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访谈录》|庄礼兴:大师平台 名医摇篮

B站影视 2025-01-19 17:05 2

摘要:20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也是广中医一院建院60周年,庄礼兴从1978年进入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作为学校和广中医一院的一员,庄礼兴在这40多年里,亲眼见证了医院的变化与发展。

庄礼兴:大师平台 名医摇篮

“进入新时代,正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家对中医发展在政策上大力扶持,中医当抓住这大好机遇,再上一个新台阶。”

20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也是广中医一院建院60周年,庄礼兴从1978年进入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作为学校和广中医一院的一员,庄礼兴在这40多年里,亲眼见证了医院的变化与发展。

从小立志,学成悬壶济世

庄礼兴出生于中医世家,祖上业医到他这代已经是第五代。在庄礼兴很小的时候,家里是开医馆和药店的,父辈都是医生,他从小就在家庭中受中医氛围的熏陶,开始从事医药方面的活动。以前的药店配药不像现在是已炮制加工好的饮片,而是把中药材采购回来,自己制作和炮制,再配给病人。庄礼兴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积累了对中医、中药的感性认识,比如:熟地是要经过反复煎制的;附子有毒,需要经过多次熬泡、炮制,才能减少毒性。药材炮制让庄礼兴获得了一些最基本的中医知识,这些知识不亲自实践过,是没法从书本上学到的,不仅对他了解药性作用很有帮助,也为他以后成为医生开方用药打下了一点基础。由于出身医学家庭,庄礼兴从那时候就想着,自己长大要走父辈的这条路,就是要做医生。

庄礼兴记得自己小时候,大概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背诵《汤头歌诀》《雷公药性赋》。背的时候,他对方歌和药性赋不甚理解,有些不认识的字,还要问父亲。不过就像小时候背唐诗一样,不知道它的意思也能背下来,而且小时候背下来之后会记得更牢固。所以直到现在,庄礼兴依然记得自己在几十年前背的东西。在他的印象中,他背过几百首方歌,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庄礼兴的父亲行医时会收一些徒弟,在看病之余给徒弟讲课。在父亲给徒弟讲课的时候,庄礼兴就在旁边听,有的懂,有的不懂,但他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一些中医的基础知识。庄礼兴读小学六年级时,由于父亲眼睛不好,他就帮父亲抄中药方,进一步奠定了自己的中医学基础。

恢复高考那年,庄礼兴还在普宁卫校读书。他意识到高考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上大学可以更系统地学医。于是,1978年,庄礼兴参加了高考。因为从小立下学医的志向,所以庄礼兴当时高考报的三个志愿全部是医学类高校,他如愿被广州中医学院录取了。当年的入学率只有3%~5%,庄礼兴知道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所以很珍惜在大学学习的机会。经过五年紧张的本科学习,1983年,庄礼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留校,分配在广中医一院针灸科工作。

榜样力量,构筑一院医魂

庄礼兴就读广州中医学院时,广中医一院的规模还比较小。进入医院大门后,穿过门诊楼一层就可以进入学校,庄礼兴和同学每次上街回来时经常图方便,直接穿过门诊楼一层,进入学校。那时的门诊就像现在的卫生院,楼层不高,环境也比较简陋。因为医疗用房不足,走廊都被占用了。位于门诊楼三层的针灸科将部分治疗床都摆到了走廊,经常可以看见在走廊的长木凳上坐着的头上、手上、脚上都扎满了针的患者。那时的广中医一院虽然小,但医疗技术底蕴很深厚,很多岭南名医都在医院出诊,如罗元恺、邓铁涛、黄耀燊、李仲守、黎炳南、司徒铃、靳瑞等,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大家。庄礼兴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十分崇拜他们,默默地下决心:自己要好好读书,以他们为榜样,争取毕业后能够留在医院工作,继续向他们学习。

五位著名教授齐聚一堂(左起:司徒铃、黄耀燊、罗元恺、邓铁涛、李仲守)

毕业后在医院工作期间,黄耀燊、李任先、丘和明、陈宏珪、陈纪藩等老一辈院长给庄礼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在学术上造诣很深,拥有很多患者拥趸,同时又是出色的医院管理者,精通医疗业务和管理工作。其中,黄耀燊院长给庄礼兴的印象尤其深刻,不管什么时候见到黄耀燊院长,他都是那样严肃、不苟言笑,但行为举止又很平易近人,让人有一种敬畏而亲善的感觉。他不但负责医院的管理工作,还担负着大量的门诊和查房工作。黄耀燊院长带领的中医外科团队很有名气,对外科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法很有特色,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急腹症疗效很好。庄礼兴在病房实习跟黄老查房时,亲眼见到一个小女孩急性阑尾炎发作,肚子痛得在床上打滚,已经准备手术切除阑尾,黄老看了后认为小女孩可以暂时不用手术。他为小女孩开了中药,大概是大黄牡丹汤加减,配合用双柏散水蜜外敷,第二天疼痛慢慢减轻,经过治疗后,小女孩痊愈出院了。其中,双柏散一直流传应用到现在并开发转化,成为广中医一院的一个品牌中药。黄老是广东省农工民主党主任委员,在担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后,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然没有脱离临床工作,仍然坚持抽空回到医院出诊看病,关心基层组织的工作。当时广东省农工民主党下属有一个学术团体叫作广东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为了更好地开展广东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的相关工作、解决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黄老将他研究的一个治疗胃病的验方献出来给药商开发,所得的30万元全部捐给了广东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正是这30万元使广东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黄老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怀,永远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大医精诚,救死扶伤典范

