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历了全球产业链波动和市场竞争的双重考验后,我国半导体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本周,多家国产半导体企业纷纷公布2024年业绩预告,中微公司(688012.SH)、北方华创(002371.SZ)、盛美上海(688082.SH)这几家头部半导体设备厂商的表现尤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飞月 北京报道
在经历了全球产业链波动和市场竞争的双重考验后,我国半导体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本周,多家国产半导体企业纷纷公布2024年业绩预告,中微公司(688012.SH)、北方华创(002371.SZ)、盛美上海(688082.SH)这几家头部半导体设备厂商的表现尤其亮眼,其中,中微公司营收增长超过四成。
这与去年半导体市场复苏、芯片国产替代潮愈演愈烈有关。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半导体产业被“卡脖子”,会促使行业为保障半导体供应链安全而拥有更多的可选项,但这样不代表要中断与国外的技术交流,反而更应该加深合作,在根技术上有所突破。
业绩保持高速增长
收入方面,中微公司依然维持着这几年的增长态势。该公司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约90.65亿元,同比增长约44.73%。其中,2024年刻蚀设备销售额约72.76亿元,同比增长约54.71%;MOCVD设备销售额约3.79亿元,同比下降约18.11%;LPCVD薄膜设备2024 年实现首台销售,全年设备销售额约1.56亿元。
翻阅过去几年的财报,记者注意到,自2019年上市以来,中微公司每年的收入增幅都达到两位数,2019年-2023年的收入增幅分别为18.77%、16.76%、36.72%、52.5%和32.15%。
产品层面,中微公司称,该公司2024年的刻蚀设备及薄膜设备持续获得众多客户的认可,针对芯片制造中关键工艺的高端产品新增付运量及销售额显著提升;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两年新开发的LPCVD薄膜设备和ALD薄膜设备,目前已有多款新型设备产品进入市场并获得重复性订单;EPI设备已顺利进入客户端量产验证阶段。
产能层面,中微公司在南昌约14万平方米的生产和研发基地、上海临港的约18万平方米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已经投入使用,支持了公司产品付运及销售快速增长的达成;与此同时,该公司持续开发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推动供应链稳定、安全,设备交付率保持在较高水准,设备的及时交付也为其销售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收入相比,中微公司利润方面的表现就有些欠佳了。该公司预计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5亿元至1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约16.01%至4.81%。这也是上市以来,中微公司首次遇上年度归母净利润下滑,2019年-2023年,其归母净利润的增幅分别为107.51%、161.02%、105.49%、15.66%和52.67%。
中微公司解释称,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及客户对其开发多种新设备的需求急剧增长,2024年公司显著加大了研发力度。该公司2024年全年的研发投入为24.5亿元,较2023年增长约94.13%,研发投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7.03%。
另一方面,2023年中微公司出售了持有的部分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产生税后净收益约4.06亿元,而2024年公司并无该项股权处置收益。抛开这个因素,2024年中微公司还是盈利的。
市场机遇下劣势仍存
业绩报喜的不止是中微公司,近几日,与其同属半导体设备商的北方华创和盛美上海也公布了2024年的业绩预告,同样收获了一个丰收年。
其中,北方华创2024年的营收为276亿元-317.8亿元,同比增长25%-43.93%,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51.7亿元-59.5亿元,同比增长32.6%-52.6%;盛美上海2024年实现营收56亿元-58.8亿元,同比增长44.02%-51.22%。
“全球半导体行业持续复苏,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需求强劲。”盛美上海在公告中提及。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数据预测,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总规模将升至6112亿美元,展望2025年,预计全球半导体市场将增长12.5%,估值将达到6870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行业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在全球的占比逐年提升:据SEMI的统计报告,2023年中国大陆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设备市场,占比达到35%;另据Gartner数据,2018年到2025年全球芯片生产线建设项目共计171座新产线,其中74座位于中国大陆,区域占比最高达43%。
这与近几年中国半导体被“卡脖子”引发的芯片国产替代潮密不可分。这段时间,美国针对中国大陆的AI芯片出口管制力度持续加大,《华夏时报》记者就相关禁令是否对中微公司造成业务和客户上的影响采访了该公司,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半导体产业被持续限制,对国产半导体供应链相关的企业实际上存在着莫大的机遇,这意味着庞大的国内商业市场对中国半导体供应链的需求会前所未有地增加,同时商业营收的增长又会带动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从而带动国产半导体公司技术迭代的加速,会让这一类公司实现商业和技术的正循环。” 菁锐智库专家、正高级工程师袁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正因如此,中微公司仍然在充盈自家的“弹药库”。近日,该公司公告称,拟在成都市高新区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中微半导体设备(成都)有限公司,建设研发及生产基地暨西南总部项目,主要面向高端逻辑及存储芯片,开展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原子层沉积设备及其他关键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工作,2025 年至2030年期间,项目总投资约30.5亿元。
当然,国产半导体也需要在机遇中认清劣势。中微公司指出,在半导体设备的门类、性能和大规模量产能力等方面,国产设备和国外设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袁博也提醒道,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卡脖子,并不仅仅是产品的卡脖子,更多是想在基础的根技术上断掉中国半导体的未来,这对中国半导体企业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潜在风险,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应该更多地和国内外科学界紧密合作,在根技术上有所突破,借助商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快速推动自身技术的迭代。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