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谈信息茧房:尝到甜头后,要适可而止

B站影视 2025-01-18 00:11 3

摘要:作为乒乓球运动诞生至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邓亚萍早早便完成了对自我的定义和构建,但她并未止步于此,很快开始翻越人生的“第二座山”——求学、从政、经商、传播传统文化、推动全民健身......不断为事业和生命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作为乒乓球运动诞生至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邓亚萍早早便完成了对自我的定义和构建,但她并未止步于此,很快开始翻越人生的“第二座山”——求学、从政、经商、传播传统文化、推动全民健身......不断为事业和生命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财富》和邓亚萍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女性领导者如何以归零的勇气,积聚更大的能量,来影响更广泛的群体,实现从个人成就到影响力的跨越。

以下为经过编辑的对话实录。

谢菁炜:从社交媒体上看,您一直是非常忙碌的状态,包括传播传统文化、推动全民健身、解说球赛、录制公益科普课程,等等。如果按优先级排序,您在2024年最重要的三项任务是什么?

邓亚萍:首先,毫无疑问是奥运会。在巴黎奥运会之前,我前前后后去了几个国家队进行分享,包括摔跤、柔道、举重、乒乓、拳击队,和大家分享我的备战经验,以及如何应对比赛的关键时刻,主要是心理上做好备战。

第二项重要任务肯定还是全民健身,2024年对于这项工作的推进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大家关注奥运,也会在意自己的运动情况,从而带动全民健身的高潮。

另外我这一年更多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包括去学校去进行分享,公益已经变成我比较常态化的工作了。

谢菁炜:您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除了我们熟知的冠军、剑桥博士、官员、投资人之外,您还写过书,甚至还出演过影视剧。您曾经的所有角色中,最喜欢哪一个?哪个角色对您来说是最难的?

邓亚萍: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当过运动员,后来做过学生,同时又是一个母亲、女儿、妻子。

从小时候到24岁退役,至今运动员依然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运动员时期相对还是比较单纯的,包括读书期间也是。学生们都觉得读书好难是吧?考试压力好大是吧?但等到我们真正走进社会,你要面对很多复杂的问题和困难,要靠自己的时候,会发现学生时代还是最幸福的日子,是特别让人怀念的一段时光。

当然社会经历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不同时期会面临不同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困难,咬牙坚持做一些事情,其实也还是蛮有滋味的

谢菁炜:有人说,人的一生或许要翻越两座山,翻越第一座山意味着你已经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翻越第二座山意味着要去找寻更多更高的人生价值。您在1997年的全运会收官之战之后,其实已经完成了对第一座山的翻越,但同时,似乎也来到了一个谷底。您从第一座山,到第二座山的过程中,经历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邓亚萍:退役对于运动员来讲是一个非常残酷的选择,而且是不得不去做的选择。我们曾经在高峰待过,看过很多风景,但是我们不得不去选择一些非常陌生的领域。

当然如果你要从事乒乓球教练工作,或者从事我们熟悉的领域的工作,还好,算是还在舒适区。但如果你要选择走出舒适区,走入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就是人生的重启。

我们之前的生活跟你们完全不同,我们就是三点一线:宿舍、训练馆和食堂,要不就出去比赛,要不就回来训练。我们节假日也非常少,暑期的时候大家都在休假,我们却在比赛,春节也不回家。我从10岁离开家,住在队里过集体生活,一直到24岁退役,几乎这些十几年没有在家过春节,而且我们春节只放一天假。

所以我们中很多人退役以后,真的是从零开始,必然也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一方面,因为我们是从一个高峰上退下来,对自我要求就很高。另一方面,大家对我们要求也很高,觉得你都世界冠军了,还有什么不会的?但实际上我们真的不会。

谢菁炜:这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我记得您说过,退役之后从世界冠军一下子变成了清华“学渣”,您能讲讲这一段心路历程吗?

邓亚萍:去到学校以后完全找不到北。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学习,用什么样的方法。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不能完全参与大课,清华先给我安排了补课。

补课的时候,当时清华外文系的系主任程慕胜教授问我:你的英文水平怎么样?我说我是零基础。他不敢相信,让我写26个字母看看。然后我就26个字母大小写放一起也没写全。所以一开始确实在清华觉得无地自容,觉得自己和这些优秀的学霸们相比一无是处。

谢菁炜:可是这样您对自己也是不公的,您在拿自己的短板和人家的长板进行比较。

邓亚萍:确实是这样,但你得认清现实。我并没有嫉妒他们,我更加希望找到自己的优势点。咱们很多中国人学英文都是靠死记硬背,而我恰恰特别怕死记硬背,但是又不得不去学。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告诉我,学英语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捷径。

所以这个过程还是很艰难的。我试图大量地看和背,结果导致头发大把地掉,早晨一起来,枕头上一片头发。找不着方法的时候,我就很恐慌,觉得要这样一直下去,岂不是在清华得找个地洞钻下去了。

后来慢慢发现,我听力很好,我就大量的听。听完以后,我再去看的时候,就更容易记,并且当我跟别人交流时,我开始能听懂别人在说什么了,还能蹦出一些简单的词了。这个时候我来劲了,觉得找到了学习方法,特别开心。

