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知讲说人|从“小心试探”到“热情相拥”,当年轻人遇上AI

B站影视 2025-01-19 08:21 3

摘要:质疑AI,理解AI,利用AI,驯化AI……从起初的疑虑与不安,到如今的全然接纳与充分利用,年轻人对AI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逐渐让AI成为自己的职场伙伴、学习助手,乃至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帮手。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 牟昊琨 实习生 李嘉桐 张佳璠)质疑AI,理解AI,利用AI,驯化AI……从起初的疑虑与不安,到如今的全然接纳与充分利用,年轻人对AI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逐渐让AI成为自己的职场伙伴、学习助手,乃至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帮手。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能用AI做什么?”当AI刚开始进入大家的生活时,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白宇琦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解和使用它了。这源自她对于未知的恐惧感,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她希望用AI的力量,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就像是一个已知的可怕敌人,我必须得先了解它是什么。就这样,我就开始逐渐接触,到现在我承认我有些离不开它了。”她说。

从初步尝试到不可或缺

其实在2年前,白宇琦对AI还是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在她看来,AI提供的内容支持虽然来得便捷,但难以保证其准确性和深度,远不如自己亲手查阅资料来得踏实,“我当时只是把AI当成一个提供线索的工具,并没有过多使用它”。

转变始于去年。“我记得在我找实习的时候,想面试互联网大厂,但竞争很激烈,所以有点焦虑。”白宇琦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求助”了AI搜索。“果然,AI不仅迅速在关键词的提示下,快速、准确地提炼出了行业内的关键信息,还以清晰、有条理的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出来。”这大大减轻了白宇琦的筛选负担。

还有一次,白宇琦要写一篇关于新媒体使用现状的调研报告。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和错综复杂的数据,白宇琦陷入了写作的瓶颈。

如何从一个新颖且深入的角度切入?连续几个夜晚,白宇琦都把头“埋”进了图书馆,翻阅着一本本厚重的书籍,浏览着各式各样的网页,却依然找不到那个能点亮灵感的火花。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信息,但文章框架却迟迟未能成形。

就在白宇琦几乎要被挫败感“淹没”的时候,白宇琦想起了上次用最近很火的AI应用夸克带给她的便利。于是,再次打开夸克,她在首页很快就找到了“AI写作”的入口,输入了“新媒体使用现状”“用户行为分析”“内容创新趋势”等关键词,并简要描述了自己的初步构想。几秒钟后,屏幕上跳出了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写作建议。有的建议从短视频的兴起对新媒体格局的影响出发,探讨内容创作的新趋势;有的则从社交媒体的用户粘性分析,揭示用户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还有的则聚焦于新媒体平台的数据隐私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思考。

这些建议“打开”了白宇琦的思路,让她有了写作思路。“更重要的是,AI的提示激发了我对新媒体现状的深度思考,其实,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技术的直接应用,而在于如何利用技术作为工具,拓宽视野,深化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她说。

从助手到伙伴

像白宇琦这样尝到甜头才“种草”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刚上学时觉得写论文很令人脑壳疼,现在有AI,效率大大提高。”聊到AI,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王小伟立刻分享起了自己的使用心得,“AI搜索确实是方便,输入关键词,它就帮我检索出文献资料,还能主动翻译,图都配好了。”王小伟说,有阵子比较忙,没太多时间准备论文资料,听同学介绍下载了一款AI软件夸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完后发现,它既节省了大量上网、泡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时间,还有AI总结功能帮忙初步整理文献综述,王小伟得以把更多精力用在独创性观点的思考上,事半功倍,最后按时顺利地完成了结课论文。王小伟说,“不过我觉得,AI更多是帮我搭把手,解决重复性的工作,让我有更多精力投入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既要学会用它,又不能过度依赖。”

刚步入职场的柳翰晓,同样感受到了AI带来的巨大改变。作为一名市场营销专员,柳翰晓每天打开电脑都要面对大量且繁琐的客户信息和市场数据,行业报告和资讯文章都需要她进行总结。项目经常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以确保企业能够抢占市场先机。然而,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出错,这让她一度有些“抓狂”。

