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运动医学领域六大进展 | 年度进展

B站影视 2025-01-16 19:41 2

摘要:中国的运动医学事业在2024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众多运动医学工作者在继承以往成就的基础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多个关键领域斩获了杰出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运动医学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也为全球运动医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中国的运动医学事业在2024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众多运动医学工作者在继承以往成就的基础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多个关键领域斩获了杰出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运动医学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也为全球运动医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一、临床诊疗技术的革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健全教授与王成教授团队完成了近100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大规模回顾性队列研究和5年临床随访,还将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其对膝关节功能的满意程度相结合并计算改善百分比,相关文章已发表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American Volume),为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的评价提供了创新性的工具,并为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的术后统计分析赋予了更多临床意义。

髋臼软骨剥脱一直是运动医学领域的治疗难题,其复杂性和难以治愈性给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巨大挑战。202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雁教授团队带来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他们原创性地研发出髋关节镜下软骨钉固定技术,成功实现了髋臼软骨剥脱的有效镜下治疗。这一技术在后续的动物实验中通过MRI及组织学评估,证实了其上调SOX9及聚集蛋白聚糖表达、促进蛋白多糖沉积、有效促进剥脱软骨愈合的显著效果。与仅接受简单软骨清理术的患者相比,采用关节镜软骨钉固定治疗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患者可接受症状状态(PASS)达成率更高,MRI检查显示愈合率也显著提升。这些临床成果已发表于Arthroscopy,为髋臼软骨剥脱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手术方案和坚实的理论支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箭教授通过研究报道了一种结合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和胫骨结节转移手术技术在治疗青少年髌骨脱位中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成功改善了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术后无髌骨再脱位发生,且无显著的畸形或轴向偏差,相关成果发表于Arthroscopy

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世益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中国首款人工韧带于2023年5月正式上市,这是华山医院首例三类医疗器械研发成果转让、产学研医结合的成功案例,也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并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工韧带,该韧带已于2024年4月成功进入集采,为中国自主产权的运动医学代表性产品之一。

二、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蒋青教授团队发现了骨脑轴代谢紊乱加速病理状态下认知功能损伤的新调控机制。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骨质疏松可加速认知功能衰退,为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一发现对于推动神经科学与运动医学的交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Metabolism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戴雪松教授团队运用多种先进的材料学手段与力学分析方法,从物质科学视角解读了人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股骨和胫骨附着点的多尺度组装结构及其潜在力学机制。他们首次探讨了人类ACL股骨和胫骨附着点的复杂结构和力学特性,为设计仿生软硬界面材料以及重现原生韧带止点独特属性的组织工程方法提供了精准模板,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这一研究有望最终改善骨科手术和运动医学中的患者治疗结果,为未来运动损伤的临床治疗及组织工程修复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周兵华教授团队的研究聚焦于自体筋膜冈上肌肌腱重建术后的筋膜-肌肉愈合界面组织。他们发现,这种愈合界面组织与生理肌腱-肌肉界面相似,且生物力学效果更好,能够承受更大的机械应力。这一研究成果为运动损伤后的肌腱重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Arthroscopy

三、组织工程修复技术的创新

在组织工程修复领域,中国的运动医学工作者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辛教授团队设计出了一种基于透明质酸和磁性羟基磷灰石微粒的超顺磁性复合水凝胶支架。这种支架作为体内动态可监测的诊疗平台,不仅具有优异的骨软骨修复性能,还可通过MRI实现无创监测。这一研究成果为临床骨软骨损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此外,张辛教授团队还提出了一种用于修复骨软骨缺损的可降解压电导电集成水凝胶支架。该支架通过结合压电脱细胞细胞外基质和导电明胶,构建了差异电势梯度,实现了骨和软骨的双相分化修复。体内外实验表明,该支架能有效促进骨软骨再生,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为临床骨软骨损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则在前交叉韧带重建领域进行了创新研究。他们利用磁控溅射双离子顺序释放涂层技术对PET人工韧带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镁和锶离子顺序释放,有效促进了移植物的血管生成、神经再生及骨整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这一研究为ACL重建的移植物选择与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推动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四、干细胞治疗方法的拓展

干细胞治疗在运动创伤领域的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与潜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吕红斌教授团队对比研究了骨骼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肩袖腱骨界面愈合的效应。他们发现,骨骼干细胞在促进腱骨界面愈合方面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为显著的治疗优势。这一发现为腱骨界面损伤后的细胞疗法以及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提供了更佳的选择。同时,吕红斌教授团队还提出了利用低强度脉冲超声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进腱骨界面纤维软骨再生、减少肌肉脂肪浸润的新方式,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这一新方式有望促进腱骨界面损伤后的修复再生,为干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五、运动医学下基层与党建工作的推进

为进一步提升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全委会党支部成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王健全主任委员在全委会党支部会议上重温了独库公路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所体现的坚韧不拔、勇于牺牲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带领大家深入地了解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增强了爱国情感和责任感,这些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激励着大家继续为运动医学事业奉献。

在推动运动医学发展的同时,中国的运动医学工作者也积极响应国家健康扶贫号召,将运动医学的优质医疗服务带到了基层。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秉持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先后赴贵州省的黔西市、台江县、龙里县、六盘水市等地开展巡诊、义诊活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市及泽普县开展巡诊、义诊活动,并举办相关学习班。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主任王洪教授还参加了千院万医“组团式”医疗帮扶进基层活动,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人民医院开展了大型义诊、授课培训、学术交流、带教查房等医疗帮扶活动。

六、运动医学专科医联体的成立与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体医融合战略、保障全民健康事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专科医联体在2024年正式成立。医联体由34家常务理事单位和261家理事单位组成,涵盖了众多优秀的运动医学专家和医疗机构。

在成立大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专科医联体理事长王健全教授诠释了医联体成立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学科规范化建设及研究热点。他倡导医联体理事单位之间应团结互助、共同繁荣,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体医融合战略、保障全民健康事业作出显著贡献。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

执笔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 徐雁 王健全

编辑 | 郑梦莹

责任编辑 | 任嘉霖

审核 | 刘红霞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年1期第9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主任:韩静

投稿邮箱:daobao@cmaph.org

官方网站:http://zhyxxxdb.yiigle.com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