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2024年年会(CARIP)于12月19日-21日在北京国测国际会议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医脉通风湿免疫科《风湿新知》医学栏目,旨在为广大医生提供专业、前沿的医学资讯,探讨风湿免疫疾病领域的最新诊疗进展,推动疾病领域的发展。
前言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2024年年会(CARIP)于12月19日-21日在北京国测国际会议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医脉通风湿免疫科《风湿新知》医学栏目,旨在为广大医生提供专业、前沿的医学资讯,探讨风湿免疫疾病领域的最新诊疗进展,推动疾病领域的发展。
本次大会期间,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林智明教授针对“脊柱关节病疾病活动指标”做出精彩讲解,在此,医脉通整理了其中部分以飨读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林智明教授进行专题演讲
脊柱关节病(SpA)是一组累及脊柱和外周关节,或关节及韧带和肌腱附着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S)是其主要类型。准确评估SpA病情活动对于指导治疗、监测疾病进展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次专题全面深入地介绍了SpA病情活动指标相关知识,涵盖AS诊断标准演变、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疾病评分工具等多方面内容,旨在为风湿免疫科医生及相关医学人士提供系统且实用的专业指导。
脊柱关节病诊断标准之AS演进轨迹
林教授首先指出,从1984年AS的改良纽约标准到SpA的Amor分类标准、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组(ESSG)标准、再到中轴型SpA的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估协会(ASAS)标准(图1),AS诊断标准不断优化:
1. 1984年纽约标准
临床标准:腰痛、晨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缓解;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
放射学标准:双侧≥Ⅱ级或单侧Ⅲ-Ⅳ级骶髂关节炎。
诊断:肯定AS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以上)临床标准;可能AS符合3项临床标准或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伴任何临床标准。
2. 2009年ASAS分类标准
适用人群:起病年龄
诊断条件:影像学(包括X光和MRI)提示骶髂关节炎加上≥1个SpA特征;或HLA-B27阳性加上≥2个SpA特征。
SpA特征(图2):炎症性背痛、关节炎、起止点炎(跟腱炎)、眼葡萄膜炎、指(趾)炎、银屑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对NSAIDs反应良好、家族史、HLA-B27阳性、CRP升高。
图1:AS的诊断标准演变
图2:SpA的疾病表现
AS的诊断标准演变使诊断更贴合疾病本质,可以更精准地覆盖更广的患者群体。
体格检查:脊柱关节病患者身体机能的精准探测
接下来,林教授介绍了六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的常用方案:
1. 枕壁试验:立正姿势,双臂自然下垂,足跟并拢,头部正直,测量枕墙距。
2. 扩胸试验
3. Schober试验:
在双侧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上方垂直距离10cm处进行标记;
嘱患者在保持双膝直立状态下尽可能弯腰,以测量脊柱最大前屈度;
健康人移动增加距离大于5cm,脊柱受累者增加距离小于4cm。
4. 脊柱侧屈试验
5. 骨盆按压试验
6. Patrick试验(“4”字试验):
患者仰卧,将一腿置于另一腿的膝上,形成“4”字形状,以放松髋关节;
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按压膝部,观察髋关节活动度及疼痛反应;
询问患者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疼痛感,疼痛的位置和程度,以评估髋关节病变。
各种试验可以相互补充,有助于医生精准评估患者关节与脊柱活动度及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解读脊柱关节病炎症与遗传的关键指标
林教授指出,现阶段实验室检查主要涉及以下三项关键指标:
1. ESR(红细胞沉降率):反映炎症程度。
2. CRP(C反应蛋白):炎症指标。
3. HLA-B27:非诊断金标准,也非疾病活动性标准。
不同指标综合分析,有助于完善对SpA患者病情的认识。
影像学检查:脊柱关节病关节脊柱病变的多维洞察
林教授表示,SpA 的影像学检查包含 X 线、MRI、CT 及肌骨超声等多种方式,各检查手段各具独特优势与侧重点,于 SpA 的诊断及病情监测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精准诊疗提供关键依据。
1. X线
