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时,鲜有人知,这位没有名分的“林太太”,事实上用高情商,赢得了整个家族的尊敬和喜欢,尤其赢得了林徽因这个民国才女最真挚的敬意。
1922年的一张老照片中,不仅捕捉了林家儿女纯真的笑容,也凝住了一位女子的风骨与温柔。
这名女子叫程桂林,是林徽因的庶母。
在这张极为罕见的留影中,她抱着幼子林暄,神情淡定优雅,身旁站着几个同父异母的孩子。
同时,鲜有人知,这位没有名分的“林太太”,事实上用高情商,赢得了整个家族的尊敬和喜欢,尤其赢得了林徽因这个民国才女最真挚的敬意。
那么,林徽因的庶母程桂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又有着怎样的高情商?
1922年的一个清晨,林家请来了一位照相师傅,说是要为家中孩子留一张全家影像。
照片中,穿着旗袍的女子站在院中,怀里轻轻托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孩,身侧站着三个稚气未脱的孩子。
这位抱着婴儿的女子名叫程桂林,彼时不过三十出头,她面容清秀,神态从容,眉眼间透着不张扬的柔和,却让人一眼难忘。
她抱着的是幼子林暄,她的身侧,依次站着林恒、林桓和林燕玉——她的孩子们,亦是林长民的骨血。
事实上,程桂林的存在,在林家有些特殊,因为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母”。
有人曾私下议论她的身份,但更多人记得的,是她与人为善的处事方式,是她温婉得体的谈吐和从不摆架子的气度。
她与林长民之间的关系,也并没有被世俗框架束缚太多,林长民是个见过世面、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他更看重的是灵魂的契合与情感的共鸣。
程桂林恰好就拥有这样一种不声不响却令人安心的特质——她不会与人争风吃醋,更不在意外界对她“身份”的议论。
她知道,在这个家中,她不靠唇舌博宠,而是靠自己默默付出、踏实过日子的态度赢得信任。
而那年,林徽因已经十七岁,虽未在这张照片中出现,却常常出入于这片庭院。
她是林长民与前妻何雪媛所生,按理应与程桂林有着微妙的距离感,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这个出身于复杂家庭结构中的才女,童年最温暖的记忆,竟多半源于庶母的细心与包容。
1904年,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的林家。
那时,林家的宅院依照旧时北京人家的讲究,分为前后两进,前院宽敞明亮,种着几株香樟和一棵老枣树,孩子们的笑声也常常在此回荡。
后院则幽暗些,回廊下的砖石已略显陈旧,气氛也安静得多,有时甚至带点沉闷,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就住在这座后院之中。
何雪媛曾是这个家第二位被明媒正娶进门的女人,却在后来逐渐被边缘,她没有受到足够的宠爱,丈夫常年忙于公事,回来后也鲜少到后院来看她。
这让她对生活不再抱期待,只剩下一腔牢骚,而她身边唯一的依靠——林徽因,也随着年岁增长,对这个母亲多了些不易言说的距离感。
因为林徽因稍有越界行为,何雪媛便觉得是在挑战她作为“正妻”的尊严,语气不免变得尖刻,动作也失了温度。
反观前院,却是另一番光景。
程桂林带着一群孩子生活在那头,她虽无正式名分,却并不纠结于此。
她每日打理家务,亲自照看孩子,院中常常飘出她清脆的笑声,邻里街坊见了她,总夸一句“这个三太太,心气儿好,脸上总是笑着的”。
林徽因自小就感受到了这两个院落之间的温差,她在后院读书时总是沉闷的,而一旦跑到前院,迎接她的是小弟小妹的热情,还有程桂林端来的一碗热汤或一枚新出锅的糯米团子。
“宝宝,吃吧,趁热。”程桂林习惯这样叫她,那种语气,轻柔自然,也带着她久违的安全感和温暖。
林徽因有时不敢久留,怕回后院又得面对母亲的一顿冷脸和斥责,但她还是一遍遍往前院跑,只因那里,有一种她在母亲身边从未感受到的“被需要”。
程桂林也从不把她当成“外人”,她从不对林徽因指手画脚,只是静静地听着,适时给出一句安慰或建议,这从不越界的高情商和温情,总能让林徽因心中一暖。
然而,这种温情在何雪媛眼中,却是一种刺眼的“背叛”。
她无法理解,女儿为什么会愿意跟那“外人”的孩子玩在一块,为什么一听三太太喊“宝宝”,她就满眼欢喜。
林徽因有时也觉得为难,她懂母亲的不易,也明白她的苦涩与压抑,可她年纪尚小,只想找个能自由呼吸的地方,不被指责、不被否定。
她不是不孝顺,只是在庶母那里,找到了缺失已久的那一份理解与包容。
