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玄戒O1的发布,标志着该公司在旗舰级系统级芯片(SoC)设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款芯片采用台积电(TSMC)第二代3纳米制程工艺打造,其核心策略体现为一种混合模式:在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等基础IP方面,选择了行业领先的Arm授权方案
小米玄戒O1的发布,标志着该公司在旗舰级系统级芯片(SoC)设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款芯片采用台积电(TSMC)第二代3纳米制程工艺打造,其核心策略体现为一种混合模式:在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等基础IP方面,选择了行业领先的Arm授权方案;而在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和图像信号处理器(ISP)等关键差异化模块上,则展现了显著的自研设计和深度定制。值得注意的是,其5G调制解调器(Modem)仍采用外挂方案。综合来看,小米玄戒O1的“自研”更多体现在这些专用协处理器以及整个SoC的系统级集成与优化层面,而非CPU/GPU核心架构本身。这一策略符合复杂SoC开发的务实路径,即集中资源于能够带来独特用户体验和产品差异化的领域。
对于智能手机等设备制造商而言,自主研发SoC具有多重战略意义。首先,它赋予了厂商对硬件和软件协同设计更强的控制权,从而能够深度优化产品性能,打造差异化体验。其次,规模化应用后有望降低成本,并增强供应链的安全性与可控性。正如小米官方所述,立志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芯片是其无法回避的领域。小米创始人雷军也曾表示,小米希望成为一家伟大的硬核科技公司,芯片是必须攀登的高峰,也是绕不过去的一场硬仗。
回顾小米的造芯历程,其早在2017年便推出了澎湃S1芯片。尽管之后经历波折,小米并未放弃。2021年,小米决定重启SoC“大芯片”业务,并将其与造车业务并列为公司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底层投入方向之一。为此,小米制定了“10年投入500亿人民币”的研发计划,目标是掌握先进芯片技术,以支持其高端化战略。
小米在自研芯片领域的持续投入,与其构建“人车家全生态”(Human x Car x Home)的宏大战略紧密相连。正如苹果等公司通过定制芯片实现了紧密的软硬件结合,小米也期望通过自研SoC,为其HyperOS(澎湃OS)及横跨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汽车和物联网设备等多元化产品组合提供强大的底层支撑。一个自主设计的SoC,即使部分核心IP采用授权,也允许进行系统级的深度优化和集成定制化的IP模块(如NPU和ISP),从而更好地满足小米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实现生态内设备的无缝协同与极致体验。这种对底层硬件的掌控力,是实现其生态系统宏伟蓝图的关键。
小米玄戒O1于2025年5月22日正式发布。它被定位为一款旗舰级SoC,首发搭载于小米15S Pro智能手机和小米平板7 Ultra等高端设备上。小米明确将其性能目标对准苹果的A系列芯片和高通的骁龙旗舰平台。
表1:小米玄戒O1 - 关键技术规格
特性规格工艺节点台积电第二代3纳米晶体管数量190亿芯片面积109平方毫米CPU10核4丛集架构:2x Cortex-X925 @ 3.9GHz + 4x Cortex-A725 @ 3.4GHz + 2x Cortex-A725 @ 1.9GHz + 2x Cortex-A520 @ 1.8GHzL2/L3缓存10.5MB L2, 16MB L3GPU16核 Arm Immortalis-G925NPU6核,44 TOPS AI算力,10MB 片上缓存ISP小米第四代自研ISP安兔兔跑分(实验)超过300万分首发设备小米15S Pro, 小米平板7 Ultra选择在旗舰产品上采用最先进的3纳米工艺节点,本身即是小米冲击高端市场决心的体现,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技术投入和挑战。台积电的3纳米工艺(具体型号N3E)能提供更佳的性能和功耗表现,这对于旗舰级SoC至关重要。小米能够成功推出3纳米芯片,并与台积电建立联合实验室以探索EDA工具和IP核的国产化替代,这表明其在先进半导体设计和供应链合作方面已具备相当的实力。
