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很会「装」

B站影视 2025-01-13 20:50 3

摘要:还有一些则是主打不好惹,下需求的人看到以后,点进对话框都得再三斟酌一下措辞......

打工人的精神状态真是愈发美丽了。

在我某天摸鱼打开企业微信通讯录的时候,发现很多同事都换上了「怪头像」:

有的散发着疲惫,被班味儿腌入味之后只剩下淡淡的死感;

有些是看起来就不太聪明,从内而外透露出来的气质就是不堪重用;

还有一些则是主打不好惹,下需求的人看到以后,点进对话框都得再三斟酌一下措辞......

图片来源:小红书@梅子酱制作

似乎,头像成了彰显自我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大家都试图通过头像来设立自己的人设。

而「立人设」这事看起来是咱打工人的无奈之举,其实真的有大用!

除去在职场上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以外,立人设更能帮助我们以更轻松的方式达成目标,向更好的自己靠拢。

谷爱凌曾经在一次采访里就提到,她从假装自信开始,预设自己已经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才慢慢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图片来源:小红书@彩虹脚丫的冰淇淋

给自己立人设,其是就是设立了一种「假装」自己已经能够做成某件事的状态,这可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自我欺骗,而是真的可以切实改变我们的生活。

听起来是不是还蛮神奇的?快来一起看看今天的分享~

立人设的过程

相当于给大脑做热身演练

「假装」自己能做到,为什么会对真实的生活产生作用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很多时候都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区别。

不少神经科学研究都发现,大脑在处理想象和现实经验时会有很多重叠的区域,于是会通过相似的神经活动来处理想象和现实[1]。也就是说,我们只是进行了颅内风暴,而「单纯」的大脑常常信以为真。停留在心理层面上的想象,可能也比我们以为的要精准得多。2017年的研究发现,在简单的图形辨认任务中,参与者在进行视觉想象时的反应时间,与实际直接感知时的反应时间几乎没有显著差异[2]。

这正是利用了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即便我们在当下没有立刻行动起来,大脑也会在想象的过程中调整和强化相关的神经通路,进而达到和现实类似的感知效果。

给自己立人设的过程,正是运用大脑的这种特质进行的一次心理演练(mental rehearsal)。

心理演练,直白点说就是脑补,这听起来玄乎,但不少音乐家、运动员都会把心理演练视作自己的一种训练方式。

音乐家提前在大脑内预演乐谱,在脑中的反复练习会帮助 ta 们在实际演奏时更为流畅[3]身为运动员的谷爱玲也提到,她常常会进行具象化的想象训练,想象自己完成自己站上跳台、完成空中动作,并且她还会把这个过程拆解得尽可能细微[4]:

「在尝试新动作之前,我都感觉到从喉咙底部到横膈膜上方的胸口升起的紧张感。我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当我加速冲向那座巨大的起跳坡道腾空时,我便想象自己伸展双腿将升力最大化。接着,我想象着自己的上半身朝着待旋转的方向反向扭转,进而产生扭矩,直到让自己实现转身。」

利用想象力在大脑里进行心理演练,就像是在锻炼自己的心理肌肉。

比如你觉得你不够自信,那就先给自己立一个自信的人设,当自信在脑内被预演得足够多,达到一定程度后也会成为我们的肌肉记忆,慢慢覆盖掉那些我们对自己的消极信念。

图片来源:律政俏佳人

立人设的本质是

用最小成本的行动去重塑认知

立人设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技巧,想想你小时候玩的过家家,是不是感觉挺相似?想象自己是爸爸/妈妈,又或者在家里披着被子扮演各种喜欢的角色。

假扮游戏(make believe)并不是毫无用处,它可以激发孩童的想象力,还会有助于提升认知和情绪能力,促进 ta 们心智的成熟[5]。

而长大之后的我们,却很少再玩这种假扮游戏了。伴随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认知和观念逐渐稳固。这诚然让我们感到更安全,但某种程度上也困住了我们。毕竟一同变得难以松动的,还有那些负面的认知和观念。

图片来源:六号车厢

给自己立人设,正是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负面思维模式的一种方式,具体来看它是这样起作用的——

1.动起来再说,用行动导向取代状态导向

为什么成年人往往更容易陷入「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状态,进而迟迟无法付诸实践?

这其实是一种状态导向(State-Oriented),状态导向的人会倾向于优先调整自己的状态,先准备好再行动[6]。

这种惯用的认知方式,导致我们动力天然的不足,更容易被现实的问题束缚住手脚,也更容易让我们陷入恐惧、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

这时候,给自己立人设,就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原地打转的怪圈——通过想象自己已经成为完成某个目标的人,用新的自我身份,和想做到的那件事发生了切实的关联。

比如你想减肥,更好的方式不是把现在的自己视作敌人,让自己笼罩在恐惧食物热量的阴影之下,而是让自己用「瘦子思维」去思考,精简自己的饮食和种类,进食时认真觉察自己的饥饿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改变自己对待食物的态度。

而这就是和状态导向相对应的行动导向(Action-Oriented),行动导向的人会通过主动的行动去弥合不确定性,也会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更优秀的情绪调节能力[6]。

图片来源:我的一百种恐惧

自我效能感的四大来源[7]