“大医精诚”是中医人的座右铭,从学生时代起,庄礼兴和自己的同学们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参加工作后,他们也在不断地践行这种精神。老一辈的大医精神是新一代中医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比如爱国敬业的岭南针灸大家司徒铃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庄礼兴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时间,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国家每年都会发行国库券来支援国家建设,国库券会要求每个医院职工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自觉认购。庄礼兴当时是针灸科的秘书,负责统计每位医生的国库劵认购数量。有一次,科室所有人员都认购完了,但还差100元的指标没能完成。司徒教授一听,就说:“这样啊,那我就全部认购吧!”那个时候,一百块钱已经是一个高年资老师一个月的全部收入了。

另一位大医精诚的典范是岭南针灸大家靳瑞教授。靳老首创的靳三针疗法可以治疗智力不足儿童,很多家长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广中医一院求医。原本靳老每周只出诊两次,患者及其家属为了看病只能住在酒店或租房住。为了节省患者看病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靳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让患者早晚或者周末到自己家里做针灸治疗。有一次,庄礼兴有事到靳老家里找靳老,看到靳老在为患者看诊,做针灸治疗,师母在一旁一边为小孩出针,一边哄小孩不要哭闹。对经济实力有限的患者,有时靳老还会帮忙出路费。此情此景真正体现了大医为患者着想的精神,让庄礼兴感动不已。

邓铁涛教授也是一位时刻将患者放在心上的国医大师。20世纪90年代初,他牵头带领团队做重症肌无力的国家科研项目,有部分患者收治在针灸病区。当时庄礼兴在针灸病区当管床医生,大多数重症肌无力患者是慕名远道而来,经过舟车劳顿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的重症肌无力危象。邓老总是不厌其烦地去探视患者,有时晚上还能在病房看到他巡视患者的身影。邓老每次查房都是庄礼兴学习的好机会,当邓老带领着自己的学生邱仕君、邓中光、李世民等查完房后,就和针灸科的管床医生围坐在医生办公室里,一起讲解分析病情、开方用药。邓老对病情分析得丝丝入扣,甚至每一味药的用量和煎药方法都非常讲究,让庄礼兴除了学到了他的医术,也学到了他救死扶伤的大医精神。

庄礼兴在医院实习期间,还有一大批老专家长期默默地在临床一线工作。他们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赢得患者的好评,给庄礼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庄礼兴跟诊过的老专家有:妇科的罗振华教授,擅长治疗不孕不育症;内科江世英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专家,擅长应用各种动物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很好;内科的赵立诚教授,善于用中医辨证治疗各类心律失常和各种疑难性心脏病。直到现在,庄礼兴还在用着他们的用药经验,真是受用终身。急诊科的陈镜合教授善于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各种疑难危重病人,他鼓励庄礼兴把针灸的方法应用到患者的抢救中,如心绞痛、心梗患者,电针内关穴止痛的效果有时比打止痛药还快。后来,陈镜合教授主编《中医内科急救学》一书,还让庄礼兴参与,负责编写针灸治疗部分。上面提到的只是庄礼兴跟诊过的一部分老师,在广中医一院,这样的专家还有很多,他们是广中医一院的宝贵财产,也是广中医一院的骄傲。

名师指点,实践传承创新

本科毕业后,庄礼兴留在广中医一院工作。他深感自己的专业基础还不够深厚,因为他本科读的是中医专业,针灸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不能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因此,参加工作4年后,庄礼兴放弃了原本稳定的工作,选择攻读研究生。他感到很荣幸:在读研期间成为司徒玲、靳瑞、张家维、杨文辉等岭南名师的学生,毕业后再次留在医院工作,又得到各位名师指点,学到很多名师的经验,比如岭南针灸大师司徒铃教授,他精通烧山火、透天凉等补泻手法,擅长运用补泻手法治疗临床上的疑难疾病。这段求学经历成了他医学生涯中的又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

