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苏定方,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形象,恐怕是《隋唐演义》里那个奸诈、心狠手辣的“苏黑脸”吧?害死北平王罗艺、算计银枪小将罗成,甚至逼得罗成万箭穿心,惨死沙场……简直坏到骨子里。
说起苏定方,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形象,恐怕是《隋唐演义》里那个奸诈、心狠手辣的“苏黑脸”吧?害死北平王罗艺、算计银枪小将罗成,甚至逼得罗成万箭穿心,惨死沙场……简直坏到骨子里。
可你知道吗?这个在小说里坏得出奇的人,在真实历史中,却是堂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被誉为“唐朝霍去病”,是大唐帝国疆域拓展到极致的幕后功臣之一。
苏定方,原名烈,字定方,出生在如今的河北武邑。他出身并不显赫,父亲苏邕只是个为保护家乡百姓而组织民兵的小首领。乱世之中,没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苏定方从小耳濡目染,很快也走上了军旅之路。
别看他起点不高,这人却有一股不服输的狠劲。据史书记载,他“骁勇过人”,胆子大得出奇。年轻时就靠战功扬名,打起仗来不要命,几次三番带着几百人硬撼成千上万的敌军,堪称当时的“特种兵”头子。
最初他投靠的是河北的一位割据势力——夏王窦建德。这一段经历,后来也成了他名声蒙尘的“污点”。
窦建德虽是地方起义军出身,但治军有方、深得民心,一度成了中原的希望。但风云变幻,李世民亲征,窦建德兵败身亡。苏定方不愿投降,于是悄然隐退,回到家乡避祸。
直到唐朝贞观年间,天下初定,唐太宗李世民重用老将李靖征讨东突厥,苏定方才再次出山。谁料这一出山,就是一飞冲天!
那年在阴山战役中,苏定方只带了区区200名骑兵,夜袭东突厥颉利可汗的主帐,居然一举大胜,俘虏敌军数万人!整个草原震动,东突厥从此一蹶不振。李世民听闻大喜,当场提拔他为中郎将,从此开启了苏定方的“封神之路”。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边疆战事不断,而这正是苏定方发挥的舞台。
657年,他被任命为行军大总管,率军出征西突厥。对方兵力十万,而苏定方手上只有一万多兵马。但他没有退缩,采取“逐个击破”的策略,果断先挑敌人主将下手,一战俘虏敌军大将阿史那贺鲁,西突厥土崩瓦解。
紧接着,他又一路南征北战,灭了吐蕃、平了百济,攻破高句丽,把唐朝的版图一举推进到了朝鲜半岛。那一段时间,大唐疆域达到空前的1600万平方公里!这样的战绩,就算是汉朝的霍去病、卫青,恐怕也要敬他三分。
功成名就,本该流芳百世。可偏偏,苏定方的历史形象,始终抬不起头。
不但在正史中着墨不多,到了民间演义里,更是成了大反派的代名词。《说唐》、《隋唐演义》、《兴唐传》里,他几乎都是坏到极致的人物,被描绘成心狠手辣、冷血无情的“奸将”。
这到底是为什么?
历史学者分析,有两个可能的原因。首先,是他早年曾投靠窦建德。虽然那只是年少所为,但窦建德在民间口碑极好,很多老百姓甚至比李唐皇帝更敬他。苏定方后来为唐朝立下大功,等于是“背叛”了旧主。为了削弱他在百姓中的影响力,唐朝高层刻意让他低调,甚至默许他在文人笔下“被抹黑”。
其次,苏定方一生杀伐果断,行军果决,确实在对敌人手段上毫不留情。民间讲义气讲感情,看到这种“只认朝廷,不讲私情”的将军,很容易接受不了。于是文人编写故事时,为了剧情张力,自然把他写成了“反派担当”。
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有些人的功绩,终不能被埋没。
苏定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是个真正的战将。他没有像李靖、郭子仪那样享受无数溢美之词,也没能在诗歌传说中留下佳句传世。但他用一生在战场上拼杀,换来了唐朝几十年的边疆安稳。
宋代设立古代武将庙时,他的名字赫然在列。这说明,在真正懂历史的人心中,苏定方的功绩,从未被遗忘。
或许,《隋唐演义》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精彩的戏剧人物“苏定方”,但历史中那位铁血忠勇的将军,也值得被重新认识。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