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买的飞机 ,刚买的飞机, 被打啦,刚买的飞机 ,刚买的飞机, 被打啦······”一首由国内某网红创作的魔性十足的歌曲,让印度迅速“蹿红”,这片被全世界网友所笑声包围的神奇土地,成为了近期的全球互联网“顶流”(虽然不是啥好名声)。
“刚买的飞机 ,刚买的飞机, 被打啦,刚买的飞机 ,刚买的飞机, 被打啦······”一首由国内某网红创作的魔性十足的歌曲,让印度迅速“蹿红”,这片被全世界网友所笑声包围的神奇土地,成为了近期的全球互联网“顶流”(虽然不是啥好名声)。
与追求成熟稳重的东亚人相比,浮夸、自大作为印度人的代名词或许更为贴切,而这也引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和“中华文明圈”毗邻数千年,印度却未被纳入其中并受礼仪教化呢?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印度既潮湿又闷热,看上去还脏乱差,实在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好地方,但要知道的是,印度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阻隔了来自南印度洋的季风,给这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雨水,再加上其国土面积高达40%的地方都是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等地普遍能实现水稻一年两熟至三熟。
印度也正是靠着“老天爷赏饭吃”,硬生生以不到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养活了比中国还要的人口。
这一点对于依赖农业为生的古代文明来说,应该是致命的诱惑,但偏偏咱们的老祖宗却从未想过将南亚次大陆作为“大粮仓”,其背后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印度的视角来看,其三面被大山包围,南部靠海,四周皆是天险,在缺乏能远渡重洋船只的古代,这无疑是易守难攻的“天选之地”。
而通往南亚次大陆的唯一通道,就是被调侃为“迎宾处”的开伯尔山口,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大月氏人、贵霜人、嚈哒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几乎都是从这里侵入北印度。
但对于中国古代王朝来说,开伯尔山口离中央王朝太远了,从中原腹地到这里的直线距离高达数千公里,如果想翻山越岭抵达印度,那么,在海拔数千米的喜马拉雅山面前,古代的千军万马更是显得不堪一击。
从云南经东南亚绕道而行会不会好点呢?答案显然是No。因为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无处不在的瘴气会成为军队的噩梦,中国古代多次出兵“交趾”尚未成功,对西域和青藏高原的管辖都长期处在若即若离的状态,更别提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天竺”了,并且,古人很可能都不知道能从东南亚到印度这条路。
且古代中原王朝对印度的了解更多来自游僧和商人,因此也缺乏征服南亚次大陆必要的认知基础。
遥想当年,玄奘不远万里从姑臧出敦煌,远至西域和中亚,历经19年才从印度取得真经辗转返回长安,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印度真就和天的西边没什么两样,一个人花了半辈子才够打了来回,而像大兵团远程奔袭这种事,则完全是痴人说梦。
根据明《皇明祖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立朝初期便定下了15个“不征之国”:
凡海外夷国,如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西洋、东洋及南蛮诸小国,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而朱元璋也在诏书中给出了他的理由:
“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
彼时统治北印度的是德里苏丹国,南印度则由多个城邦分而治之,虽然它们都不在名单之中,但却非常符合朱元璋的“标准”,而这,也是古代中国对待包括印度在内的邻国的态度:
你不来惹我,我就不惹你,能来朝贡有赏,不来也没关系,要是反复骚扰我,那就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印度虽然遭受过无数次外族入侵,但都是发生在北印度,除了带着坚船利炮来的英国,印度基本没有被彻底统一过,南印度的土著人尤其彪悍,整个东南亚除越南外都曾被其狠狠毒打,“印度文化圈”甚至隐隐有和“儒家文化圈”分庭抗礼之势。
古代中国能解决外忧内患就已属不易,再冒着政权颠覆的风险去征服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印度,极高的成本和风险,再加上与之不匹配的收益,任谁都知道这是笔不划算的生意。
中华文明本身来说是非常内敛的,我们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很多时候属于被动输出,统治者光是管好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就已经是自顾不暇,因此再无兴趣他顾别国。
历史上,古代中国和印度交手的记录共有两次:
一次是东汉时期,镇守西域的西域都护班超击败了当时统治西印度天竺地区、由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国,贵霜王因班超拒绝和亲恼羞成怒,派兵七万翻越帕米尔高原(葱岭),进攻汉朝在西域的诸附庸属国。
另一次则是唐朝的王玄策曾向泥婆罗(今尼泊尔)国王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借了8200兵,大破北天竺,并将篡位自立的权臣阿罗顺那俘获带回大唐,大胜而归。战后,中天竺灭亡,其周边诸国纷纷向唐朝称臣,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
除此之外,成吉思汗、窝阔台等蒙古大汗也曾出兵印度,以惩罚德里苏丹国为花剌子模帝国流亡君主提供庇护的行为,此后由于蒙古内部的政治斗争及各汗国的分裂而不了了之。
总的来说,中印在数千年里基本保持着和平相处的状况,乾隆自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的发言更是代表了大多数皇帝的态度: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正是因为“天朝”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无需和“外夷”相通,只需把精力放在自己国内,就能把日子给过好。
中印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可能有时会为了某些事情闹矛盾,但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是能同时共存的,两国自文明诞生以来,已经和平相处了数千年,我们也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共处下去。
来源:慷慨高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