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教师,从激发内心潜能开始

B站影视 2025-01-15 07:11 3

摘要:“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没有目标,也没啥上进心。”48岁的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四小学德育处主任张广伟用“土”形容曾经的自己。近年来,张广伟不断爬坡过坎,做了学校第一个课题,家长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他感慨地说:“是学校推了我一把,让我这个‘土八路’离‘人民教师’越来

山东省桓台四小数学教师崔芙蓉在上公开课。

山东省桓台四小语文教师袁亚京在上公开课。

山东省桓台四小语文教师在教研。 本版图片均由学校提供

“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没有目标,也没啥上进心。”48岁的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四小学德育处主任张广伟用“土”形容曾经的自己。近年来,张广伟不断爬坡过坎,做了学校第一个课题,家长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他感慨地说:“是学校推了我一把,让我这个‘土八路’离‘人民教师’越来越近。”

张广伟的变化是学校教师转变的缩影。回想11年前,学校作为县里第一批集团化办学的被领办校,教师们对新的办学模式有抵触,“躺平”的“躺平”,对抗的对抗。同一批人,改变是如何发生的?近日,记者走进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四小学,探寻这群农村教师改变背后的故事。

1

从对抗到理解——

管理就是既管人又管心

桓台四小坐落在城乡接合部一处几万人的社区中,走进学校,从口字形的教学楼风格到全楼的中央空调,你很难将它与一所传统的农村小学联系起来。

校长宗素平介绍,学校原本是所在社区规划建设的一所民办学校,但业主子女的义务教育入学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开发商把原来的规划调整后,将学校交由政府。适逢2014年,桓台县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所有城区学校均与一所近郊农村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县政府将就近的果里镇实验学校小学部全体师生搬迁至此,由桓台县的窗口校桓台二小领办,更名为桓台二小南校区。

当时,身为桓台二小副校长的宗素平被派来当执行校长,她很快就发现了更多问题。学校55名在编教师,近10名由于身体原因长期请假,50岁以上的17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期待在散漫的环境里,老师们对自己的标准放得很低,对新的办学模式有抵触情绪。人心散、抱怨多,工作上你推我让,荣誉面前你争我抢,有人在边上看热闹,有人当面顶撞校长,有人背后使小动作。”宗素平说。

如何把这支队伍凝聚起来,成了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

原来,教师们习惯了宽松的工作环境,来到新学校,规范管理是第一步。学校按桓台二小的惯例安排在周六召开家长会,要求班主任早上7点到校,面对这一新规定,有班主任直接找到宗素平说:“我住得太远,明天来不了。”宗素平没着急作决定,而是先让她跟分管副校长沟通。在了解到她的实际情况后,宗素平安排级部主任和其他教师协助做好了该班的准备工作,并嘱咐她:“明天你不用太着急,路上慢点儿。”这名教师深受触动,当即回复:“我明天一定按时到校。”

“学校需要严格的制度,但柔性管理既能管人也能管心。”在宗素平看来,校长不应拿着鞭子走在后面,而是要高举旗帜,引领教师前行,“让大家感觉到你的心与他们在一起,老师们肯定会发生转变。”

学校以文化凝聚人心,渐渐地,教师们从对抗到理解,学校树起了一股正气。怎样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当时,由于缺少专职教师,学校尚未开齐开足体育课,但宗素平发现,年龄稍大的教师人人都会打乒乓球,宗素平大胆地让这帮教师上体育课,就教乒乓球!

学校后勤管理员边平礼是乒乓球爱好者,曾在全县教职工乒乓球比赛中多次获得冠亚军。他不仅承担了班级乒乓球教学工作,还组建了校乒乓球队,这支年轻的球队不到一年时间就拿下了全县冠军,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价值感和荣誉感。此后,学校以乒乓球为特色项目,开发跨学科课程、编排乒乓健身操、举办乒乓球周,推动“五育”并举。

就这样,所有教师都“上一线”,没有人再“躺平”,一所农村小学的逆势发展之路,从唤醒“沉睡”的教师开始,一发不可收。

2021年,桓台县政府作出决定,将桓台二小南校区升级为独立学校,命名为桓台县第四小学。

2

从播种到收获——

培养“种子教师”,为教师站稳讲台搭建“脚手架”

为推动南校区发展,桓台二小曾派来20名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他们被分到每个级部、每个处室,这群教师工作抢着干、领着干,荣誉让着拿,原果里镇的教师慢慢跟着“跑”起来,工作作风和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一做法给了宗素平不小的启发,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种子教师”。

