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揭秘:如何与未来的自己建立更深的联接

B站影视 2025-01-15 11:27 1

摘要:你还是年轻时的你吗?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自己的感觉不同,这种特征被称为自我连续性。研究表明,自我连续性较强的人更有可能做出负责任的长期决策。图为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Albrecht Dürer) 创作的五幅自画像,从左到右分别为 13 岁、22 岁、2

你还是年轻时的你吗?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自己的感觉不同,这种特征被称为自我连续性。研究表明,自我连续性较强的人更有可能做出负责任的长期决策。图为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Albrecht Dürer) 创作的五幅自画像,从左到右分别为 13 岁、22 岁、27 岁、29 岁和 51 岁。CREDIT: ALBRECHT DURER / 公共领域

导读: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连续性较强有助于身心健康。例如,一些研究显示,与未来的自己做朋友,有更多的联接感,更可能让一个人为了未来的利益放弃短期利益,做出负责的长期决策。因此,有社会心理学家建议可以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并回信,以降低个人的焦虑感。也有研究表明,对于过去的过错和坏习惯,更早地甩掉会可能更有助于一个人轻装上阵,不再犯相似的错误。曾有人询问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为什么他直到三十多岁才开始写小说。他回答说,年轻时的他缺乏必需的经验。“那时候的我是个混蛋,我可不想见到他,”他补充说。当我们回望过去的自己,许多人都会为当年的不成熟而感到震惊。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过去以及未来的自我,并感到与这些自我之间的联系,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心理学家将这一特质称为自我连续性(self-continuity),并认为它对我们的长期身心健康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感觉过去与现在的自我之间存在连贯性能促进精神健康,尤其是情绪弹性(emotional resilience)。另一方面,我们与未来的自己之间的联系可以左右我们各方面的选择,从饮食管理到退休储蓄,进而对我们的未来福祉产生长期影响。康奈尔大学老年病学专家科琳娜·勒肯霍夫(Corinna Löckenhoff)从事自我连续性研究,她说,这一特质能让我们“理解自己从何而来,向何处去。它让我们有方向,有目标,认识自己”。SAIXIANSHENG活在当下19世纪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将人类经验比作侧身骑在马鞍上,“同时看向时间长河中的两个方向”。而现代研究者发现,人们朝两个方向观望的能力,或者说意愿,存在着个体差异,就像外向和内向等心理学特质一样。“有些人感觉和未来的自己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有重叠,存在连续性;而有些人甚至不会设想那样一个自我,感觉那几乎就像一个陌生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心理学家哈尔·赫什菲尔德(Hal Hershfield)说。大多数关于自我连续性的研究都着眼于未来,而非过去。研究者通常通过询问人们感觉与想象中的未来自我之间存在多少相似之处,来衡量未来的自我连续性。例如,在 2009 年对 164 人进行的一项研究中,赫什菲尔德团队使用了一系列韦恩图,图中展示了一系列重叠程度各不相同的两个圆形。他们要求参与者选择一张图,以代表自己与10年后的自己之间的相似程度和关联。从几乎没有重叠到几乎完全重叠,人们的回答各不相同。除先天与后天的基本影响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取决于多种因素。研究显示,预期寿命较短的老年人往往具有更强的自我连续感。东亚文化中的成员也是如此,一些学者推测这与该群体倾向于拥有更全面而连贯的世界观有关。研究者还发现,深受抑郁、贫困和童年创伤困扰的人往往对未来的自我感觉较差。心理学家评估自我连续性的一种方法就是展示七组成对的圆,并询问人们哪一组最能体现他们与未来自我之间的关系。选择圆圈重叠范围更大的图片,意味着参与者有更强的自我连续性。SAIXIANSHENG早上的我和晚上的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与自己的连贯性程度可以支持或伤害我们。与未来的自我连结更加稳固的人,更有可能为未来收益付出短期代价,反之亦然。喜剧演员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在他的即兴表演中阐述了这种矛盾,他讲到“早上的我”如何因为“晚上的我”及时行乐的作风而吃尽苦头:“我一大早就被闹钟吵醒,头昏脑胀。哎,晚上的我真是可恨!晚上的我总要坑一把早上的我……”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同样的紧张关系还存在于“工作的我”与“退休的我”之间,这个问题影响更加广泛,后果也更为严重。2022年对1,100多名退休人士进行的调查显示,70%的人表示希望自己能够更早开始储蓄。赫什菲尔德表示,这场新出现的危机促使他将研究重点放在自我延续及其行为后果上。他和其他研究者发现,自我连续性更强的人更有可能采取对未来有益的行为,不仅包括为退休储蓄,还包括更多地关照当下的健康。赫什菲尔德的研究显示,自我连续性更强的人也更有可能做出符合道德和负责任的行为。