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你知道吗?两腿无力、总觉得懒得动,不一定只是累了,而可能是疾病在“潜伏”。很多人以为腿软、乏力只是没休息好,或者缺乏锻炼,但科学研究发现,这些看似“无害”的症状,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早期信号。
尤其是老年人或慢性疲劳患者,如果长期感到两腿没力、懒得动,甚至走路稍远一点就觉得累,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
别急,接下来带你了解真相。
很多人觉得,腿脚乏力是衰老的正常表现,尤其是中老年人,动作变慢、懒得活动都被认为是“岁月的代价”。真的是这样吗?未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因动脉内壁发生斑块沉积,导致血液流通受阻。下肢的肌肉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自然会表现出乏力无力。
更危险的是,PAD往往在初期没有明显疼痛,仅以“懒”“腿软”这样的轻微症状表现出来,很容易被忽视。
根据《中国动脉硬化性疾病流行病学数据》统计,超过20%的60岁以上人群可能患有PAD,而在城市人群中,吸烟、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更高。
PAD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并不总是“痛”。很多人认为,血管堵塞会导致剧烈疼痛,但实际上,初期的PAD常常表现为“沉默的杀手”。
供血不足但无明显疼痛
早期,动脉狭窄尚未完全堵塞,患者可能只会感到走路时腿部疲劳、乏力,或者稍运动后感到“腿沉”。
间歇性跛行稍微严重一些时,患者可能会在走路一段距离后感到小腿酸痛或抽筋,但一旦停下休息,症状又会缓解。这种“间歇性跛行”是PAD的典型表现,却常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肌肉劳累。
容易被误诊为关节问题
PAD的症状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十分相似,很多患者因此被误诊,延误了治疗时机。
腿部虽然只是人体的“行走工具”,但它的血液供应却是全身循环的重要一环。下肢动脉血管一旦受阻,心脏、肾脏、大脑等器官都可能受到牵连。
血管就像人体的“河道”,一旦河道被泥沙堵塞,水流就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仅会导致腿部供血不足,还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心梗或脑卒中。
根据《欧洲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数据,PAD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4倍。一些患者甚至在下肢症状明显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冠心病或中风。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不是“毫无预兆”。以下几种常见表现,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警告:
如果平时走路几百米就感到腿部酸胀、乏力,甚至需要停下来休息,可能是下肢供血不足。
特别是以前能轻松步行的人,突然变得“懒得动”,更需要引起重视。
下肢动脉狭窄严重时,夜间平躺时可能会感到脚趾或小腿疼痛。这种疼痛常常被误认为是“抽筋”,其实是下肢供血不足的表现。
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双腿皮肤温度降低,严重时甚至出现苍白或青紫。如果发现自己一条腿的皮肤温度比另一条冷,或者颜色异常,尽快就医检查。
PAD并非老年人的“专属”。现代生活方式让不少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也加入了高危人群的行列。如果你符合以下条件,尤其需要警惕:
1. 长期吸烟者: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
2.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加速血管硬化,导致下肢血管病变。
3. 高血压、高血脂人群:血压和血脂异常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4. 久坐不动的办公室一族: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增加下肢血管负担。
如果腿部长期乏力或出现上述症状,可以通过以下检查明确诊断:
ABI是判断动脉硬化的常用方法,通过测量踝部和上臂的血压比值,快速评估下肢血管的供血情况。正常值应为0.9-1.3,低于0.9可能提示PAD。
血管超声能直观显示动脉内是否存在斑块或狭窄,是无创、快捷的检查手段。
对于疑似重度PAD的患者,血管造影能详细显示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不仅仅是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阻止病情进展,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戒烟是最重要的措施。戒烟不仅能减缓动脉硬化,还能显著改善腿部症状。
坚持适量运动,例如步行或骑自行车,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减少血管损伤。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是PAD的基础治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和斑块进展。
对于严重狭窄或完全堵塞的患者,可以通过动脉支架植入或血管旁路手术恢复下肢供血。
结语两腿没力,总是乏力发懒,真相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虽然隐蔽,但并非无法预防或治疗。
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为自己的健康争取更多主动权。那么,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多走一步,给自己的双腿一个健康的未来吗?
参考文献
《2020年中国动脉硬化性疾病防治指南》
《欧洲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