其一,让管理干部勇于接受挑战,不推诿、不逃避。县里每年都举办优质课评选,一开始,没有教师愿意报名,宗素平给管理干部压担子,没想到一下子就捧回3个县优质课一等奖。

张广伟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乡镇时,只有张广伟带的班学生穿校服、佩戴红领巾,在食堂自觉排队打饭。在新学校,张广伟觉得“不能让别人看不起乡镇老师”,他不断走出舒适区,参加县优质课评选、成立家长夜校、做课题研究,专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其二,为年轻教师成长架梯铺路。2014年,刚毕业的袁亚京成为学校第一位“90后”教师,爱才惜才的宗素平对她说,“你好好干,我能把你带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在桓台二小交流的一年袁亚京收获颇丰,带着学到的职业精神和扎实的教学方法,袁亚京开始在各类赛课中不断磨炼教学能力。

直到一次,省里的专家来问诊把脉,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课堂看上去行云流水,但孩子们真正学到了什么?”从那以后,袁亚京开始从表演式的公开课中跳出来,更加关注学生当下的反应,让学生现场去学、去做,而不是只考虑自己下一句要讲什么。从县优质课一等奖到市优质课一等奖、执教省级公开课,袁亚京一步一个脚印。如今,年轻的袁亚京已经是学校的教导处副主任、语文学科主任,肩负着语文学科建设的重任。

学校开发教师培训课程,细化到20多个方面,并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脚手架”,探索出“三单四学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用小工具撬动大思维。“三单”,即课前预习单、课堂学习单、课(中)后练习单;“四学”,即自学、互学、导学、评学;“五环”,即课前预习、交流展示、生生合作、引导点拨、检测巩固。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和策略实施,精细划分教学环节,让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室真正变成了学堂。

从县优质课评选无人报名,到如今有60多人次在省市县优质课、优课中获奖;从没有一个骨干教师、名师,到拥有省特级教师1名、齐鲁名师工程人选1名、淄博名师1名、淄博名校长1名、市教学能手3名、市教坛新秀4名、市县骨干6名、桓台名师3名……如今,宗素平种下的“种子”已逐渐“开花结果”,“在不断成长与收获中,老师们爱上了这个职业,也爱上了这所学校,学校发展进入了最好的状态。”宗素平说。

3

研究意识从无到有——

推动人人成为研究者

2018年,凭借家长夜校积累的经验,张广伟成功申报了市级课题,这也是学校做的第一个课题。

针对怎样提升农村家长的教养态度,张广伟发现,在学校表现良好的学生,过一个周末就变得无精打采。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容易出现调皮、不学习的现象,家长与孩子也最容易在三年级产生矛盾。为研究德育“5+2=0”问题和“三年级现象”,张广伟和团队一面开展家长夜校,一面总结,系统跟踪了一届三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形成了一整套家庭教育课程资源。

几年里,张广伟的家庭教育工作从“零敲碎打”变得更加条理化。每年年初,家长夜校都会公布本年度的课程表,有的针对刚入学的家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有的帮助三至五年级家长提前为青春期做好准备……“孩子出现问题,家长要首先低头看看自己。这几年,学校家长的反思意识、态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张广伟说。

宗素平告诉记者,学校还在家长关心的话题上与家长敞开心扉,例如,学校每班每两周调换一次座位,每个学生都是负责某项事务的“小班干部”,学校所有管理干部的电话向家长公开,和谐的家校关系让教师有了更多精力研究教学。

与此同时,学校在制度上进行完善,成立科研室,制定科研制度,定期邀请专家到校指导,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选拔研究骨干,以小微课题为切入点,根植课堂做研究,让课题走进课堂和教育教学,推动“人人成为研究者”,营造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目前,学校已有省级课题2个、市县级课题11个。

当教师有了研究和反思的意识,课堂的变化自然发生。满堂灌是一些农村教师的通病,如今的桓台四小教师不再追求完美的课堂引入语、过渡语,而注重观察学生、指导学生学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

改变并非一日之功。“拿语文学科来说,25名语文老师,平均年龄41岁,这支不再年轻的队伍,用几年时间读书学习,摒弃旧思想,吮吸新理念,逼着自己动脑思考,扎根课堂,看见了学生,改变了课堂。”桓台四小副校长任文静说。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桓台四小,教师从学科教学思维转变到学科教育思维,从课程实施者变成了课程建设者,从职业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一所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发展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教师的觉醒成为推动改变发生的核心力量。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15日 第06版

作者:本报记者 王家源 魏海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