玄戒O1采用了台积电(TSMC)的第二代3纳米先进工艺制程。这一选择使小米成为继苹果、高通、联发科之后,全球第四家发布自主研发设计3纳米制程手机处理器芯片的企业。芯片集成了高达190亿个晶体管,芯片面积为109平方毫米。值得注意的是,190亿的晶体管数量并未达到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300亿阈值,因此台积电为其代工符合现行政策要求。
玄戒O1的CPU部分采用了Arm最新的Armv9.2架构,为十核心四丛集设计。具体配置为:
2颗Cortex-X925超大核,主频高达3.9GHz4颗Cortex-A725性能大核,主频3.4GHz2颗Cortex-A725能效中核,主频1.9GHz(针对低时钟优化)2颗Cortex-A520能效小核,主频1.8GHz该CPU集群配备了10.5MB的二级缓存(L2 Cache)和16MB的三级缓存(L3 Cache)。虽然CPU核心本身是Arm授权的IP,但小米在SoC层级的“自主研发”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特定的核心组合与丛集配置,其次是极具挑战性的高主频设定(X925达到3.9GHz),这需要精心的功耗管理和散热设计。根据Geekerwan的评测分析,小米对X925 IP的后端设计、调度和布局优化表现出色,在同工艺同IP的情况下,其单核性能功耗比(perf/W)甚至优于联发科的实现。这表明小米的研发团队在CPU子系统设计和物理实现方面具备了强大的工程能力。实验室数据显示,玄戒O1的Geekbench单核跑分约3008至3119分,多核跑分超过9000至9673分。
小米的CPU策略清晰地展示了其在SoC设计上的成熟思路:利用业界标准的高性能IP(Arm Cortex核心)来保证基础性能,同时通过卓越的实现工艺和系统级优化来寻求差异化和竞争优势。这与苹果公司设计自有CPU微架构的路径不同,但对于大多数SoC供应商而言,这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策略。
图形处理方面,玄戒O1集成了来自Arm的最新旗舰GPU IP——拥有16个核心的Immortalis-G925。这款GPU支持硬件级光线追踪和可伸缩渲染单元等先进特性。小米宣称其GPU性能领先,部分基准测试甚至超越了苹果A18 Pro。GFXBench Aztec 1440p测试中达到110帧,3DMark Steel Nomad Light测试得分2522。
与CPU类似,GPU核心IP同样源自Arm授权。小米的贡献在于选择了16核心这样强大的配置,并负责将其集成到SoC中,管理其时钟、功耗以及与内存子系统的交互。然而,Geekerwan的评测指出,玄戒O1的GPU能效表现可能受到了缺乏系统级缓存(System Level Cache, SLC)的影响。SLC是一种大型共享缓存,能够显著改善GPU及其他处理单元的带宽利用和功耗。是否集成SLC是SoC架构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权衡,小米在此处的选择可能基于芯片面积、成本、设计复杂度或优先保障其他模块性能的考量。
选择16核Immortalis-G925这一顶级配置,彰显了小米致力于提供卓越游戏和图形体验的决心,符合其旗舰芯片的定位。而关于SLC的讨论则揭示了小米在SoC架构设计上未来仍有持续优化的空间。
在人工智能处理方面,小米宣称玄戒O1搭载了自主研发的NPU。该NPU拥有6个核心,提供44 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的AI算力,并配备了10MB的专用片上缓存。
关于“自主研发”的具体含义,需要深入探究。Arm在其官方介绍玄戒O1的文章中,详细列举了Arm提供的CPU、GPU及CoreLink互联IP,但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并未提及任何Arm NPU IP(如Ethos系列)。这一显著的“缺失”强烈暗示玄戒O1的NPU并非采用Arm标准的NPU方案。