骶髂关节病变分级:0级正常;1级可疑改变;2级轻度异常,可见局限性侵蚀和硬化,关节间隙无改变;3级明显异常,存在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部分强直≥1项改变;4级严重异常,完全性关节强直(注意事项:取仰卧前后位,正中矢状面垂直床面并与床面中线重合,双下肢伸直,两侧足拇趾靠拢。排完大便后进行拍片,保证骶髂关节位置不被肠道气体遮挡)(图3)。
图3:骶髂关节病变分级示例
mSASSS(改良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ASAS推荐为标准的评估影像学进展的手段):对颈椎和腰椎X线侧位片评估,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评分,均值≥2分定义为显著放射学进展(图4)。
图4:mSASSS评分标准
2.MRI
骶髂关节(SIJ)MRI要求:取斜冠状位,层厚4mm,≥15层,所需序列包括T1加权、STIR(表1、图5-9)。
表1:MRI各序列信号特点
图5:见于STIR,水肿出现于关节面周围,常与结构改变如侵蚀同时出现
图6:附着点炎
图7:Romanus病变/椎角炎:若为脂肪信号则为陈旧性椎角炎
图8:Anderson病变:椎间盘与椎体连接部炎症
图9:小关节炎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SPARCC)评分系统:
骨髓水肿评分:有=1分;无=0分。评价斜冠状位的包括最主要病变的连续的6个层面。通常选取第4~9层(可显示SIJ的滑膜)。再次评价时最好选取相同或相近的层面,例如第4~9、3~8或5~10层。
只评价STIR序列上的骨髓水肿(bonemarrowedema,BME)病变。T1加权序列用来参考解剖结构。
评估髂骨的所有病变;骶骨则以骶孔为界限评价病变。
两侧骶孔之间的部位用作正常信号的参考。
每侧的SIJ分为4个象限(图10):骶骨上-下、髂骨上-下。每个象限出现BME则记录为1分,4个象限最多为4分,双侧SIJ:4*2=8分。所以每个层面最大为8分,6个层面最多为6*8=48分。
“亮度”加权:BME的信号强度等于静脉血流信号时,予“亮度”加分。每侧SIJ的4个象限有1处的信号达到“亮度”标准,则该侧SIJ加1分。1个层面2侧SIJ最多为1*2=2分,6个层面最多为2*6=12分。
“宽度”加权:BME的信号≥1cm宽时,予“宽度”加分。每侧SIJ的4个象限有1处的信号达到“宽度”标准,则该侧SIJ加1分。1个层面2侧SIJ最多为1*2=2分,6个层面最多为2*6=12分。
图10:SPARCC评分系统:4个象限
3. CT:德国SIMACT研究比较X线、低剂量CT及T1加权MRI对SIJ病变识别能力,发现以CT为参照,T1WMRI检查SIJ结构改变有效性优于X线,ldCT和T1WMRI对结构改变有效性相当,但MRI对硬化敏感度低(图11)。CT在评估AS-SIJ病变应采用不同评价标准,Lee标准适合早期诊断,Innsbruck标准适用于长期随访。
图11:SIMACT研究:X线、T1WMRIvs低剂量CT
4. 肌骨超声:可检测SpA患者周围病变,如滑膜炎、滑囊炎、肌腱炎/腱鞘炎、附着点炎、皮质骨改变、血管化等,具有无辐射、便宜、易管理、可重复等优势,能实时图像、改善临床检查敏感性、检测亚临床病变和及早发现侵蚀。
疾病活动度评分:综合评估脊柱关节病病情与治疗效果的核心工具
最后,林教授详细介绍了AS的疾病综合评估工具,涵盖症状、功能、生活质量、生理健康评估等多个方面(表2)。
表2:AS的疾病综合评估工具
表3:强直性脊柱炎的活动性及病情评价:病情改善和缓解评价标准
其中,ASAS 20可作为病情改善评价标准,定义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4个指标[患者总体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夜间背痛和总体背痛VAS评分、功能(BASFI)、炎症反应(BASDAI中最后2项晨僵有关的VAS平均得分)]中至少3项有20%的改善,或者改善幅度至少1个单位(VAS评分0-10),且没有能够达到改善的一项与基线相比无恶化。
BASDAI评分是达标治疗是否缓解的标准,1994年开发,包括6个问题,采用10cm目视模拟标尺法评分,评估过去一周的疲乏、脊柱痛、关节痛、肌腱端炎、晨僵及晨僵时间,计算得分均值(图12)。但是BASDAI只包括疾病活动的一部分:患者报告的指标,未对单个临床表现进行加权处理(变量的简单相加没有考虑其相对重要性和从属关系),没有考虑变量冗余(即单独的不同的变量可能覆盖疾病的相同方面,并且可能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并且缺乏反应炎症过程的特异性。
图12:BASDAI评分
ASDAS评分是首个结合患者自评和急性反应物的疾病活动性指标(图13),具有以下优势:
包括患者报告指标和急性期反应物;
从患者和医师的角度反映疾病活动度;
在区分不同疾病活动水平的患者和不同疾病活动度;
变化水平的患者方面具有高辨识度;
ASDAS是第一个在AS中验证的疾病活性指数;
结果具有显著一致性。
图13:ASDAS评分分值界定
脊柱关节病(SpA)病情活动指标评估对于疾病管理意义重大,本次专题讲解涵盖AS诊断标准更新,症状活动表现,体格检查多项试验,ESR、CRP及HLA-B27等实验室检查,X线、MRI、CT及肌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疾病评分工具,包括综合评估、病情改善缓解及达标治疗判断标准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SpA疾病活动指标,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信息来源:林智明. 脊柱关节病疾病活动指标. 2024 CARIP. 2024年12月21日.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