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亦庄院区6月开建 海淀院区正筹划中

B站影视 2025-01-17 14:52 2

摘要: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在进行中。1月14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做客北京青年报直播间,畅谈儿科医疗服务提质及儿科资源布局。倪鑫透露,目前北京儿童医院正在开发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AI儿科医生”,赋能基层儿科诊疗。同时,本市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在进行中。1月14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做客北京青年报直播间,畅谈儿科医疗服务提质及儿科资源布局。倪鑫透露,目前北京儿童医院正在开发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AI儿科医生”,赋能基层儿科诊疗。同时,本市儿科资源布局也在持续优化,北京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将于今年6月正式破土动工,预计2029年投用。北京儿童医院海淀院区也在筹划设计中,届时将更好满足儿科服务需求。

儿科医疗资源不足?

建议支持推广“AI儿科医生”

儿科医疗资源短缺是国际性的困境。在我国,儿科资源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数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2024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与相关人工智能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儿童医学大模型与健康医疗创新应用,以人工智能赋能优质儿科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在儿科医生不足的前提下,我们想用大模型造出三类人工智能儿科医生。第一类是家庭型,以小朋友定制的方式打造人工智能机器人,其中整合海量的儿科初级保健知识,满足日常家庭保健所需。第二类是社区型,通过训练,这类智能‘儿科医生’能对一些儿科常见病进行有效诊断,帮助基层医院为孩子们提供有效诊断。第三类是三级医院的儿科医生助理,可帮助医生做疾病诊疗前期的一些工作。借此,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儿科医生荒’,提升基层儿科服务能力。”倪鑫透露,预计今年3月份,家庭版的‘AI儿科医生’大模型将正式发布。

倪鑫表示,希望这款大模型将来成熟之后可以广泛推广应用,赋能基层儿科诊疗,更好服务孩子就医。目前,大模型的开发正有序推进。“我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对大模型的前期研发、后期具体应用场景推广落地上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倪鑫说。

儿科医疗资源布局不均?

亦庄院区2029年投用 正谋划海淀院区

关于本市儿科资源分布现状,倪鑫表示,北京儿科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放眼郊区,周边儿科整体服务能力还不足。目前,北京主要是通过建设紧密型医联体,由实力较强的医院牵头带动,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今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将正式破土动工,这是本市提升儿童医疗资源供给的重要举措。按照规划,新院区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5.33公顷,设置床位1200张,预计在2029年底前竣工并投用。

倪鑫透露,未来亦庄新院区建成后,西城院区的日门诊量将从当前的每天一万人次降低到2000人次左右,大部分患儿将分流至亦庄院区,不过西城院区急诊服务将保留。住院床位将从现在的970张降低至600张,可有效改善西城院区的住院条件。一些疑难杂症和大病患儿住院将调至亦庄院区,如儿童肿瘤、血液病等。“这些患儿来自全国各地,病情复杂,治疗时间较长,亦庄住院,家人的陪护成本会比城里低很多。”

倪鑫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目前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设计北京儿童医院海淀院区,新院址初步考虑在稻香湖路地铁站附近,预计有600张床位。”届时,北京的儿科医疗资源布局将更加密集:北京西部,有北京儿童医院西城院区,北部将来会有北京儿童医院海淀院区,南侧的大兴区有北大妇幼,东南方向有北京儿童医院亦庄院区,东部的首儿所通州院区也在建设中,东北方向则有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随着布局的加速推进,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

儿童用药不好开?

继续推进儿科大药房建设

目前,大多数医院做不到全面充足地储备所有儿童用药,尤其是在流感等就诊高峰期间,一些患儿仍要到儿科医院开药。从现实角度来讲,各级医院接诊的患者数量和结构不同,供需条件有差异,要求所有医院都配齐儿科用药也不太现实。

针对儿童用药问题,在去年北京市两会上,倪鑫提了建设儿科大药房的建议,建议以北京儿童医院、首儿所为核心,建立北京市统一儿童用药目录,在不同区域建设3-5家儿童用药保障大药房(或药品配送中心),统一儿科用药处方审核规则,建立儿科处方审核流转平台,各家医院开出的儿科处方,经过平台审核后,发送到就近的儿童用药保障药房,统一配送到家,方便家长患儿购药。

目前,倪鑫的建议已经已经写进了《北京市支持儿童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2026年)》,相关工作也在推进。“但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比如涉及到药物的医保问题需要打通、初步试点的药店数量有限。今年我还将继续与相关部门沟通,准备把这几个难点啃下来,这是有利于孩子的事儿,实现后将有力提升孩子用药的可及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

来源:青瞳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