结合小米方面“整合领先的AI算力及ISP图像处理单元”、“初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异构计算框架,NPU承接智能推理任务” 以及“不再局限于通用架构堆叠,而是通过与终端使用场景深度耦合,向一体化协同计算方向演进” 等描述,可以看出小米在NPU的设计和集成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虽然具体的微架构基础(例如,完全自研、基于非Arm的第三方授权IP进行大幅修改,或基于RISC-V等开放指令集定制)在现有信息中未能明确,但其高度的定制化和针对小米自有大模型的优化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小米端侧大模型(如文本润色、语义理解)的应用场景中,玄戒O1的NPU实测生成速率达到62.13 Tokens/s,据称优于iPhone 16 Pro Max的46 Tokens/s,且功耗仅为后者的60%。
小米决定自主研发或深度定制NPU,是其在AI时代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通过掌控NPU架构,小米能够将其与澎湃OS及自研AI模型进行深度优化,从而在特定AI任务上实现领先的性能和能效,提供独特的用户体验。这相较于简单集成通用CPU/GPU核心,更能体现其“自研”的价值。
小米宣称玄戒O1集成了其第四代自研ISP。这延续了小米此前在ISP领域的投入,例如早期的澎湃C1 ISP。
该ISP采用创新的“三段式影像处理架构”,将图像预处理、深度AI增强和输出后处理模块化。它支持跨传感器数据融合,能够为全焦段夜景视频提供AI降噪,并支持多帧合成和时域对齐等先进功能,旨在与苹果、谷歌等计算摄影领域的领先者竞争。同时,它也能提升手机在3A(自动对焦AF、自动白平衡AWB、自动曝光AE)方面的表现。
“第四代”的迭代以及具体的“三段式影像处理架构”等描述,有力地证明了小米在该ISP设计上的自主性和延续性。ISP对于摄像头成像质量至关重要,是智能手机的核心卖点之一,因此厂商通常会在此领域投入自研力量以实现差异化。自研ISP使得小米能够将图像处理与特定的相机硬件(传感器、镜头,常与徕卡等伙伴合作)以及NPU的AI影像增强功能紧密结合。这种对整个影像链路的控制能力,是实现独特“影像风格”和高级计算摄影功能的关键。
玄戒O1 SoC本身并未集成5G调制解调器,而是依赖外挂的第三方5G基带芯片。现有信息表明,该外挂基带主要来自联发科(MediaTek)。
然而,与玄戒O1一同发布的还有一款名为玄戒T1的芯片,该芯片专为智能手表(如小米手表S4)设计,并搭载了小米首款自研的4G基带。这是小米在基带技术研发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因为基带技术门槛高,且专利壁垒森严。
小米的基带策略显示出一种务实的阶段性发展思路。首先,对于旗舰手机SoC玄戒O1,采用成熟的外挂5G基带方案,以降低风险、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其次,通过为可穿戴设备(玄戒T1)开发复杂度相对较低的4G基带,积累经验并构建自有IP。雷军曾表示小米团队已在基带研发上取得重要进展,这预示着未来小米可能推出集成自研5G基带的SoC。
互联技术: 玄戒O1采用了Arm的CoreLink互联系统IP。这是Arm SoC中连接各个IP模块的标准高性能互联总线。小米的贡献在于对该互联架构的具体拓扑设计和配置。内存子系统: 支持LPDDR5T RAM。关于内存控制器是自研还是Arm IP的一部分,现有信息较少。但Geekerwan评测中提到缺乏SLC影响GPU能效,这属于内存架构层面的设计选择。电源管理: 小米在电源管理芯片方面已有自研经验(如澎湃P1、G1芯片)。虽然玄戒O1内部的电源管理单元(PMU)细节未披露,但小米很可能将其在该领域的积累应用于SoC整体的电源管理优化。南芯半导体也与小米在电源管理方面有长期适配合作。采用Arm CoreLink是行业常规做法。内存子系统的具体设计细节有限,但SLC的缺失指出了小米未来架构优化的一个潜在方向。其在电源管理“小芯片”上的经验,无疑有助于提升SoC整体能效。
在现代SoC设计中,“自主研发”并非意味着从零开始设计每一个晶体管。它是一个涵盖多个层面的概念,包括:
