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全国最高学府的顶级历史教授,竟然有个初中辍学的儿子。
生养不是恩,托举和兜底才是。
与其把期待都压给孩子,不如多花点精力卷一卷自己的人生和格局。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北大教授赵冬梅的访谈。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全国最高学府的顶级历史教授,竟然有个初中辍学的儿子。
她的儿子佟浩然成长在“卷生卷死”的北京海淀。
别的孩子几乎都上过各种学前班,她的儿子整个童年基本都在玩。
刚上小学时,其他孩子从拼音到简单的英语单词都熟练掌握,她儿子坐那跟个“二傻子”似的,一脸懵。
儿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也特别不受老师待见。
上初中后,学校的氛围更加压抑。
每周都有 4 到 6 场考试,还把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取消了,哪怕桌子上摆个小车、小乐高都不允许。
结果到了初二,儿子的心理状态愈发糟糕,每天都不想上学,先是“装病”请假,之后干脆决定辍学在家。
那段时间,儿子一个人躲在屋里,没日没夜地打游戏,内心痛苦又迷茫。
一开始,赵冬梅夫妇也无法接受儿子的辍学决定,跟孩子吵过、也闹过。
但他们在深思熟虑过后,最终选择接纳孩子。
不仅支持儿子辍学的决定,还鼓励他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赵冬梅的支持下,儿子做了诸多尝试,他学过编程、做过服装设计,还学会了改车、修车。
如今,23岁的佟浩然成了一位摄影师,在影视圈摸爬滚打,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
面对镜头,赵冬梅真诚地说道:
我从来没觉得“北大教授的孩子辍学”这事儿丢人,我反而觉得儿子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个老师,是我成长的一个教练。
我希望我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一个过有尊严生活的人,一个能接纳自己、快乐的人,这就够了。
不禁想起自己刚上初中的儿子。
我从小对他的学习逼得特别紧,给他安排了五花八门的兴趣班,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额外给他增加了不少学习任务。
我规定他不许有自己的手机,平常不许看小说,不许做任何无关学习的事……
结果鸡来鸡去,儿子的成绩毫无起色不说,我们母子俩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现在想想,北大教授尚且能接受一个初中辍学的孩子,我一个普通家庭的家长,为何要如此紧张呢?
究其根源我发现,我焦虑的并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自己的无能为力。
我没有底气托举他的未来,所以我很害怕:我害怕他学习不好,害怕他考不上好的大学,害怕他找不到体面的工作……
慢慢地,这种焦虑被我转移到孩子身上,形成一种畸形的压迫感。
张雪峰老师也曾在节目上讲述过自己的教育观念:
“我经常告诉女儿,你想怎样就怎样,我作为你父母,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我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生养不是恩,托举和兜底才是。
高层次的父母从来都是向内求,比起疯狂鸡娃,他们更愿意内卷自己。
当父母站得越来越高,拥有足够辽阔的视野、足够多的资源,孩子才能在松弛的氛围下,勇敢地做自己。
电影《年少日记》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父亲郑自雄来自平民家庭,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步步成为了顶尖律师。
因此他信奉“精英主义”,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格外严格。
小儿子有俊天资聪颖,但哥哥有杰却是资质平平。
在父亲的高压政策下,有杰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其余时间不是学习、就是练习钢琴。
但他再怎么努力,也只考了全班第29名,学了几个月也无法连续弹好一首曲子。
为此,父亲经常拿鸡毛掸子抽打他,大骂他是垃圾。
有杰只能靠看漫画疏解情绪,或者跟自己的玩偶说说真心话,但最后漫画和玩偶也被父亲没收了。
绝望之下,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得我心头一紧。
多少父母和这位父亲一样,自以为对孩子有生养之恩,就理所当然地操控他们。
结果反而绑架了孩子的人生,让他们活得痛苦不堪。
还记得几年前爆红的“流浪大师”沈巍吗?
