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时身体很好,“连药都很难吃一回”的张岚(化名)没想到自己突然间与死亡“零距离接触”。从自认为感冒到住进ICU,仅有7天时间。而在住进ICU当天,面对急转直下的病情,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当机立断使用ECMO这种“救命神器”,才得以将濒死的她从死亡线上拉了
该院首次独立使用ECMO技术成功抢救一例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平时身体很好,“连药都很难吃一回”的张岚(化名)没想到自己突然间与死亡“零距离接触”。从自认为感冒到住进ICU,仅有7天时间。而在住进ICU当天,面对急转直下的病情,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当机立断使用ECMO这种“救命神器”,才得以将濒死的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是什么样的疾病让一个原本健康的人突然面临死亡风险?又是什么样的技术和配合让成都市公卫中心医务人员力挽狂澜?
2025年1月9日,在住院一个月余以后,重获健康的张岚终于走出成都市公卫中心大门,回到广元青川县的家。这天的氛围是轻松的,这场“生死争夺战”的全貌才有机会经采访呈现出来。
医生为患者做出院前检查
1月9日上午10:30,成都市公卫中心重症医学一科病房。张岚坐在病床上,她的丈夫正细心地用毛巾为她擦脸。要出院回家了,喜悦挂在他们脸上,但后怕依然萦绕在夫妻俩心头。“如果不是转到这里,恐怕已经没命了!”张岚丈夫说。
时间回溯到去年11月26日。
那天,张岚突然发起了高烧,晚上睡觉盗汗,紧接着就是咳嗽。她以为自己感冒了,丈夫于是带着她去了当地医院。先是吃药,然后输液,但不见任何松动。“52岁了,身体一直很好的,以前连药都难得吃一颗,没想到一生病吃药输液都没用。”夫妻俩觉得很奇怪,什么感冒那么厉害啊?
在广元青川县当地医院治疗没效果,他们想到转去成都。老家在双流工作的人多,他们推荐了双流区的一家三甲医院。12月3日,夫妻俩赶到双流。
谁也不曾想到,抵达双流的这家医院后的这天,张岚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因为持续的高烧、气紧,她发生了呼吸衰竭。为了保命,医生立即对她采取了气管插管措施。紧接着的CT检查发现,她所患的并非什么普通感冒,而是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检查出结果的这天是12月4日下午,双流区的这家医院立即向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发出求助信息,要将患者转过去。
下午5时许,救护车拉着张岚,风驰电掣向成都市公卫中心奔去……
紧急抢救
成都市公卫中心重症医学一科医疗组长程耀回忆,病人抵达医院后,通过绿色通道直接住进该科展开抢救,“她当时已处于无意识状态,动脉血氧饱和度仅有60%—70%,血气氧分压仅有31mmHg,她呼吸很快,每分钟30—40次,随时都有呼吸心跳骤停的风险。”程耀说,这种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非常少见。
什么是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为何来势如此凶猛?重症专家程耀介绍说,它是肺结核中最重的一类,发病率非常低,在肺结核患者中发病率仅有1—1.5%。而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更少,像张岚这种之前身体较为健康、没有基础疾病的少之又少。“一旦发生呼吸衰竭,这种病的死亡率可高达60%—90%。”
张岚送抵成都市公卫中心后的状态,可以说是凶多吉少,几乎已经处于濒死状态。
时间就是生命!
面对患者的危急状况,重症医学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毛毅当即与ECMO团队进行紧急评估和探讨,“在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用上ECMO,患者张岚生命体征迅速得到稳定
在与患者家属沟通并取得同意后,12月4日晚上7点,重症医学一科程耀副主任医师带领ECMO医疗小组冉启惠副主任医师、罗海霞副主任医师、李玉科主治医师分别为患者置入颈内静脉、股静脉管道;重症医学二科杨超主管护师带领ECMO护理小组陈爽主管护师、蔡玉凤主管护师快速进行管道预充。团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最后成功将静脉管道与ECMO管道连接。
在机器启动的瞬间,患者的血液开始缓缓引出体外,通过离心泵和氧合器,原本暗红的血液变得鲜红,重新注入患者体内。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迅速上升,很快达到98%,上机治疗成功!