司徒铃(左起三)、靳瑞(左起五)在为外国朋友示范针灸补泻手法

司徒铃教授“飞经走气”的手法远近闻名。他在合谷穴上做导气手法,能够使气沿着手阳明经向头面部传导,当气交叉到对侧面部后,再沿着足阳明经向下传导到足部,听起来就十分神奇。他也擅长运用压灸百会穴、四花灸、岭南挑针等岭南特色疗法治疗风湿病、慢性胃痛及各类顽固性疼痛。这些具有岭南特色的疗法一直在临床应用。1989年,庄礼兴参加了司徒铃、杨文辉、梁楚京等教授主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针灸补泻手法课题,系统地将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三才补泻等手法进行实验研究。该课题结题完成后,相关成果荣获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靳瑞教授也是庄礼兴的导师之一,靳三针疗法由靳瑞教授创立,以三个穴位或三组穴位为主,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基本满足了临床常见病的需要。在全国乃至全球广为传播。靳三针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目前靳三针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在全国挂的二级工作站也有15个。庄礼兴运用调神针法治疗神志方面的疾病,是对靳老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调神针法源于《黄帝内经》的治神理论,传承了靳老的调神思想和组穴经验,庄礼兴将靳老调神针法发扬光大,在理、法、方、穴、术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上,庄礼兴一直在做靳三针疗法的研究,靳三针的治神思想对他的临床科研工作影响很大,他现在在临床中开展的研究,如靳三针疗法治疗脑卒中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靳三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是围绕靳三针疗法而开展的科研课题。

读研期间,还有两位导师对庄礼兴影响很大,就是张家维教授和杨文辉教授。张家维教授擅长运用电梅花针治疗斑秃,他将梅花针进行改良,在梅花针的针头上接上了导线,治疗时接通脉冲电流,用梅花针扣打头部、颈、背的督脉和膀胱经,效果很好。张老还擅长挑针疗法治疗男子不育症,挑针技术来自司徒铃教授,针具由司徒铃教授自己设计打造,很多不育患者经张老治疗后效果明显。张老因此得到患者送的雅号“送子观音”。

张家维、陈那苏、陆明珍、庄礼兴(右起)在针灸门诊与进修生合影

杨文辉教授是一位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专家,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精通治疗中风病、血管性痴呆等脑血管病,首创脑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病,在头部脑梗死或脑出血的体表投影位置,用4~6支1寸针围刺,是颅脑影像学技术与针灸结合的特色技术。

直到现在,他们的各种技术和临床经验,庄礼兴一直在临床中应用。

同心同德,促进医院发展

从1964年建院到现在,庄礼兴也亲眼见证了广中医一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几十年,广中医一院发展很快,床位数、人才、技术、科研都有很大的发展。一栋楼接着一栋楼盖起来,就医环境也变得十分舒适,医院能有今天,来之不易,这是几代人为之无私奋斗得来的。

1964年,广中医一院创立时就开设了针灸科,那个时候叫新针科,包括了针灸、推拿、理疗。当时在门诊出诊的除了岭南针灸推拿方面的前辈司徒铃和靳瑞教授,还有李佩弦教授,他是正宗的西关正骨家,从小习武,精通南北拳。针灸推拿科有这些名医,专科实力相当雄厚。1983年,装行李本科毕业来到医院针灸科工作时,针灸科的主任是张家维、杨文辉,推拿科主任是钟奇,专科开设针灸、推拿和理疗,规模不大,门诊总共6个诊室,治疗床位数也就20多张。除了司徒铃、靳瑞、张家维、钟奇主任,还有陈那苏、邱汉春、李道生、林秀芬、曹佩珊、张少珍等一批老前辈在门诊出诊。这些老前辈有很好的医风医德,又有很高的医疗技术,因此前来看诊的患者很多。

针灸病房于1984年开设,是广东省最早开设的针灸专科病房。由原来的华侨港澳病区发展而来,杨文辉教授为病区主任。华侨港澳病区经常有东南亚和中国香港、澳门的病人来住院治疗。以针灸推拿治疗为主,结合中医各种特色疗法。在这个基础上,1984年,改成了针灸专科病房。当时针灸病房编制床位是50张,病房主要收治西医治不好的疑难病患者。

杨文辉(左一)在办公室工作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针灸专科病房在专科建设方面得到较快的发展,针灸门诊规模由成立初期的20多张治疗床发展到现在接近100张治疗床,是原来的近5倍,病区由原来只有一个病区的50张床位,发展到现在有105张编制床位,门诊量也随着医院的发展翻了几倍。2007年,针灸科成为广东省重点专科和“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12年,广中医一院成立了康复中心,以针灸科带动推拿科、理疗科及康复科的发展,针灸科起到核心引领发展作用。针灸科有一大批全国和省级名中医,拥有首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靳三针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靳瑞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张家维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赖新生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杨文辉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庄礼兴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医、教、研业务骨干。

邓铁涛教授为靳三针疗法流派工作室题词并强调流派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庄礼兴为医院题写“大师平台,名医摇篮,百姓医院”

进入新时代,正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家对中医发展在政策上大力扶持,中医当抓住这大好机遇,再上一个新台阶。

采访:古 璇

整理:庄礼兴、古 璇

校对:张晓晓

编辑:李建国复核:梁幸琳、王晓雪

责编:王爔晨

审定:刘苡婷

健康与你同路!

关注|可预约挂号、缴费、代煎配送、查询检验(查)报告和住院日清单等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