授权并集成现成的IP核(如Arm CPU/GPU核心)。修改或定制已授权的IP。设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P模块(如小米的NPU、ISP)。整个SoC的顶层架构设计、模块集成、功能验证和物理实现。软硬件协同优化。正如一些分析指出的,即使是苹果、三星和小米等公司设计自己的芯片,也常基于Arm等授权核心,其价值更多体现在优化和集成上。IP核复用能够简化设计流程,让芯片设计公司更专注于芯片的整体设计。小米在玄戒项目上投入巨大。截至2025年4月,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135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单年投入将超过60亿人民币。小米为此组建了超过2500人的研发团队。其芯片研发子公司北京玄戒技术有限公司已申请了百余项专利,涵盖电通信技术、基本电器元件、基本电子电路、芯片封装、功耗控制等领域。
如此大规模且长期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以及在“玄戒”主体下不断增长的专利组合,清晰地表明小米致力于构建真正的芯片设计能力的决心和持续努力。这对于应对先进SoC开发的高昂成本和复杂性至关重要。
即便是使用了授权核心IP,将CPU、GPU、NPU、ISP等众多模块高效地集成到一个功能完整、性能优越且功耗可控的SoC中,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自主研发”工程。这包括电源管理、散热控制、数据流优化,以及确保硬件与操作系统(澎湃OS)和应用程序的完美配合。小米强调的“芯片-整机协同能力”和“一体化协同计算”,正是这方面能力的体现。
小米在玄戒O1上的“自研”实力,更多体现在对整个SoC系统的精密集成以及针对其生态系统的软硬件协同优化上。正如Geekerwan评测所揭示的,小米通过优秀的后端设计,使其采用标准Arm CPU核心的性能功耗比超越了其他厂商的同类实现。同时,其为自有软件需求量身定制的NPU和ISP,也是这种系统级工程能力的体现。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成就,也是一种能够带来实际用户利益的有效“自研”形式。
有报道称,小米采取“设计优先”策略,与台积电共建联合实验室,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IP核等关键环节实现了“国产替代”。如果这一说法得到证实,将意义重大,因为目前全球半导体设计高度依赖西方EDA工具。然而,现有信息缺乏关于此“国产替代”范围和具体性质的进一步细节。
这一表述暗示小米不仅在设计芯片,还在积极探索和采用自主或国产的设计工具及基础IP,这对其长期的技术独立性和供应链韧性具有战略意义。尽管玄戒O1的核心处理单元IP(CPU、GPU、互联总线)明确来自Arm,“国产替代”的努力可能体现在其他辅助IP或设计流程中的某些环节。这更多地指向小米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非当前玄戒O1“自研”构成的主导因素。
将小米玄戒O1的IP策略与其他主要移动SoC厂商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晰地定位其“自研”程度:
苹果(Apple): 设计完全自研的CPU微架构(基于Arm指令集授权)、自研GPU、自研NPU(Neural Engine)和自研ISP。高度垂直整合,但调制解调器依赖外部供应(高通,此前为英特尔)。华为(海思麒麟): 历史上曾设计自研NPU(达芬奇架构)、ISP,并集成自研巴龙(Balong)调制解调器。CPU采用Arm授权核心,GPU采用Arm Mali但有自研优化技术(如GPU Turbo)。目前其获取最新Arm IP和先进制程制造受到限制。三星(Samsung Exynos): 采用Arm授权CPU核心(此前曾有自研Mongoose核心),GPU则采用Arm Mali或AMD RDNA授权。同时,三星也研发自有的NPU、ISP和调制解调器。高通(Qualcomm Snapdragon): 采用Arm授权CPU核心(近年也推出了基于Nuvia技术的自研Oryon核心)。设计自研Adreno GPU、Hexagon DSP/NPU、Spectra ISP以及业界领先的骁龙调制解调器。在SoC各主要模块均有深厚自研积累。联发科(MediaTek Dimensity): 主要采用Arm授权CPU核心和Arm Mali/Immortalis GPU。同时,研发自有的APU(AI处理单元)、Imagiq ISP和5G调制解调器。相较之下,小米玄戒O1的策略是:授权Arm CPU核心、Arm Immortalis GPU以及Arm CoreLink互联IP;宣称自研NPU和ISP;5G调制解调器则采用外挂方案。这表明小米选择性地投入“自研”资源,将重点放在AI(NPU)和影像(ISP)这两个能够带来显著产品差异化的领域,同时在CPU/GPU等基础模块上借助成熟的高性能IP。这对于一个重新发力旗舰SoC设计的公司而言,是一种务实且常见的策略。高通首席执行官阿蒙也曾表示,部分小米旗舰手机将继续使用高通技术,这可能意味着小米会采取双供应商或多层级的产品策略。
