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岁末年初,不少学校公布了学生评选的年度“最喜爱的老师”。清华大学2025年新年晚会上,学生为“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获奖者献花,每位老师都由学生投票选出。郑州大学也于近日为“我最喜爱的老师”颁奖,经网络投票、学生评审等环节,评出“良师益友奖”“网络人气奖”
岁末年初,不少学校公布了学生评选的年度“最喜爱的老师”。清华大学2025年新年晚会上,学生为“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获奖者献花,每位老师都由学生投票选出。郑州大学也于近日为“我最喜爱的老师”颁奖,经网络投票、学生评审等环节,评出“良师益友奖”“网络人气奖”等奖项。
细细看看获奖名单,一些老师的学术名望、科研成果不见得最突出,职称职务也并不算高。那,他们为何深受学生喜爱?
不难发现,关爱学生、关注教学,是这些老师的共同点。
他们中,有的青年教师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主动担任班主任,时常与同学们谈心;有的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学相长;有的教师精研教学方法,课上课下循循善诱、悉心指导……一件件小事,成为师生情谊的纽带。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是好老师的普遍特点,也是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品质。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学问的传授、价值的塑造、文化的传承,都有赖于高质量的师生互动。于学生而言,“亲其师”有助于“信其道”。于教师而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走近学生,方能读懂学生、影响学生。
特别是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在变、教学方式在变,师生交流也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挑战。当前,慕课、AI助教等教学手段应用更加广泛,一些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的时间相对减少;一些同学更习惯网上沟通,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怎样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是教育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当线上交流更加便捷,面对面的沟通更显珍贵;信息获取的渠道愈是多元,价值引领愈显重要;当知识学习不再繁难,情感交流的意义更加凸显。
促进师生交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丰富师生交流的载体。许多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都有自己的“锦囊”,班级日志、书信、邮件都是常用的手段。获评2024年全国“最美教师”的江苏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于洁,每天写“于老师日记”、每天批阅学生的日记,多年下来写就40多万字的“心灵信札”,为学生解开成长中的困惑;同济大学师生夜话活动定期开展,宿舍楼设有“驻楼导师工作站”,学生穿过几间宿舍便可与老师夜聊;还有的学校开展“校长有约”“校长午餐会”等,学生与校长边吃边聊、畅所欲言……这些正是为促进师生交流作出的努力。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的真情付出,需要学生的积极互动,同时也需要制度保障。面对当前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更应着力优化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此外,学校搭建平台,提供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支持,也有助于丰富师生交流的形式。
评选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为老师提供了读懂学生需求、回望职业初心的契机。有获奖老师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其中有学生的认可,也有学生的期待。期待心与心的距离更近,期待彼此的理解更深。(吴 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