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被视为一年中寒冷程度的巅峰。而今年的大寒似乎与往年不太一样。许多人明显感受到了大寒时节“暖意融融”的特殊气候现象。
面对这不寻常的天气变化,是否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又有哪些预兆需要引起注意?本文将从健康养生、疾病预防、中医药调理等多个角度,为大家解读今年大寒的五大特点及其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同时提供实用的应对建议。
一、大寒“暖”了,寒冷天气不再“在线”
传统观念中,大寒是“隆冬腊月”的代表,意味着气温更低、寒意更重。
而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大寒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明显回升,部分地区甚至比往年同期高出近3℃至5℃。
这种“闭眼大寒天气暖”的现象,让很多人感觉“冬天不够冷了”。
但背后潜藏的健康问题不得不引起注意。
气温回暖的健康隐患
病毒活跃,感染风险增加:
天气变暖容易导致空气中的病毒、细菌更为活跃。
流感病毒在冬季干冷的环境中扩散速度较慢,而温暖湿润的环境反而有利于传播。
根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教授的研究指出,气温波动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屏障,从而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更容易因免疫力下降而感染流感、肺炎等疾病。
寒暖交替,血管负担加重:
天气忽冷忽热容易导致血管的频繁收缩与扩张,对心血管系统是一种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在其论文中提到,气温骤变是诱发高血压、心梗和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大寒“暖冬”的情况下,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要警惕。
建议:
预防呼吸道疾病: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待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接种流感疫苗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尤为重要。
保护心血管健康: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在清晨和夜晚气温变化较大的时间段活动时需格外小心。
可适当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预防,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暖湿相交,湿气问题更突出
大寒天气的“暖意”往往伴随着湿度的升高,这种“湿寒交织”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医学认为,湿气过重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寒湿困脾”,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问题。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到,脾主运化,喜燥恶湿。
如果湿气过重,脾的运化功能会受到抑制,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问题。
关节疼痛加剧:
湿气还容易侵袭筋骨,尤其是患有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会因为湿气增加而感到关节疼痛更加明显。
建议:
饮食调养:多吃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小豆、生姜等。
煮一碗“薏米红豆粥”,既能去湿,又能暖胃。
中药调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藿香正气水、参苓白术散等经典中成药来祛湿健脾。
注意防潮:居住环境要保持干燥,建议使用除湿机或暖风机,尤其是南方地区更需注意。
三、阳气升发,养生需调整
大寒虽是冬季的尾声,却也是阳气开始萌生的阶段。
《黄帝内经》有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在冬季末期,人体阳气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稍有不慎,容易导致寒邪入体,损伤阳气。
阳气不足的表现阳气不足会表现为手脚冰凉、疲倦乏力、畏寒怕冷等症状,长期如此还可能诱发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建议:
运动养阳:选择舒缓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瑜伽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阳气。
晨练时注意避免寒气侵袭。
食疗助阳:多吃温补类食物,如羊肉、枸杞、生姜、桂圆等。
冬季常见的“羊肉萝卜汤”就是很好的助阳食疗方。
四、心理“冬季抑郁”需警惕
尽管天气回暖,但冬季特有的“抑郁情绪”依然值得关注。
研究表明,冬季抑郁症的发病率较其他季节更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团队发现,气温波动和日照时间减少会对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产生影响,导致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症状。
建议:
保持情绪稳定:多与家人朋友沟通,避免长时间独处。
光疗法:适当增加阳光照射时间,比如每天上午9点到10点晒太阳,有助于调节情绪。
适量补充维生素D:研究表明,维生素D的适量补充可以改善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症状。
五、早春疾病需防患未然
今年大寒偏暖,早春疾病的高发期可能会提前到来。
春季常见的过敏性鼻炎、花粉过敏等问题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而提前困扰人们。
建议:
提早防护:有过敏史的人需尽早服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但用药需遵循医嘱,避免盲目用药。
增强体质:适当锻炼和健康饮食是增强免疫力的关键。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预防过敏反应。
总结今年大寒的“暖意”让人感到新奇,但背后潜藏的健康隐患却不容忽视。
从呼吸道疾病到湿气问题,从心血管疾病到心理健康,大寒期间的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
通过科学养生、合理用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风险。
在这个特殊的大寒时节,关注身体变化,适时调整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参考文献:
王贵强,《气温变化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中华感染杂志》,2021年。
葛均波,《气温波动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国际循环》,2020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2022年。
《黄帝内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科普健康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