- 自身过往成功的经验:这是获取自我效能感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 外界的替代性经验:见证他人成功地完成目标,也会让我们感觉到振奋和力量。

- 他人的言语劝服:我们可以被说服,周围人正向的语言同样会让我们更有自信。比如他人的正面反馈、鼓励。

- 自身的情绪和生理状态:比如当我们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能会把这些感觉误认为自己缺乏相应能力的表现。

比如你在日常中习惯讨好别人,那不妨试着扮演一下不好惹的人。

先从调整你的身体语言开始,多多采用一些开放性的身体姿势,来自身体的力量姿势可以改善我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向大脑传达「我可以,我能行」的积极信号。

图片来源:内心强大的美女百川

你还可以想象并效仿一个不好惹的人的所作所为,坚定拒绝一次不情愿的请求,试着在他人侵犯你的边界时表达自己的愤怒。

改变即便微小,也会给我们带来正反馈,进而让我们收获更多的自信和底气。

3. 在不知觉中提升心理韧性

立一个想要达成的正面人设,看似是对自己抱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实际上,这些幻想并不是蜜汁自信,而是一种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

对自己抱有积极错觉的人,会更有动力做好一件事情,也会在面对压力事件和创伤时展现出更好的修复力[8]

比如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瓶颈,怀有积极错觉的人不会一蹶不振,在 ta 们眼中这些困难都只是暂时的挫折,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乐观的错觉并不会阻碍我们的实际生活,恰恰相反它在某些时刻就像是一面盾牌,保护我们在生活的艰难时期不被伤害。

想要人设成真

还需要一些关键的小技巧

想要让自己立的人设成真,并不难。

它需要你有一点想象力,尽量在脑海中具象化自己想成为的那副模样。紧接着,你需要付诸微小的行动,让自己的扮演更加身临其境——

1. 进行积极的自我欺骗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fake it until make it(先假装自己可以做到,直到真的做到),这不仅仅是一句鸡汤,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策略。

人不必让内心强大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欺骗,让切实的行动来反向影响我们的认知。

多多夸奖和鼓励自己,也是行动起来的方法之一。面对挑战时,即便内心没有充足的把握,也不妨让自己多说「我可以」「我很自信」「我一定能做到」。

积极的自我对话不仅是一种正面的心理暗示,改善我们的情绪的同时也会让我们更加专注,进而提高任务表现[9]。

图片来源:律政俏佳人

2. 增加游戏元素

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参与者把学习的过程视作一场游戏时,会显著提升 ta 们的参与度和沉浸感,并且过程中设置的挑战越多,参与感会越高[10]。

- 换上一身和自己平日风格不同的服装:衣着也会显著影响我们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 大胆想象自己的人设认定,跳脱一点也没关系:小红书上就有公主学习法,学习时就想象自己是一个准备接任女王治理国家的公主,上课就是听大臣汇报工作,背单词就是批阅奏折。

- 人为给自己设置一些挑战关卡:比如你平常很社恐,苦恼于如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那就邀约自己的朋友进行一次模拟约会,把对方视作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然后试着扮演一个社交能力很强的人开展对话。

3. 给自己找一个具体的榜样

除此之外,立人设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模仿。

找一个你心目中想要成为的对象,让自己追求的目标有一个具体的参照。

很多作家在一开始写作时都会使用模仿这种办法,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莫言的《春夜雨霏霏》是模仿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当我们有了一个可供模仿的目标,就让我们的行动有了确切的方向,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如果同样的情境换成自己,我会怎么做」,进而在这种对比中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想分享一句最近很受触动的话:

「你无法游向新的地平线,直到你有勇气告别海岸。」

每个人都蕴含着自我改变的力量。如果你渴望另一种生活,那就先行动起来给自己一个机会,试着去扮演那种生活,毕竟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今日互动

新的一年开始了,

来评论区给自己立个新人设吧!

说不定明年此时就实现了呢~

References:

[1]Shepard, R. N. (1978). The mental image.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2), 125.

[2]Eberhardt, K., Esser, S., & Haider, H. (2017). Abstract feature code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e implicit learning syste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43(7), 1275–1290.

[3]Limb, C. J., & Braun, A. R. (2008). Neural substrates of spontaneous musical performance: An fMRI study of jazz improvisation. PLoS one, 3(2), e1679.

[4]Eileen Gu. (2022). I admit it. I'm in love with fear.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2/sports/olympics/eileen-gu-skiing-fear.html

[5]Fein, G. G. (1981). Pretend play in childhood: An integrative review. Child development, 1095-1118.

[6]Gröpel, P., Baumeister, R. F., & Beckmann, J. (2014). Action versus state orientation and self-control performance after deple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4), 476-487.

[7]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Vol. 604). Freeman.

[8]Himelein, M. J. (1994). Resilience in Child Sexual Abuse Survivors: Healing Power of Illusions.

[9]Hatzigeorgiadis, A., Zourbanos, N., Galanis, E., & Theodorakis, Y. (2011). Self-talk and sports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4), 348-356.

[10]Hamari, J., Shernoff, D. J., Rowe, E., Coller, B., Asbell-Clarke, J., & Edwards, T. (2016). Challenging games help students learn: An empirical study on engagement, flow and immersion in game-based learn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4, 170-179.

本文关键词:立人设、假装自信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鱼仔

来源:KnowYoursel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