在这种种下,两种女性,两种处世方式,成了林徽因成长中两个对立的坐标。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其实是个敏感又理智的女孩,她从不轻易认同一个人,但她对庶母的好,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与依赖。
哪怕背后夹着母亲的指责与反对,她也依旧选择在庶母身边度过童年的许多温暖时光。
因为她知道,在那个女人面前,她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任性,而不会换来一句责难。
而且,程桂林虽没有文化,但却比许多饱读诗书的女子更懂孩子的心。
她从不强迫林徽因做这个做那个,也不在她犯错时严厉训斥,而是以一种贴近人心的方式教导她。“你读书那么好,一定能走得很远,弟弟妹妹以后还得靠你照看呢。”
程桂林这样说,她没有羡慕,没有嫉妒,只有欣慰和支持,这些话,林徽因都默默记在心里。
后来,林徽因真的如她所说,走得很远,从北京走到伦敦,再到剑桥,她的名字成为民国才女的代名词。
1925年11月24日,林家传来噩耗,林长民骤然离世,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中,最沉重的苦楚,落在了程桂林肩上。
这位三十出头的女子,一夜之间从相夫教子的妇人,变成五个年幼孩子的唯一依靠。
但她没有哀哭长嚎,没有乱了方寸,而是在短暂的沉默后,咬牙挑起林家残破的生活。
街坊邻里都在私下议论:“三太太这回苦了,没了主心骨,还带这么多孩子。”可没几日,他们就看见程桂林照常带着孩子们买菜、洗衣、上学。
她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未曾向外人诉苦,她知道,丈夫虽已不在,可孩子们的生活还要继续,日子还得一点一滴地往前过。
林徽因则在得知父亲病逝时,心如刀绞,她自海外归来,面对的不只是亲人离世的伤痛,更有家庭即将分崩的现实。
她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只去照看生母,而是将整个“林家”当成自己的责任。
她默默联系亲戚,安排葬礼,重新梳理家中事务,在这些琐碎繁重的事务背后,有一个人始终陪在她身边,从未退缩——那人便是程桂林。
之后,林徽因带着庶母和弟妹们一同前往南方安顿,临行前,程桂林曾迟疑过:“我们是不是不该给你添麻烦……”
林徽因听罢,只是轻轻一笑:“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不是麻烦,是我的牵挂。”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女子要独自抚养孩子原本就是件难事,更何况程桂林还要面对世俗的不解和经济的拮据。
可她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即便是最艰难的日子,也未让孩子们断过课本、少过一餐饭,林徽因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她知道,若不是有程桂林,林家早已四分五裂,她也明白,程桂林那份低调的担当,远比许多口口声声讲道理的人更值得敬佩。
后来,林徽因与梁思成成婚,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但她依然没有放下庶母与弟妹们的安顿之事。
她写信安排学业,为弟妹联系老师,甚至亲自监督他们的成长。
她不是因为“应当”而去照顾程桂林一家,而是因为“想要”——因为曾经,她从这个女人那里,收获了太多不求回报的好。
岁月流转,战乱四起,程桂林最小的孩子林恒,渐渐长大,在姐姐的影响下参军入伍,不料在1941年英勇牺牲。
那一天,林徽因久久伏案未语,泪水在眼眶打转,当她提笔写下《哭三弟恒》时,那不是单纯的悼念之作,而是对整个林家旧梦的告别。
她用文字记录弟弟的英勇,也用心意告慰那位庶母曾倾尽心血养大的孩子。
而程桂林,在失去爱子后,悲痛万分没有怨天尤人,而晚年的她,住在林徽因安排的住所,清贫却安稳。
程桂林,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名门望族的背景,但她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无声的伟大”。
而林徽因,也用一生去回应了这份沉静的爱,她没有高调宣扬,但她的选择,她的担当,她的文字,皆是对庶母最深的回馈。
只能说真正的亲情,从来不是靠血脉绑定,而是靠心意维系,悲欢之后,她仍是她的依靠,她们彼此,早已超越了母女的界限,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亲人”。
来源:曦月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