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报送的《大道溯源 何以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选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章第四节,该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苏州、上海三地的文化足迹为支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依据,依托中共一大会址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
七十五载薪火传承
千秋伟业奋斗有我
——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
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
比赛结果日前公布
活动共收到1339所高校提交的
5007部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作品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报送作品
《大道溯源 何以文化》
从全国各高校中脱颖而出
获得全国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报送的《大道溯源 何以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选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章第四节,该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苏州、上海三地的文化足迹为支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依据,依托中共一大会址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场景的转换,从文明寻根、文艺繁荣、文化传播三个方面阐释建设文化强国的内涵和要求,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主动精神、激发奋斗豪情,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该课程由程少薇、程成、张颖三位同学主讲,指导教师为张雪梅、梁钦。三位主讲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的讲师。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一堂好课也如一块璞玉,需要反复打磨方能绽放光彩。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金话筒训练计划”正是依托“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通过日常的“理论三分钟”“学术五分钟”等讲学活动的训练,打造出一批示范课程。
针对本次比赛,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组织专家和老师开展了多场指导和课程打磨活动,聚焦于课程设计的逻辑性与创新性,细致入微地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确保知识的传递既准确又引人入胜;同时学院全力协调组织磨课会、联络专业拍摄设备、规划拍摄方案、选定场馆、协调进度,提供全方位的后勤支持,确保录制工作顺利完成。该项工作也得到了党委宣传部和学指委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为了培养卓越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金话筒训练计划”,并依托“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宣讲训练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增强宣讲者的理论素养,提升其宣讲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安排,日前,“七十五载薪火传承,千秋伟业奋斗有我——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举行。
本次大赛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的重要足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实践,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拍摄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
学生感言
我们的讲稿撰写堪称历经曲折,在三个月内反复修改了五六个版本。指导老师和专家们对于课程的主题、框架结构、语言风格等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们在不断摸索和学习中,逐步积累了讲思政课的经验。感谢此次比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增强理论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宣讲能力。
——主讲学生 张颖
此次能够获奖,我们深感荣幸。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和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反复打磨,让我们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深入。感谢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使得课程拍摄得以顺利完成。未来我们将以此为动力,继续传播好党的声音,让理论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主讲学生 程成
参与此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行走的思政课”这种创新形式,这种形式将课堂延伸至文化遗址、革命历史场馆等实践教育基地,使我们在行走中思考、在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中领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学习理论,还要通过实践将其内化为行动,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带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自身理论素养,做有理想、有担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和践行者。
——主讲学生 程少薇
祝贺获奖团队!
让党的理论“声入人心”
交大人一直在路上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