他原是名牌大学毕业,在上海审计局工作,工作稳定又体面,称得上“别人家的孩子”。
但最后却宁愿抛弃所有,穿着破烂流浪街头。
原来,小时候的沈巍,热衷于看书、画画,每次经过书亭,总要进去买上几本。
父亲却深恶痛绝、极力反对,还当着他的面把书撕了,逼他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后来上大学报志愿,他想报考中文系,又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改成了审计学,毕业后进了审计局。
结果,多年的压抑让他终于爆发,沈巍离家出走,开始了自己的“流浪人生”。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这无可厚非。
但就像《追风筝的人》一书中所说:
“孩子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如果为了一己私心,强逼孩子活在自己精心打造的“笼子”里,只会摧毁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早早透支了孩子的生命力与能量。
最后鸡出来的孩子,虽然外表光鲜,却内心空洞、宛如一具行尸走肉。
《少年派》中王胜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最初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一个健康普通的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要求越来越高,胃口也越来越大,得陇望蜀,贪心不足。”
为人父母,总是希冀孩子成为这样那的人,未来取得这样那样的成绩。
却忘了,每个孩子生来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管是清幽小径,还是柏油马路,都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选择。
不是赋予了孩子生命,就有权操控绑架孩子一生。
父母对孩子最无私最纯粹的爱,在于托举和兜底。
奋力托举养育孩子,不仅仅要给孩子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去追求他们的人生和梦想。
知乎博主@弦歌缓缓 在“鸡娃重灾区”的海淀当高中老师。
她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
为了孩子的兴趣能得到充分发展,父母开始读史书,并将里面的事件和情节,改编成易懂有趣味的小故事。
上小学后,父母又开始带着孩子逛各种博物馆和历史景点,边逛边用笔记下孩子感兴趣的展品。
回家后,再根据笔记查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话讲给他听。
在大多数的同龄孩子奔波于各大兴趣班之间时,这个孩子却在父母的守护下,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心之所向。
高考时,这个孩子很顺利地考上了某知名大学的历史系。
真正的托举,不是穷尽一生让孩子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而是用一双有力的大手给予孩子向上的力量和支持,让孩子有勇气去尝试、去探索。
是遵循孩子的天性,看见他们的独特之处,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努力,送他前往更大的舞台。
是尽全力一博,不论结果如何,也要扎扎实实陪孩子努力一场。
用心兜底在孩子辍学后,赵冬梅没有选择放弃儿子,而是选择用力接住他。
她花了不少时间给儿子做心理建设,让他相信“自己很不错”。
甚至不惜和他“吹嘘自己”:“妈妈是中国最好大学的教授,我见过最聪明的人,我断定你是聪明的,你是有学习能力的人。”
儿子不管想尝试什么,她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在适当的时候鼓励他、开导他。
真正的兜底并不是给孩子多少钱,也不是安排多么好的工作;
而是在孩子深陷谷底的时候,托住孩子,陪他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给他注入勇气和力量,开启新的人生。
《喜剧之王》年度总冠军付航从小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
从很早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意识到,孩子不是学习那块料。
但是父母没有打击他,而是对他说:“从今天起,我们家要进入快乐世界了!”
高考那年,付航的分数只够上大专,他特别沮丧,觉得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父亲却一句话点醒了他:“你才十八岁,你的人生还没开始呢。”
他在面对未来迷茫、彷徨时,父亲再次告诉他:
“永远不要听我的,听我的只能成为我,你要去大胆地做一些爸爸从来没做过的事。”
父母无条件的尊重、支持和接纳下,他开启了自己的脱口秀之路,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正如土耳其谚语所说的:“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父母要做的,就是在看清现实、接纳平凡后,为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根树枝,引导他们在自己的赛道上奔跑。
很赞同主持人陈铭的一个观点: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一方花园,给他养料和空间。
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会为你鼓掌。”
愿每位父母在养育之路中,都能早日觉醒。
放弃对孩子过高的期待,探寻孩子的本我,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给予孩子无尽的力量和底气。
如果孩子是参天大树,就助他坚韧不拔;如果孩子是离离小草,那就祝他自由坦荡。
点个赞吧,共勉。
来源:男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