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78年秋,大唐皇帝是唐高宗李治,父亲李世民时代政治清明,选拔了不少能力过硬的官员。王孝杰,这个名字当年在边关其实并不起眼,却偏偏赶上风浪最大的时候。就在他镇守西陲的时候,对面的吐蕃很难缠。高寒草原上,吐蕃人可不是容易打发的对手,没两把刷子怎么可能。前朝唐
公元678年秋,大唐皇帝是唐高宗李治,父亲李世民时代政治清明,选拔了不少能力过硬的官员。王孝杰,这个名字当年在边关其实并不起眼,却偏偏赶上风浪最大的时候。就在他镇守西陲的时候,对面的吐蕃很难缠。高寒草原上,吐蕃人可不是容易打发的对手,没两把刷子怎么可能。前朝唐太宗用硬话软话都试了,不管是靠兵马还是靠妥协结盟,那时候的“天可汗”名头叫得很响。想想“内外诸夷,敢犯我大唐者,皆斩之”这话在文献里还能听得到,但底下的故事不是想象中高大上。
松赞干布当时做主,觉得跟大唐搞好关系划算,低头来求亲。派来的禄东赞身背使命,皇帝步辇上亲自接见,一场外交戏码被颜真卿画了下来。求亲算是成功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这个事儿后头大家都当成民族团结的标志,可真要追问里头的原因,大半也是权宜之计?公主过去其实缓和了边冲,但“友谊”的说法也许不止表面那么简单。
太宗驾崩,东边渤海折腾得厉害,薛仁贵一声令下三军整装,大唐的敌人永远都轮番上阵。正当别人以为大唐气势鼎盛时,吐蕃偏就挑这会子再度发兵。王孝杰披甲上阵其实是这样的背景。那时距离盛唐气象大概还要几十年,王维还没写出“九天阊阖”的诗句,那会子大唐将领,还想着能不能像前两代的班超一样闯出一番天下。杨炯那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不就是这股狠劲吗?可惜局势比书里难多了。
驿路寒风,边关烽火一波接一波,王孝杰面临的敌人筹划得很细致。兵败被俘,被羁押在吐蕃,类似的悲剧,其实并非个案。庞德、韩玄、王双,这类人物故事古书里很多,他们有的苟活,有的赴死,成烈士的才被后人记起。王孝杰身上多少带着这个背景。难道他真会向敌俯首称臣?偏偏吐蕃人也聪明,既不想轻易处死他,也没有把他当朋友。
风割骨,九月的高原不相让。铁环绑着他的手腕,在木桩上风中站直。头发挡住半张脸,他闭眼呼吸,不说话。不是没想过活着回去,这时候不是谁都能乐观。远处的山影、草原和浮在空中的云,他看一眼算一眼,像是跟全世界说再见。小时候他母亲说的话其实还记得,只是当时觉得有点幼稚罢了。此刻他喊出那句“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好像是想证明点什么?
局面突然变了。赞普亲自带人走到跟前,拉开他脸上的头发,居然一下子跪下了。周围人傻了,这什么剧情?杀人前先下跪,古今罕见。原来是王孝杰的样貌跟赞普父亲太相似,吐蕃人见他如见父亲,感情复杂得很,哪还舍得下刀。语言不通时,有时一个词误导所有人。王孝杰心中多少有些狐疑,这世上还有比自己更像“被认亲”的人吗?事情搞得有点玄乎。
吐蕃没杀他,反而给他找了温暖的帐篷,还专门送上马奶酒和牛羊肉,他没矫情,大口吃着。有人悄悄告诉他,你长得像我们的老首领,这回算有福气。不管历史怎么写,当时被释放那一刻,他身处异乡,内心感受别人现在真说不清。吐蕃赞普的这份仁慈,后来多少给自己留了埋下伏笔。
光阴一晃,武则天当政。大权在握的女皇,英明而果决,治国一套一套。吐蕃见隙而入,趁乱拿下安西四郡(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失地痛在心头。武则天查明情况,想起王孝杰还在,给了他一次雪耻机会。王孝杰在吐蕃生活多年,表面闲散,实际心如明镜。他从没真的忘记过身为大唐将领的身份。
外人会不会起疑?毕竟按照常规,被俘不死反而被放回来,这中间怎么解释?但是女皇没有怀疑他。这点气魄,不是所有帝王都能有。历史上的秦穆公用孟明视,三战三败照样再重用,最终赢得了霸业。武则天这一手不算新鲜,却管用。王孝杰把失去的安西之地一一打回来,没有辜负期望。等吐蕃人望着面前这个似曾相识的将军,不知该作何感想。
这样的人性复杂,吐蕃捡了个温情,却被他的军功反击了一回。放虎归山,这事儿是不是谁都能承受后果?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弯。之后王孝杰不再是普普通通的边屯将军,他成了武周主力。北方契丹反,王孝杰又一次披甲出征。这次运气变得很糟,山谷遭遇伏击,主力陷入囫囵,军队首尾失联。他本人死在乱军当中,没有什么壮烈的仪式。尸骨黄沙,这种结局其实没意外。
有人讲,像王孝杰这样的将军,死前该不会后悔?我倒觉得,说不定后悔。毕竟家国梦很沉重,一旦生死交关,一切光鲜和赞誉,可能都没有在烈火与寒风中熬夜巡边的那些夜晚实在。
他没有岳飞、袁崇焕那样的名声。有人说英雄要被人记住才算英雄,但其实王孝杰这样的人物,身上同样流淌着不可妥协的爱国精神。
边疆的解放军,有些面孔,大概永远也不会被历史点名。但在荒漠高原、边关哨所,在无人知晓的角落,类似王孝杰的故事仍在反复上演。血性这玩意儿,时代不同,骨子里是一样的。
来源:咖啡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