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心形”梗死你见过吗? 撰文:夏淑敏摘要:脑梗死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大家有听过“心形”梗死吗?听起来还有点浪漫,但是这种梗死是极其危险的,下面笔者将介绍一个病例以便大家更好地学习这种不同类型的梗死。
脑梗死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大家有听过“心形”梗死吗?听起来还有点浪漫,但是这种梗死是极其危险的,下面笔者将介绍一个病例以便大家更好地学习这种不同类型的梗死。病例介绍[1]患者,男,45岁。主因“突发头晕2天加重伴四肢无力1天余”入院。患者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视物旋转,无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饮水呛咳,无面舌麻木,无意识不清,无小便失禁,无抽搐发作。当时就诊于当地卫生所,输液治疗后病情加重,出现四肢无力,表现为左上肢可抬举,右侧肢体不动,无言语不清。遂送往当地县医院就诊,门诊诊断“脑梗死”,随后病情进一步加重,表现为四肢不可抬举,伴言语不清,饮水呛咳。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查体:T 37℃,P 100次/分,R 20次/min,BP 180/120mmHg。嗜睡状态,呼唤可睁眼,查体部分合作。双眼球居中,双眼活动自如,可见水平眼震。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射迟钝。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消失。四肢肌力0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双划征阳性。颈软无抵抗。感觉及共济查体不合作。初步诊断:四肢无力原因待查:脑梗死?脑干脑炎?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TC)5.50mmol/L,脱脂转化酶(LPa)2537.08 mg/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15mmol/L,载脂蛋白A11)1.10g/L,载脂蛋白E(ApoE)51.96mg/L,余未见异常。C-反应蛋白 13.4mg/L。血糖11.97mmol/L。同型半胱氨酸、血沉、降钙素原、凝血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艾滋抗体、肝肾功能、蛋白电泳均未见异常。头颅MR+MRA:延髓早期脑梗死,右侧大脑前动脉Al段及基底节动脉远端未显示(图1、图2)。图1:DWI示双侧延髓内侧“心形”新发梗死确诊为:脑干梗死(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扩血管、脑保护、降脂稳定斑块综合对症治疗。期间患者出现呼吸费力、咳痰无力,行气管切开术后呼吸及氧饱和度稳定。治疗后患者头晕好转,但四肢肌力恢复不明显,出院后继续予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脑保护等治疗,并加强肢体功能锻炼,3个月后随访,患者四肢肌力恢复至3级。02脑干梗死占所有脑梗死10%左右,由于延髓血供丰富、侧支循环较好,其梗死发生率低于中脑和脑桥,仅占脑干梗死的7%[2]。▍发病机制
根据梗死部位的解剖学分布,延髓梗死(MI)可分为2种基本类型:延髓外侧梗死(LMI)和延髓内侧梗死(MMI);其少见类型包括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MMI)和延髓半侧梗死(HMI)。对于MMI的发病机制,过去常提及脊髓前动脉(ASA)闭塞,其最常见的病因为椎动脉(VA)末端斑块导致的穿支动脉闭塞。另外,也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引起MMI的病例报道[3]。Pongmoragot等[4]对38例BMMI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BMMI与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其中椎动脉(VA)狭窄(38.5%)、血管正常(38.5%)及基底动脉狭窄(19.2%)居多,VA闭塞(15.4%)、夹层分离(7.7%)、脊髓前动脉(ASA)闭塞(3.8%,通过尸体解剖确定)较少。当一侧ASA供应双侧延髓时,其闭塞可导致BMMI[5]。另外,BMMI多见于延髓上段,为末端VA或近端基底动脉供血区,因此BMMI可能为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斑块导致双侧穿支动脉闭塞[6]。▍临床表现临床上,BMMI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四肢无力是延髓内侧梗死的常见症状。Pongmoragot等[4]系统评价了38例患者(1992-2011年),总结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运动无力(78.4%),双侧肢体均受累的患者占64.9%。其他症状包括构音障碍和眼球震颤占48.6%(水平眼球震颤占27%;垂直眼球震颤占13.5%;凝视诱发性眼球震颤占5.4%;旋转性眼球震颤占2.7%)、感觉障碍占43.2%、舌下神经麻痹占40.5%、吞咽困难占16.2%、呼吸衰竭占24.3%。此外,有病例报道指出,患者可以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喘鸣。上述患者出现了呼吸衰竭提示预后差,可能与延髓呼吸中枢受损有关。▍鉴别诊断如果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以四肢瘫痪作为初始症状的话,很容易被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此外,还应该与其他可表现为四肢瘫痪的疾病相鉴别,如双侧桥脑梗死、重症肌无力、炎性肌病和周期性麻痹。
总 结
总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缺血性脑卒中。该病临床表现复杂,早期症状不典型,单纯CT检查容易误诊、漏诊,有确诊意义的检查是头颅核磁,头颅核磁DWI像、T2加权像均可在延髓内侧显示出极具特征的“心形”或者“Y形”高密度梗死灶。
来源:医学界神经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