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治牙“套路”深几许?

B站影视 2025-01-14 17:36 2

摘要: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独家调查节目《每周质量报告》的《拨开口腔治疗机构的“迷雾”》及后续内容,在总台央视新闻频道和央视新闻、央视网、央视频同步推出。节目调查了大连等地口腔治疗机构中存在的虚假宣传、引导过度治疗、未按规定安排固定医师坐诊、专业会员认证缺乏审核

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独家调查节目《每周质量报告》的《拨开口腔治疗机构的“迷雾”》及后续内容,在总台央视新闻频道和央视新闻、央视网、央视频同步推出。节目调查了大连等地口腔治疗机构中存在的虚假宣传、引导过度治疗、未按规定安排固定医师坐诊、专业会员认证缺乏审核等乱象。

节目播出后,多个话题冲上热搜榜单、引发强烈反响。其中#央视爆中华口腔医学会给钱就当会员#阅读量3130.9万,登上热搜榜第2位#看颗牙8家诊所给出4个治疗方案#阅读量1329万,登上热搜第10位#记者调查揭专业学会审核缺失乱象#登上抖音社会榜。

节目播出次日,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发布情况说明,确认问题属实,责令“中华口腔医学会”立即整改。“中华口腔医学会”随后发表声明致歉,暂时关闭注册通道、整改相关问题。

大连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表示,将查处部分违规医疗机构。

口腔治疗存在哪些“套路”?报道为何引发广泛关注?调查又是如何抽丝剥茧、揭开行业乱象?来听记者的讲述。

调查起点:牙痛为何变头痛

治牙,是许多人生活的“大事”:仅2019年至2022年之间,我国口腔治疗机构就增长了60%;截至2024年1月,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登记在册的口腔医疗机构已达12.6万家。

治牙,也是许多人面临的“难事”:总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邮箱接到举报,称大连口腔诊所漫天要价,希望记者摸摸其中的门道。同时,有地方爆出 “一次性拔牙28颗致人死亡” “老人牙被拔光,当天全口种植”等新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街头常见的口腔诊所,到底靠不靠谱?为什么许多消费者的“牙痛”,最后成了“头痛”?记者初步调查,就发现了引导过度医疗、谎称专家身份欺骗消费者等乱象。结合此前收集的各类信息进行梳理,记者再度走访了多家机构,最终确定了邀请志愿者、通过看病暗访的调查方式

实地探访:好牙也要杀神经?

65岁的王女士左侧上牙之前做过牙冠,没有任何不适,右侧下磨牙有些磨损最近偶尔会痛,但牙根条件尚好。记者和她一起来到大连的几家机构问诊。

然而一圈走下来,一些诊疗方案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令人生疑:有家诊所建议,把没有任何不适的牙冠拆除重做,报价4000元;还有家建议不但疼痛牙齿需要抽掉神经、根管治疗,而且对旁边仅有一点磨损好牙,也要杀神经、做牙冠,修复两颗需要5000元。

前后走访8家机构,治疗方案各异。王女士最终接受了先补牙,尽可能保住原生牙齿的治疗方案,报价300元。那么,声称要把好牙一起治的医生,是否有专业资质?通过查询国家网站,记者发现自称“院长”的这位医生,甚至没有职业注册信息。

一一对证:身份头衔水分大

在大连街头记者观察到,尽管规模不同,大部分的口腔医院、诊所,都挂着几块彰显“身份”的牌匾:比如“牙病诊疗定点机构”“老年人牙齿修复中心”“口腔诊治专科联盟”等。

这些“身份”,真实度几何?

针对大连洁雅口腔所展示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疾病诊治专科联盟”,记者调查了当事医院,继而致电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多个部门对证。最终证实,洁雅口腔只是套用了所谓“专科联盟”名称,实则根本就不被承认。

发现漏洞:缴费就能当会员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爆料,一些医生所谓的“大牌认证”,实际只是参加了相关企业的产品使用培训,再由企业授予使用许可证明。如果是这样,患者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等头衔选择医师是否可靠?

记者登录“中华口腔医学会”官网,用“试会员”的谐音“师慧远”这个虚拟名字进行注册,在没有提供任何执业资质,甚至在填报的身份信息与工作单位并不匹配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两次缴费,就获得了“中华口腔医学会”的“专科会员”身份。随后,记者又前往“中华口腔医学会”的办公地址,向工作人员当面确认了网上申报的有效性,进一步证实无需提供资质,只要缴费即能成为会员的管理漏洞。

节目播出次日,大连口腔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局约谈相关医院负责人并要求整改。还以此为契机,展开全市性的全面摸查,对口腔治疗机构不规范宣传行为进行整改。

实现口腔行业的正本清源,不仅需要从业者素质提升、良币驱逐劣币,更需要相关部门在监管上“掷地有声”,多方合力、同频共振,方能久久为功。

来源:广西影视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