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胜诉了,这届家长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6-04 09:27 4

摘要:当地时间5月29日,波士顿联邦法院法官艾莉森·伯勒斯作出裁决,延长阻止政府撤销哈佛的SEVP(学生与交流访问学者项目)认证的临时禁令。

哈佛胜诉了!

当地时间5月29日,波士顿联邦法院法官艾莉森·伯勒斯作出裁决,延长阻止政府撤销哈佛的SEVP(学生与交流访问学者项目)认证的临时禁令。

此次裁决也意味着哈佛在这场与白宫的持久战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然而,面对这场波及全球的升学地震,无论是已经留美的学生,或是正走在国际教育路上的家庭,仍心怀忧虑。

未来孩子的教育究竟该怎么规划?成了很多家长迫切的追问。

前不久我们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私享沙龙,邀请了四中国际校区副校长王实、鼎石学校校务副校长杨睿,以及斯坦福妈妈刘东彩现场交流分享。

这场原计划小范围针对性解决家长疑问的闭门交流会,却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参与。

不少家长更是有备而来,把各种问题都记在了小本本上,就等着现场提问~

那么,这届家长在焦虑什么?教育过程中又有哪些共性问题?以下是校长们的汇总解答。

Q申请四中、鼎石,该怎么准备?

义务教育阶段需符合北京入学条件,高中阶段会宽松一点。除了硬性的材料,像是校内成绩单、教师推荐信、语言成绩,学校还会关注家长的理念和学生的核心和潜力,后者更重要。

Q非京籍跨区转轨,怎么做录取概率更高?

托福90分以上足够应对多数学校申请,跨区冲刺一梯队可提升至100分。非京籍或跨区学生,需更早规划,在保持区排前1000名的同时,可以通过语言成绩等提升竞争力。

Q临近中考,是准备国际部加试,还是复习中考?

建议是准备中考。国际部招生已经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了,现在还在纠结的家长可能自己都没想好或者孩子准备不充分,那就先一心一意准备中考,中考结束后还有加试。

Q还有“死签”、“活签”吗?

“死签” 机制仅适用于少数优秀学生(如区排前4000,托福100+),多数学生可以通过提前规划,申请录取。

Q从公办转轨课程难以适应,怎么办?

至少英语要做到不间断的持续学习,“英语能力是隐形门槛,否则来了也是痛苦。”

Q“鸡娃”or“躺平”,如何平衡?

盲目躺平不行,过度鸡娃也不行,更科学的是找到他的特长和优势,根据孩子学习的进度和难度来培养。

Q选校时是重视学术,还是学校的圈层环境?

都重要。但如果一所学校连学术都搞不好,它的圈层、环境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

Q四中、鼎石都是很好的学校,该怎么选?

首先“认识自己”,看看自己缺什么、学校能提供什么;其次是个性化,不是看学校课程,而在于学校能否挖掘和发展孩子的个性和潜能。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各种棘手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从升学选校、路径选择、到转轨适应、大学申请......几乎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再加上这几年招生形势的变化,留给家长们的信息差就越来越多。

从校长、嘉宾的回答来看,我整理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从招生录取上,鼎石、四中作为北京地区两所“顶流”学校,尽管办学性质不同,但在录取标准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中国际校区作为公立国际部,免不了对学生分数的考察,尤其是针对跨区报考的学生,要求就更高了。

但需要明白的是,国际部虽然要按照政策根据中考分数来行动,但归根结底还是为海外大学录取做准备的。分数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核心和潜力更重要。

“如果学生特别优秀,仍可通过早申请等方式争取名额。”

像是鼎石这样的私立国际学校,在招生政策上可能更为灵活。

用杨睿校长的话来说“我们在面试中比较关心家长的理念和学生的自我认知,以他对未来成长发展的规划设。”

其次,关于孩子转轨以及适应性的问题,要做好一件事:找到差距。

“从公立转双语或国际学校,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它们是跟孩子的认知能力发育紧密相关的。”

孩子的认知能力发育一般分为:K至2年级(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3至5年级、6至8年级、9至12年级几个重要阶段。

大部分家长倾向于在G2、G5、G8年级转轨,这个阶段正好是孩子的认知能力发育跃迁的开端,孩子能够更好地衔接上国际教育课程。

但无论从哪个关键时间节点转轨,有一件事情要做好:找到差距。家长需了解国际课程的内容、教学及评价方式,并对照公立学校的体系,找出差异并进行补充。

其中,校长们普遍提到的一点就是英语能力的提升——应将英语作为母语进行持续学习,而非第二外语。除了学科英语(侧重语言能力),还需关注英语学科(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学术学习)。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转轨成功的关键要素。

尤其是对于九年级学生,转轨时间较晚,更需要聚焦在“语言实际运用”“学术转轨”的关键能力上——这些是国际课程体系中更重要、也更实用的能力指标。

第三,在学校的选择上,既要重视学术,也要关注匹配度。

像是鼎石、四中,都是很多家长的梦中情校,如果硬要选一所,该怎么选?一个核心原则:先从“认识自己”开始。

你是谁?你想要什么?你目前拥有什么?你还缺什么?

家长和学生要明白,学校并不是终点,它只是你成长路径中的一段旅程。在选择学校时,应该认真思考:这所学校能为我提供什么?我从中能获得什么样的成长?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判断“对方”是否适合你。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特点和期待,做到双向匹配。

而且,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背景、诉求和个性化特征。真正好的教育,本质上是个性化的——不只是体现IB、A-Level、AP、OSSD还是其他课程体系,而在于学校是否能够挖掘和发展孩子的个性和潜能

第四,课程不是学得越多越好。国际课程的一大特色就是丰富多元,于是有些家长可能就会觉得,我多选几门、多考几门,在未来申请中是不是会更有优势。

实际上,很多高校真正重视的,是学生能否最大化利用周边的资源来完善和发展自己,而非单纯用课程数量、考试分数来证明自己。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

例如,AP课程体系总共近40门学科,学生一般仅需选择3-6门即可,如果目标是美本TOP10高校,可以选修8-10门——这已经算比较多了。

如果还要选到11门、12门,先不说学生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学好,还可能给高校招生官传递一种错误的印象:这个孩子只会考试。

“学术不是以量取胜,一项深耕比十项浅尝更有价值。”

最后,在孩子的培养目标上,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好奇心愈发重要。以美国藤校和斯坦福大学为例,它们不仅关注学术成绩(如GPA),还看重学生的多维度能力,包括课外活动、推荐信、文书质量和面试表现。学生需要在学术和非学术方面都表现出色,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充当的角色至关重要。有些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后,似乎就什么都不管了——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缺位,站在学校的角度,老师也会缺乏对家庭的了解,难以做好个性化的教育教学。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要重视和学校老师的沟通互动,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规划,既要关注孩子课堂上的学习,也要关注学校的各种活动,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总而言之,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家长和孩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然而,无论问题看似多么复杂棘手,总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孩子学习困难,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在学校选择上,可以通过充分的信息收集和咨询来做出明智的决策;针对孩子的路径规划,也可以通过和孩子的深入沟通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匹配合适的升学路径——

6-7月,远播多元升学规划咨询会将在全国各地陆续举办!

现场不仅能一次性看遍当地热门国际学校,了解最新入学要求、课程设置,还能抓住机会和升学规划师一对一唠嗑——孩子适合啥学校?选课怎么避坑?升学路径咋规划?当场解锁「私人定制」方案!

来源:远播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