张岚是成都市公卫中心重症医学科首次独立使用ECMO技术救治的重症患者,为了充分保障她的生命安全,ECMO技术小组的程耀、冉启惠、邓超3名医生决定排班守候,他们三人轮流值守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安排一名主管医生专门负责治疗,“患者任何一个微小变化都能被我们及时捕捉到,和主管医生一道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外界不知道的是,为了独立使用ECMO技术救治重症患者,成都市公卫中心的ECMO团队已经足足准备了5年之久。
ECMO,在医疗界被称为“救命神器”,它是通过其核心部分膜肺(人工肺)和血泵(人工心脏),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长时间心肺支持,为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的一种技术。ECMO运转时,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氧合,排出二氧化碳,氧合血可回输静脉(V-V转流),也可回输动脉(V-A转流)。一般而言,V-V转流为肺替代方式,V-A转流为心肺联合替代方式。
医生随时监测着患者的病情变化
这是一种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救治手段,为了练就这种救治本领,从2019年开始,成都市公卫中心就陆续派出8人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学习培训。这8人中,有3名医生和5名护士,他们反复打磨技术,通过数次演练拟增强彼此之间的配合默契度。
除了派员外出学习,成都市公卫中心还趁邀请川大华西医院专家前来使用ECMO救治重症患者的机会近身学艺,“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 ECMO小组的医疗组长程耀说,5年的付出,就是为了等待自主救治患者的这一天。
经过长时间准备,2024年1月,成都市卫健委经过严格考评,批准成都市公卫中心重症医学科可独立使用ECMO技术。此后,又经过将近一年的技术磨砺,该技术终于成功用在张岚这个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且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症患者身上。
有一个数据,足以凸显成都市公卫中心对张岚女士的救治成效。ECMO医疗组长程耀介绍说,从2008年到现在,采用ECMO技术救治的结核患者病例数全球仅有40多例,其中,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且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有20多例,患者存活率达到80%以上。“如今,在全球的成功救治病例中,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就占据了1例。”
然而,程耀说,张岚的获救,并非重症医学科自己的功劳,而是全院多学科协作救治的功劳。他介绍说,ECMO技术首要是救命,但解决患者病症,其根本还需要结核病专科以及其他相关科室的整体配合。
多学科专家集体讨论,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当张岚在用上ECMO且很快让生命体征维持正常后,2024年12月5日,在医院的统一协调下,结核大科主任吴桂辉、重症医学二科主任陈红、内二科主任张玲、普外科主任魏国以及胸外科、医学检验科、临床药学、营养科等多学科的专家齐聚重症医学一科,共同为患者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救治方案。在多学科团队通力协作下,经过连续5天的日夜守护,患者张岚肺部病灶开始吸收好转,于是,ECMO支持力度逐渐下调,各项检测指标基本正常,生命体征平稳。经过多学科专家精细评估后,12月9日上午,顺利为患者撤离ECMO,在有创呼吸机低力度支持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在入院12天后,患者呼吸衰竭基本纠正,拔除气管导管。
为了持续保障患者安全,被当成“宝贝”般呵护的患者张岚依然住在重症医学一科的过渡病房中,直到符合出院标准为止。
出院前,患者与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成都市公卫中心副院长范合璋说, ECMO技术能否成熟开展是衡量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危重症急救水平高低的指标。这例以重症医学一科ECMO团队为主导,集全院之力救治的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且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不仅让医院的救治能力实现了极大提升,而且让医院多学科协作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他表示,今后,成都市公卫中心将继续努力提升救治能力,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李悦琳 季萌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审核 朱光泽 曹宇阳
来源:长寿健康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