滚动播放“汛期出行须知”。铁路公安联合地方中小学开展“铁路+安全”主题课堂,引导孩子们识别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并传播“远离铁路线路、禁止翻越护栏”等行为规范。
此外,多个车站还设置“防汛应急服务台”,为滞留旅客提供饮用水、应急充电、临时休息等服务,切实把安全关口前移到一线。
铁路是一国动脉,也是民众出行的基本方式。每一场风雨,都是对这条动脉韧性的测试。而从调度指令到现场应急,从工程技防到群众宣传,从技术革新到制度完善,一张张看不见的“安全网”正在悄然织密。在风雨面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列车安全运行的轨迹,更是中国铁路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沉稳与担当。汛期虽至,因有准备,便可从容。
让我们在每一次雨声中,听见铁路人默默守护的节奏;在每一场风暴中,看见安全体系不断进化的轨迹。愿这条奔腾不息的“钢铁动脉”,风雨无阻,畅通安稳。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