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发展迅速,催生了智能媒体,对传播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产主体、内容、流程被重塑,新闻业态被重构。智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已非传统的由记者编辑等职业群体层层把关的信息单向流动,而是形成了多节点、多主体的动态化的新闻传播实践。此种转
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发展迅速,催生了智能媒体,对传播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产主体、内容、流程被重塑,新闻业态被重构。智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已非传统的由记者编辑等职业群体层层把关的信息单向流动,而是形成了多节点、多主体的动态化的新闻传播实践。此种转向中,在传统新闻生产中肩负采写、把关等职责的新闻记者,其职业要求、职业思维、职业理念骤变,角色转型势在必行。
智媒体语境下新闻记者面临的冲击
传统的新闻生产实践中,新闻记者在信息选择、事实报道、价值创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以专业知识筛选和采写新闻内容,对受众的认知世界进行建构,自上而下引导舆论的走向,发挥着信息解读者和新闻把关者的作用。但在智媒体环境下,新闻事件一旦发生,能够在瞬间被传播到全球各地,热点事件往往能够在几分钟内引发广泛关注。在这一新的新闻传播现状中,新闻记者的角色与功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一)记者的权威性被削减
大众媒介时代,不管是新闻生产还是新闻发布,新闻记者都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智媒体时代,不管是新闻生产还是新闻分发,参与主体都更加多元,新闻记者对信息资源的把控权被消解,“把关人”角色逐渐弱化。
场域理论视域下,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中,事实挖掘、新闻进展及内容呈现等都由多元主体参与完成,包括新闻记者、网民、技术工作者以及网络运营者等人类行动者,智能技术及算法等技术类行动者。这种多主体参与的新闻生产、消费与分享活动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中的常态化现象,传统新闻记者的筛选权、传播权和职业权威因此被消解。
例如,突发事件中的核心现场视频,不少是由网民首发在平台媒体上,新闻记者难以通过呈现或还原核心现场建构职业权威,只能进行转载或二次利用,将把关权、话语权让渡给职业共同体以外的行动者。
(二)专业能力受到冲击
在传统新闻传播中,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是进行选题策划和报道采写,策划、采访、写作是其基本的职业能力。但在智媒体环境中,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深度嵌入新闻传播,使新闻叙事模式、新闻样态等发生改变,可视化、数据化、沉浸式、交互式新闻成为主流,倒逼新闻记者做出改变,走出舒适圈,直面数智技术给其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带来的挑战。例如,数据新闻的生产对新闻记者的要求体现在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和美学知识等方面,具备以上复合能力才能生产出视觉效果良好的可视化新闻。
随着智能媒体的发展,记者的职业能力存在被智能机器取代的风险。例如,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智能语音机器人“小新”,能回应诸如“明天会下雨吗”“今天世界有什么重要新闻”等用户指令。随着聊天式新闻产品的出现、视频生成的技术门槛降低,新闻记者呈现新闻、制作视频新闻等专业能力不断受到冲击。
(三)新闻惯习被打破
数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平台媒体的崛起,削弱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媒体融合在此背景下成为国家战略。在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中,移动化、平台化、智能化成为主流,平台化传播大行其道。在此传播环境下,传统的新闻理念和惯习发生了转向。例如,社会新闻更受关注;新闻的关注度、话题度成为新闻报道是否进行的重要考虑因素;新闻的选题策划也不再固守条线口上的线索,不少新闻记者从各地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筛选受众感兴趣的话题。
新闻记者角色的转向
随着智媒体的发展,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越来越深入,平台化转向后基于流量导向的平台逻辑也对新闻记者的职业能力、职业规则进行了重构,新闻记者的角色亟须进行调适,以适应平台化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从信息传播者向信息解读者转变
智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场域内的行动者不仅有新闻记者,也有设计师、算法工程师和数量庞大的网民,大家紧密互动,共同参与新闻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新闻记者需要转变角色及职业定位,重构全流程能力和功能,贯通各个新闻生产环节。
由“把关人”向信息解读者的转变是新闻记者的自我调适。他们既要负责选题策划、采写新闻,也要积极与不同行动者互动沟通,协调内容生产,通过强化新闻解读平衡各参与主体的认知和知识差异,共同生产、传播优质新闻,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此外,新闻记者还应参与算法规则的完善,促进数智技术更好地服务记者主体和新闻报道,防止出现价值观异化的问题。例如,郑州报业集团主办的正观新闻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记者,在报道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事件时,会同步推出《独家责任》栏目稿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受众解读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趋向。通过强化重要新闻和专业新闻的解读,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向信息解读者角色转向是重塑其职业话语权及权威性的重要途径。
(二)从新闻报道者向舆论引导者转变
新闻记者不仅要报道新闻事件、解读新闻事件,还要积极引导舆论。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舆论的形成也更加迅速和复杂。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记者不但要及时报道事态进展和各方动态,还需要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舆论事件,避免情绪化和片面化的舆论倾向。
在热点舆情中,新闻记者及其所在的主流媒体承担着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等多重任务。新闻记者应基于公众关心的话题和内容,经核查后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再辅以专业、深度的报道以正视听,帮助受众理性而深入地理解舆情事件,促进多方展开理性对话。
(三)从传统媒体从业者向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传统媒体从业者往往擅长某一种新闻采编形式,如文字记者主要擅长写作,摄影记者主要擅长拍照。在智媒体时代,这种单一的技能已经不能满足新闻工作的要求。文字、图像、视频内容和交互、沉浸式的新闻产品,新闻记者都应熟悉,并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具备相应的制作能力,从而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
同时,在平台化传播成为主流的当下,新闻记者还应熟悉各种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和运营模式,能够根据不同平台的需求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运用多种传播渠道,将新闻内容传播得更广、更快,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比如,在网页端、微信公众号上要善于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片吸引用户关注,在短视频平台上则要制作出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短视频内容。
新闻记者的新定位:策展者
角色取向对新闻记者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媒体时期,新闻记者生产什么内容,受众看什么内容,受众几乎无选择权。智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角色转变为策展者,要为公众打造出新讨论空间和传播网络,并在对话中向公众阐明新闻主题及价值。也就是说,作为策展者的新闻记者,既要向受众传播特定信息,也要整合好、解读好相关信息。前者体现的生产逻辑是呈现高价值内容,后者是回答此内容属于高价值的原因。
作为智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工作者,新闻记者不应是信息的“搬运工”,而是创造高价值内容的新闻生产者。能写、能拍、能剪,会互动懂运营,十八般武艺兼具,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重塑职业荣誉感、职业权威、职业地位的必经之路。
结语
智媒体环境中,新闻业的变革过程也是重塑新闻记者职业认同、职业身份的过程。对于职业地位受冲击、职业身份逐渐模糊以及缺乏归属感等问题,新闻记者只有打破传统角色束缚和职业框架,以动态、开放思维去审视记者角色,寻找职业价值及边界,方能重塑其自我主体功能。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