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岁的王大爷最近有些苦恼,因为在一次社区健康讲座上,医生提到高龄老人要注意控制体重,最好保持“清瘦”,以减轻心脏和关节的负担。从那以后,王大爷开始严格节制饮食,连平时最爱吃的肉都不敢碰,每天三餐都以青菜和杂粮为主,还坚持多走路减肥。两个月下来,体重确实降了不
70岁的王大爷最近有些苦恼,因为在一次社区健康讲座上,医生提到高龄老人要注意控制体重,最好保持“清瘦”,以减轻心脏和关节的负担。从那以后,王大爷开始严格节制饮食,连平时最爱吃的肉都不敢碰,每天三餐都以青菜和杂粮为主,还坚持多走路减肥。两个月下来,体重确实降了不少,但他却感觉浑身无力,稍微走快一点就喘不上气,甚至在一次感冒后整整病了半个月都没恢复。
王大爷的女儿见状,带他到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发现他的体重虽然下降了,但腰围却增加了不少,体脂比例也偏高,肌肉流失严重。医生直言:“老年人追求过瘦并不健康,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为何60岁后适当超重,反而是好事?
长期以来,“瘦”被视为健康的象征,尤其在高龄老人中,很多人认为体重轻对心血管健康更有利。然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日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对这一认知提出了颠覆性的见解。这项研究通过对 5306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20年随访,发现适度微胖的老人(BMI较高)反而更可能长寿,特别是当腰围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时。
研究共纳入 5306名 年龄≥80岁的中国高龄老人,这些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均无重大疾病,且体重和腰围情况均被详细记录。
研究过程中,死亡原因被分类为 心血管疾病死亡 和 非心血管疾病死亡,以便明确BMI和腰围对不同类型死亡风险的影响。
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体重指数(BMI)和腰围进行了基线测量,并通过随访记录了20年的生存情况。
总共观察到:79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941人死于非心血管疾病。
研究采用了两种主要方法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结果的科学性:
多因素调整:考虑了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史等干扰因素,确保结果不受其他变量的显著影响。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通过基因数据进一步分析BMI和腰围对死亡风险的潜在因果关系,从遗传学角度验证结果的稳定性。
最终得出结果:
1. BMI(体重指数)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
研究发现,BMI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现 负相关关系:
每增加 1 kg/m² 的BMI,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3.7%。
当BMI达到 28左右 时,全因死亡风险降至最低,这一范围属于“微胖”的标准。
进一步分析表明,BMI偏低的老人(例如体重不足或过瘦)更容易因感染、营养不良或其他非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
2. 腰围与死亡风险的关系
与BMI不同,腰围的增加与全因死亡风险呈 正相关:
每增加 5厘米 腰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2.9%。
腰围过大的老人,尤其是在BMI较低的情况下,更容易面临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风险,如高血糖、高血脂和内脏脂肪过多等。
3. 微胖与细腰的结合效果
最佳状态:BMI偏高(适度微胖)且腰围较小的老人死亡风险最低。
数据显示,与BMI正常且腰围小的人相比:
BMI偏高但腰围细的老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20%(风险比为0.80)。
相反,BMI偏低但腰围大的老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22%(风险比为1.22)。
解释:微胖(高BMI)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储备,有助于抵御衰老带来的身体功能下降,而细腰(低腰围)减少了内脏脂肪积累,降低了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
结论:传统上认为“瘦”是健康的标志,但对于高龄老人而言,“微胖”反而可能是更健康、更长寿的标志。这一认知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了新视角。
BMI较高的老人,通常有较多的脂肪储备和肌肉质量,能更好地应对因疾病或衰老引起的体重下降或消耗性疾病。
腰围反映了内脏脂肪的积累情况,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风险密切相关。
BMI偏高但腰围较小的状态,可能是高龄老人较为理想的体态。
建议老年人保持适度的体重,同时增加肌肉质量,避免因单纯消瘦导致健康风险。
60岁后具体超重多少合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自然·老化》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表明老人略微胖一些可能更有助于长寿。研究指出,微胖的老人通常营养状况更好,体内脂肪的适度储备不仅能够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还能有效预防肌少症的发生。此外,某些脂肪因子可能具有保护性作用,这些因素的存在或许能够为老年人带来长寿的优势。
不过,研究也强调,所谓“适度超重”是有科学范围的,不同年龄段需要控制在合理的体重范围内。对于60岁以下的人群,体重指数(BMI)保持在 18.5-24.9 是最佳的,而60岁及以上的人群,BMI在 25-29.9 之间时死亡风险最低。
来源:家有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