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把太阳搬回家”突破千秒大关!核聚变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B站影视 2025-01-22 08:46 2

摘要:2025年1月20日,坐落在安徽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居然突破了“上亿摄氏度温度,持续千秒”这一重大关口,稳稳地在上亿摄氏度的环境中运行了1066秒,引发了全球关注。

“人造太阳”突破千秒大关

最近,咱们的“人造太阳”最近又放了个大招。

2025年1月20日,坐落在安徽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居然突破了“上亿摄氏度温度,持续千秒”这一重大关口,稳稳地在上亿摄氏度的环境中运行了1066秒,引发了全球关注。

毕竟,这可是核聚变领域的世界新纪录!

回顾EAST的“人生履历”:自2006年正式上岗以来,它就不断刷出各种“突破”。从最初能维持等离子体几十秒,到后来连续跨越60秒、100秒、400秒的里程碑,如今又挺进超过1000秒的大关。

那么,为什么突破“亿度千秒”这么重要?

我们都知道,核聚变是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过程,轻原子核“凑到一起”组合成更重的原子核,进而释放出惊人的热量——这也是太阳恒星能量的来源。

如果能在人造装置中像太阳那样源源不断地进行核聚变,就会给人类提供近乎无尽的能源。比起目前的核裂变发电,聚变更清洁、更高效,可以说是解决能源难题的一条终极道路。

不过,太阳有自己的“地心引力”做约束,我们可没那么多“质量”在地球上堆成一个小太阳,只能另辟蹊径,用磁约束或惯性约束等方法,让燃料在超高温、高密度环境下保持足够长的约束时间,从而实现稳定的聚变反应。

磁约束的代表就是托卡马克,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人气相当高,包括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采用的也是这一路线。

在这场“谁先把太阳搬回家”的竞赛中,中国托卡马克装置如今再下一城,说明我们距离核聚变时代又近了一步。

根据我国规划,大约2035年前后,将建设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并尝试进行发电。要是真能在2040年前把核聚变电力送上电网,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跟后代吹嘘:“当年我们可是见证了人造太阳发电的那一刻!”

当然,兴奋之余,也得保持一份冷静。研究设备再怎么神通广大,也只是在实验室中模拟出未来聚变堆可能运行的条件。距离真正大规模并网发电,还有一系列“拦路虎”要解决,比如材料的耐高温性、等离子体不稳定性控制、核聚变能量收集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们上下探索,持续攻关。

总之,“人造太阳”这条路绝不是一蹴而就,但每一次里程碑的达成,都是人类在追逐终极能源道路上的小小胜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会一边悠闲地喝着茶,一边感慨:“嘿,家里这电力,说不定就是咱自家后院的‘小太阳’供的呢。”

来源:九筒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