自研的NPU和ISP能够为小米设备带来独特的AI功能和卓越的影像体验,并与澎湃OS深度融合,从而提升用户在小米生态系统内的整体感受。对关键硬件组件的掌控,使得小米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软硬件协同优化。
小米在芯片领域面临的挑战包括:为未来更先进制程和更复杂IP(尤其是5G调制解调器)持续投入巨额研发资金的压力;与老牌芯片巨头竞争的难度;以及需要足够的出货量来分摊研发成本。
机遇则在于:能够进一步为其特定产品线优化SoC,实现更大的产品创新;未来可能将玄戒系列芯片拓展至其他设备层级甚至汽车电子领域;并逐步降低对第三方芯片供应商的依赖。
调制解调器是小米实现真正SoC自主可控的下一个主要障碍。虽然玄戒O1本身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其对外部5G调制解调器的依赖仍然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调制解调器IP因其技术复杂性和密集的专利壁垒而闻名。小米在玄戒T1中集成的自研4G基带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5G基带的挑战要大得多。成功研发并集成自有的5G调制解调器,将是小米在SoC领域实现更高程度IP自主、降低授权成本并可能提升功耗效率的关键一步。小米在调制解调器技术上的发展路径,将是衡量其在SoC领域长期成功和雄心的重要指标。
综合分析,小米玄戒O1的“自主研发”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评估:
明确授权的核心IP: Arm Cortex CPU核心、Arm Immortalis GPU、Arm CoreLink互联总线。明确的外购/第三方IP: 5G调制解调器(针对玄戒O1)。高度宣称/证据表明的自研设计与IP: NPU、ISP。显著的自主研发投入(集成与实现层面): 整个SoC的顶层架构设计、物理实现、CPU/GPU的实现与优化、系统级集成、功耗与散热管理、软硬件协同设计。小米玄戒O1的问世,证明了其日益增强的内部芯片设计能力。虽然基础的CPU和GPU核心采用授权(这是行业普遍做法),但小米“自主”的贡献在以下方面尤为突出:
NPU和ISP的设计与架构,目前看来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或深度定制特性。将所有不同来源的IP模块高效整合为一个高性能、低功耗SoC的复杂系统级工程。对授权IP的物理实现和优化,可能带来了性能上的优势。针对小米生态系统的软硬件协同优化。因此,尽管并非100%“从零开始”,玄戒O1的价值、差异化特性以及工程复杂性的很大部分确实源于小米“自己的工作”。特别是NPU和ISP的研发,标志着小米在迈向更高程度IP自主权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其走向完全IP自主的征程仍在继续,调制解调器技术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玄戒O1的发布,展现了小米在构建高端SoC能力方面所采取的一种战略上明智且务实的路径。
表2:玄戒O1各组件自研与授权IP评估
组件IP来源/性质评估CPU核心Arm授权核心 (Cortex-X925, A725, A520)GPU核心Arm授权GPU (Immortalis-G925)NPU小米宣称自研/深度定制,非标准Arm NPUISP小米宣称第四代自研5G调制解调器 (玄戒O1)外挂第三方 (预计为联发科)4G基带 (玄戒T1)小米自研互联总线Arm授权系统IP (CoreLink)整体SoC设计与集成小米内部主导来源:醉喵创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