谢菁炜:非常有启发,现在我们处于技术大爆炸的时期,每个人都不能活在以前的经验中,需要不断迭代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而且很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邓亚萍:对。不光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还要找到自己最大的优势。因为每个人天分不一样,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然后加以发扬,就像我们打球一样,我们打球不是靠我们的平均水平去赢球,我们是用特长去赢球。

比如说每个人都有得分手段,每个人都有杀手锏。我的得分手段可能主要靠前三板,发完球抢攻,然后进攻。我不管打到什么程度,我只要拿出我的前三板的发球抢攻以后,我可能就能赢。我的短板是相持能力相对弱一些,持久战不是我的特长。

你看包括像孙颖莎、王曼昱、陈梦,还有男队的王楚钦、樊振东、马龙等,他们的拍子没有差别,都是两面反胶,都是横板,都是快攻弧圈球的打法,但是他们的得分手段都不一样。

孙颖莎的整体技术是比较全面的,她的发球、发球抢攻和正手是比较突出的,有一定的相持能力;王曼昱的相持能力更强,而且反手的单板质量很高;陈梦的相持能力很强,很“厚实”;王楚钦也一样,发球和前三板也是比较好的;樊振东的相持能力很强;马龙正手好,发球好,技战术打法非常全面,而且非常灵动。你看全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其实都是赢在他的特长上。

谢菁炜:《财富》作为商业媒体,观察到许多大公司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选择太少,而是选择太多。个人也是如此。您在几次转型的过程中,相信也曾面临过很多选择。您做出的所有选择、取舍背后,有没有一个聚焦本质的大逻辑?

邓亚萍:首先我要选择我喜欢的,如果把兴趣爱好和职业能够合二为一的时候,我认为这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再怎么干都不觉得累。

第二,真的是要理清楚擅长做什么。我擅长的仍然是体育。从小时候开始训练,到退役以后去读书,包括在国际奥委会前前后后工作了13年的时间,也包括在英国留学,在剑桥研究奥林匹克品牌的商业价值,不管我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万变不离其宗,大环境一定是体育。

体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分几个方面,比如竞技体育,这就是我前半生从事的事情,通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然后还有全民健身,让所有人都动起来;还有体育产业、体育教育、体育研究、体育科技等等。

谢菁炜:说到体育产业,按照10年前的规划,今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达到5万亿。但现在的数字是超过3万亿。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在哪些方面实现跨越?哪些板块的潜力有待挖掘?

邓亚萍:我觉得到2025年实现这个目标,目前看确实是有一些困难的,也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再加上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因素,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这个目标。

总体来讲,热衷于体育的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年轻人,不管是出于对身材的管理要求还是对健康的要求,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运动了。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开始“跑马”了,在之前我相信是很多人是不运动的,但是因为周边很多朋友、同学、家人,说跑步这件事挺好玩,就带着慢慢加入跑圈了。一开始跑,可能都很恐惧,跑步这件事情其实在我看来就很可怕,因为我从小跑怕了,跑太多了。

但你周边参加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就有一种氛围去带动更多人参与。你会发现好像好多事情并不是那么难,并不是无法完成。而且当你跑完了,不管是5公里也好,还是10公里也好,你会发现成就感很强,有一种纯粹的开心。

谢菁炜:运动能够把人带入全新的境界,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身体层面。

邓亚萍: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慢慢地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就是因为过程很煎熬,但你坚持下来了,战胜了自己,感觉很好,下次再来。所以中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一定是基于全民健身。

谢菁炜:我们从物理世界转到赛博世界,来谈谈信息茧房的话题。我们看到信息茧房加剧分裂,争执和网暴越来越多。无论是公众人物、媒体、自媒体,还是普通网友,都需要比以往更强大的“心力”,去做出客观的评价,以及筛选出客观的声音,消化负面情绪。在这个方面,您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

邓亚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是不足的,对行业、社会、世界,有一种敬畏感,每个人可能都会不自觉地去多学一些东西。信息茧房的问题来自每个人的局限性,怎样能够打破局限性,拉高我们的认知,然后去破圈,这是一个蛮难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像我,更习惯在体育这个行业中,我在这个领域积累的知识比较多。但就拿打球为例,对于真正的高手来讲,就必须要打破自己的习惯。

刚才我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得分的手段,也有打球的习惯线路,但用多了不行,因为对手也会研究我。当你老用这招的时候,你发现这招不灵了,所以你要打破自我。这很痛苦,就好比你喜欢吃辣的,那就不能吃了,因为你会输。

关于信息茧房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知道有一些东西是有用的,已经尝到了甜头,但是对这个甜头,你要适可而止,你要不断的去破自己的习惯和惯性思维。就像比赛,我今天赢了,明天赢了,但不等于明年赢、后年赢。那么我们就必须再练新的招数,用新的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同时要放弃既有的一些东西。

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你要看看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趋势,要跟得上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时候你必须要放弃所谓的习惯。尤其是尝过甜头的成功过的团队,觉得我上一次能行,我这次也一样,有的时候真不见得。这就需要很强的心力,才可以把自己以往觉得能赢的因素放下,然后赢得更长久。(财富中文网)

在财富Plus,网友们对这篇文章发表了许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观点。一起来看看吧。也欢迎你加入我们,谈谈你的想法。今日其他热议话题:

查看《六部门:完善个人数据权益保障机制》的精彩观点查看《美国证监会起诉马斯克涉嫌证券违规》的精彩观点

来源:财富中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