但现在,柳翰晓处理庞数据已经不那么焦虑了,因为AI助手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减轻了她每日扛在肩上的“担子”。“在输入客户的姓名、联系方式、购买记录等关键信息后,AI迅速生成了一份详细的客户画像。这份画像不仅包含了客户的基本信息,还揭示了他们的购买偏好、消费习惯等潜在需求。”使用AI,柳翰晓体验到了两个好处:提升效率和优化思维。

此外,柳翰晓还向记者分享了她利用AI助手对市场行情进行定向分析的过程。在夸克的提问框输入关键词和参数后,AI能够迅速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相关的市场数据和分析都能清楚地呈现在报告上。报告不仅包含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还帮助柳翰晓提供了竞争对手的情况分析和市场潜力的预测。“AI在功能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正在由‘工作助手’转变为‘可靠伙伴’,深度赋能人类的工作产出。”她感慨,“但同时,我发现老板期望更高了,工作量更大了。未来,希望企业和员工达成共识,AI的主要目的是协助大家完成重复性和单一性的任务,让我们能够专注于更高层次的项目。”

人会不会被AI取代?他们越用越不担心

“公司临时让我给客户写节日贺卡,我用AI交稿,结果被领导‘退’回来了。”这是美术设计专员安娜的经历。平时很少写文案的她面对“天降大任”手足无措,情急之下借助AI创作。“你这祝福好空啊,没有一点儿情感,哪抄的?”领导的“一针见血”让她既尴尬又无奈。“AI已经很努力了,我输入了好多关键词,生成一大堆内容,就是不像人写的。”安娜说。

“虽然创意跟情感是AI目前最大的短板,但快速生成内容还是打开了一部分人的‘脑洞’。”安娜的AI初稿在经过她的“深加工”后最终通过,“领导和客户都挺满意的,这些内容让我自己干写,要花太久时间,估计写出来都能当新年贺卡了。”安娜调侃道。AI打开了她“二创”的思路,把生成的空话套话注入一些个人情感和公司元素,比网上千篇一律的祝福语更出彩。

现在,柳翰晓来到公司,会同步开启桌上两台电脑的工作页面。“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前一天生成的数据指令,确保它们正确生成,并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柳翰晓告诉记者,如果发现数据存在问题,比如图片分辨率过高导致模型无法识别或者代码存在不合理之处,就要进行相应的压缩处理或代码调整。

但是,人类肉眼的排查怎么能赶上人工智能大模型飞速生成的效率?

“写脚本进行排查呀、利用AI平台生成语料呀。”柳翰晓有的是法子。“模型都是靠数据来训练的。”柳翰晓说,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神经中枢,她要把数据变成语料“投喂”给大模型,让它根据语料“自学成才”。这一过程中,不断模拟它可能犯的错误,进行预防和纠错。

似乎从AI走进现实那天起,人们便有了工作焦虑。“AI啥都能干,会不会取代我的工作?”这样的话题在网络上比比皆是。但现实中情况恰恰相反,其实,像白宇琦、柳翰晓、王小伟等用过、了解AI的年轻人来说,对AI的态度是很积极的。

“AI只是个工具,辅助我们提高操作效率,而不是降低用脑成本。”在王小伟看来,AI的“上限”是创造“基本款”,想要“高配”,只能靠人脑去“修饰再加工”。“人的跳跃思想和创新意识是AI无法模仿的,更别说连人自己都搞不明白的复杂情感了。”安娜说,起初自己还担心越来越强大的AI功能会不会让自己“失业”,直到用过AI工具之后,她终于放宽心,“我的创意,给AI十年也学不来”。

在白宇琦看来,AI本质上跟我们这个时代发明的铅笔、圆珠笔、钢笔、水彩笔,作用很相似,“就拿夸克来说,它目前已有2亿用户规模,其中00后占比超过50%,说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对AI的需求是很普遍的。使用AI不是让它‘替我工作’,而是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工具,让我从枯燥重复的事情中解脱出来,毕竟每个人都希望做更有创造性、富有更高价值的工作”。每个时代都在产生它自己的工具,从没有人说过这些文具的诞生毁了绘画、毁了艺术,而AI也一样,它最终所能做的,应该是帮助人们更高效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来源:新湖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