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纤技术堪称是现代人类信息文明的基石之一,简单来讲,这种技术的核心原理就是,利用光的全反射让光信号在特制的透明介质中传播,使其可以在损耗极小的情况下沿着光纤传输。
光纤技术堪称是现代人类信息文明的基石之一,简单来讲,这种技术的核心原理就是,利用光的全反射让光信号在特制的透明介质中传播,使其可以在损耗极小的情况下沿着光纤传输。
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根据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的研究,科学家在对心鸟蛤(Corculum cardissa)进行研究时发现,这种软体动物居然也掌握了“光纤技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具体是怎么回事。
心鸟蛤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温暖海域,其外壳看上去很像爱心形状,有两个面,它们总是会将其中的一面朝向阳光,另一面则相反。
科学家发现,在心鸟蛤朝向阳光的这一面外壳上,存在着大量透明的“小窗”,每一个“小窗”下都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纤维状结构,这些纤维比头发丝还要细,排列得极为紧密,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一种透明结晶形式——文石,当光线从这些“小窗户”进入时,这些纤维就会像人类制造的光纤一样,将光线传输到壳内的特定区域。
那么,心鸟蛤的这种“光纤”到底有什么用呢?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为心鸟蛤壳内的共生甲藻(Dinoflagellates)“量身定制”的。
简单来讲,甲藻是一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微小藻类,它们可以与心鸟蛤形成密切的共生关系——心鸟蛤为甲藻提供稳定的栖息环境和二氧化碳(代谢过程产生),而甲藻则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糖类等有机物,为心鸟蛤提供生存所需。
问题在于,甲藻生活在心鸟蛤厚重的外壳之内,阳光如何能够到达它们的“工作区域”呢?实际上,这正是心鸟蛤的“光纤技术”发挥作用的地方。
科学家指出,与心鸟蛤同属双壳纲的另一类生物——大砗磲(Tridacna gigas)也拥有与光合作用藻类共生的能力,它们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那就是时常会打开自己的外壳,让其内部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以此为共生藻类提供光照,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行为无疑增加了被捕食的风险。
相比之下,心鸟蛤则显得非常高明,它们无需打开壳体,就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光纤技术”将阳光引入壳内,从而为其中的甲藻提供充足的光线。
令人惊讶的是,科学家通过高精度显微镜和计算机模拟分析发现,心鸟蛤的“光纤”的精密水平高得令人吃惊,其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几乎是最优解,使得光线能够以很高的效率被传输到目标区域,除此之外,这种“光纤”还可以选择性地过滤光线,可以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红光和蓝光进入,同时阻挡紫外线等有害光线。
不得不说,如此精妙的“设计”,实在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同时也会令人疑惑,这种软体动物所掌握的“光纤技术”,真是进化来的吗?实际上,从现代进化论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可以解释的。
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心鸟蛤的祖先应该只是一种拥有普通外壳的软体动物,在那个时候,它们就已经和甲藻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但它们的外壳并没有特别的透光性,只是一层保护屏障。
然而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可避免的,在某些个体中,壳体的某些区域变得稍微透明了一些,进而能够让一些阳光直接进入壳体内部,而这无疑是一个有利的性状,因为它能够在外壳处于闭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为共生的甲藻提供一些阳光。
于是在接下来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开始发挥作用,拥有更大透明区域的个体,与之共生的甲藻就能进行更多的光合作用,为宿主提供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它们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生存优势,进而逐渐在种群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此之后,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继续推动壳体的优化,一些突变导致壳体的碳酸钙晶体排列更加规则和透光,甚至在透明区域下方形成了纤维状的结构,这样的纤维大幅提高了光的传输效率,开始具备光线引导功能。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纤维状结构继续优化,其光线引导功能逐渐增强,与此同时,一些纤维由于基因突变开始展现波长选择性,能够优先传输光合作用所需的红光和蓝光,同时阻挡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而由于这种性状能够提高它们的生存优势,因此后续又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这此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只要能够带来哪怕一点点的生存优势,就有可能不断积累和优化,于是在经过漫长时间的进化之后,心鸟蛤最终进化出了一种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生物学奇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光纤技术”。当然了,这也只能说是一种推测,实际情况是否真是如此,我们目前还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参考资料:Heart cockle shells transmit sunlight to photosymbiotic algae using bundled fiber optic cables and condensing lenses,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15, Article number: 9445,doi.org/10.1038/s41467-024-53110-x
来源:魅力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