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他和同事们评估了85名西北大学学生的自我连续性,随后对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进行测试。他们发现,自我连续性得分较低的学生中,只有50%的人前来参加后续测试,而在得分较高的学生中,这一比例为73%。并且,得分较低的参与者,在“欺骗游戏”测试中有77%的人愿意对匿名搭档撒谎,以获得更多的奖金,而得分较高的参与者当中只有36%愿意这样做。感到与未来的自我之间有更强烈的连结,可能还会促使人们对环境负起责任。在2022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一所不具名的美国公立大学招募了175名本科生,将他们随机分为三组:一组被鼓励想象自己60岁的样子,而另一组被要求想象当前的自己,第三组想象当前的其他人。接下来,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一个游戏,模拟从池子里捞鱼。实验发现,那些关注未来自我的学生限制了每一轮捕捞的鱼的数量,以便让鱼池存续更长的时间,而那些关注当下的学生更有可能迅速把池子捞干。SAIXIANSHENG给自己写封信,然后回信最近十多年来,科学家们探索了多种方法,以改变研究参与者的自我连续性,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行事。他们报告称,有多种方式取得了成功,例如让人们与计算机生成的老年版自己互动,有时候还借助VR眼镜。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了一个新项目“未来的你”(Future You),让年轻人与AI生成的60岁的自己在线聊天。近期对344人参与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和没有进行互动的人相比,那些与未来自我互动的用户报告了“更强的未来自我连续性”,焦虑感也显著下降,这很可能是未来自我连续性增强的结果。“未来的你”是高中教师和辅导员长期以来采用的一种技术的高科技版本。他们鼓励学生给未来的自己写信,就像给笔友写信一样。在对日本高中生进行的一项试点研究中,加拿大劳瑞尔大学(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社会心理学家安妮·E.威尔逊(Anne E. Wilson)将这一练习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和同事千岛雄太(Yuta Chishima)指导那些给未来的自己写信的学生,按照他们想象中的自己可能会写信的方式回复这封信。想象未来的自己有助于增强自我连续性。为此,研究者借助高科技,用年轻参与者的照片模拟他们老年的模样。接下来,他们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让这个“老年自我”与年轻的参与者对话。研究显示,这样的对话有助于人们更接近未来的自己,同时缓解他们对未来的焦虑。研究发现,从未来给自己回信让学生们感觉与未来的自我之间有了更强的连结。威尔逊和千岛报告,在一个月后,和那些只给未来的自己写信的学生相比,那些从未来自我的角度给自己回信的学生报告称,“他们的职业规划更加深入,而且更愿意在学校努力学习,即使面临诱惑” 。图源:Kelly Sikkema/Unsplash不过有时候,眼界放得没那么长远可能也有用。2023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研究者在《心理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报告,与过去的自己之间过强的连续感,可能让现阶段更难放弃“沉没成本”,即对注定失败的计划或项目进行的投资。这一点也许同样适用于戒掉药物成瘾等坏习惯。“糟糕的过去可能成为一个锚,”威尔逊说,“人们会想,过去我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了,那就意味着将来我还会失败。”“另一方面,”她补充说,“糟糕的过去也可能成为我们的经验教训,帮助我们在未来采取不同的策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也许米兰·昆德拉就是这种类型,他强烈否定二十多岁的自己,而后度过了漫长而备受赞誉的写作生涯,最终于2023年逝世,享年94岁。后记:生存还是死亡,哪一个“我”可以选择?
与自我连续性有关的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的生死观在临近生命终点时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在极端情况下,人们的想法通常会发生变化。UCLA心理学家哈尔·赫什菲尔德指出,当研究者询问健康人,假设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他们是否同意接受一种痛苦的化疗,从而将生命延长三个月,只有10%的人表示愿意。而当问及癌症病人,给出肯定答复的人增加了四倍多。近年来,数百万美国老年人开始准备生前预嘱,许多人都留下了这样的指示:如果他们在患上失智症之后得了其他疾病,可以不作干预死去,因为他们认为在那种情况下人生已经没有价值。但是,如果就像那些癌症病人一样,他们在生病后改变了想法,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年轻时无法预见老年的自己仍然眷恋生命,甚至享受生命——无论是怎样的生存状态——那又该怎么办呢?“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信任哪一个自己?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赫什菲尔德说。“是那个做计划的自己,还是存在于任意特定时刻的自己,即便那个自我正为失智症所困?”


编辑:潇潇雨歇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中科院物理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