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士后压力巨大,41%最终选择离开学术界,留在学术界困难重重。近日,一篇PNAS论文揭秘了在学术界生存的关键因素。
【新智元导读】 博士后压力巨大,41%最终选择离开学术界,留在学术界困难重重。近日,一篇PNAS论文揭秘了在学术界生存的关键因素。
去年,随着LLM产品化和工程化的发展,工业界的研究岗迅速缩减,许多AI博士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纷纷表示后悔读博。 工业界机会稀少,学术界同样问题重重。 为此,有的博士生甚至转行去当了主播。 现在,更是有研究曝出,那些已经半只脚踏入学术圈的博士后,有高达41%的人选择了离开。如此惊人的「劝退率」,第一时间便引起了Nature的注意
在这篇1月20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论文中,作者从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角度,揭示了博士后发表成果与成功留在学术界的关系,并为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提供了全面且有统计依据的建议。
其中,主要亮点如下:
发表率与教职之间存在强相关性
博士后阶段的发表成果似乎比博士生阶段的更为重要
适度改变研究主题与未来的职业成功正相关
博士后出国,更容易获得教职
名校的博士更容易成功,但欧洲、加拿大和美国除外
少数名校为整个美国学术界培养了教职人员研究内容
博士后是专门设计的学术界第一个职业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第一次将离开学术界视为失败的节点。 然而,博士后阶段也是一个瓶颈——许多博士后难以成功获得教职。 博士后阶段的低产出,几乎没有可以归咎的理由,所以这一阶段的压力陡然增加。 因此,博士后经历的普遍印象往往是负面的:「失望」、「压力过大」、「不幸福」和「被剥削」等词频频出现于近期文献中。 然而,并非所有博士后都离开了学术界。有些人坚持下来,成为科学领域的「人生赢家」。 那么,这些成功者有哪些共同点呢? 例如,最近针对美国学术界的研究表明,博士授予机构的声望不仅对教职聘用有显著影响,还对教职成员的留任和流失产生重要影响。 实际上, 少数高声望大学为整个美国学术界培养了教职人员 。后续研究认为,教职聘用延续了这些结构性偏见。 基于数据的学术就业市场研究,大多数都将博士学位授予机构作为解释变量,但极少研究博士后阶段的影响。 但有研究发现,获得博士后奖学金对于早期学术生涯的成功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与顶刊的第一作者相当。 此外,博士后经历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国际学术联系。 但缺乏针对博士后的数据驱动研究,可能是因为对博士后普遍的负面被动的描述是——博士后是一个等待或试用期。 新研究为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提供全面且有统计依据的职业建议 。博士后的瓶颈
作者收集了包括出版物数据库(微软学术图谱,MAG)和大型在线职业网络的数据。
根据调查的数据,41%的博士后最终选择离开学术界。 这种退出现象反映了系统性瓶颈,与个人资质无关——许多博士后在设计之初就注定要离开学术界。 大量证据表明博士后培训的随意性,例如一些有潜力的新博士生被分配到最终没有产出成果的项目。 这表明,将研究生阶段与博士后阶段的发表率进行比较,可能提供宝贵的见解。 在图1A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发表率的变化与获得教职机会之间存在强相关性。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关系独立于绝对发表率的高低。早期教职成功的路径
因此,新研究选择以标准学术绩效指标为基础,从 生产力 和 引用影响力 两方面入手,构建专为早期教职人员设计的成功衡量标准。
博士后培训的直接影响,在教职初期最为显著。 因此,重点分析从首次 获得教职开始两到四年内的科学产出 。 前两年的间隔用于排除博士后期间研究成果的影响。随后两年的测量期受到期刊影响因子的定义启发。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衡量科学产出的指标,称为η指数,用作成功的代理指标。 这是一种折衷方法,以教职后两到四年间发表论文的h指数为基础,兼顾论文数量和质量。 短期发表指标 初步观察表明,较短期的发表指标——如博士生或博士后阶段的高影响力论文,不仅能够预测是否留在学术界,还能预测那些留下来的在职业早期能否成功。 一个显著差异在于,只在博士生或博士后其中一个阶段,发表过高影响力论文的研究人员,具体阶段的影响并不显著。 然而,同时在两个阶段都有高影响力论文的研究人员,η指数显著提高;而缺乏高影响力论文的研究人员,η指数明显降低。对此,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Gwilym Croucher认为,这项研究填补了如何推进学术生涯的重要空白。
作者介绍
来源:东窗史谈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