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立农教授:多方联动应对肥胖持久战,共建健康防线

B站影视 2025-01-13 18:33 3

摘要:肥胖危机全球蔓延,我国亦形势严峻,其成因复杂且危害深远,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纪立农教授在2024京医论坛的演讲深入剖析了肥胖的流行、危害、减重困境与防控策略,为我们带来深刻启示。本文撷取精华,呈现肥胖问题概貌,旨在唤起各界对

肥胖危机全球蔓延,我国亦形势严峻,其成因复杂且危害深远,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纪立农教授在2024京医论坛的演讲深入剖析了肥胖的流行、危害、减重困境与防控策略,为我们带来深刻启示。本文撷取精华,呈现肥胖问题概貌,旨在唤起各界对肥胖问题的高度关注。无论是职能部门、医疗机构,还是社会大众,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携手应对肥胖挑战,践行综合防控措施,共同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打赢肥胖持久战而努力。

纪立农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

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药促会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

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共同主席

中国肥胖联盟副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理事

中国预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世界卫生组织顾问

肥胖: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

全球蔓延

全球肥胖率持续上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高体重指数(BMI)的挑战。根据2016年的非传染性疾病风险控制协作组织(NCD-RisC)数据,全球高BMI(≥25 kg/m2)总体人群比例已经超过低BMI(

2024年,《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利用3663项基于人群的研究,分析了1990~2022年间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涉及2.22亿人体重不足和肥胖的流行趋势,数据显示:全世界患有肥胖症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总数已超过10亿,全球人群逐渐变成以高体重为主。肥胖率的上升使多数国家各年龄段民众面临体重不足与肥胖的双重负担[3]。

中国现状

在我国,肥胖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根据2023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的“中国肥胖专辑”系列文章数据显示,2004~2014年间,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群不论男女,BMI曲线均整体向右(更胖)移动(图1)[4]。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人(≥18岁)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将达到65.3%,肥胖相关的医疗费用将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医疗总支出的22%[5]。

图1. 2004~2014年期间中国男性(A)和女性(B)的BMI分布变化[4]

肥胖的成因与健康危害

肥胖并非简单的生物学问题

引起肥胖的因素较为复杂,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肥胖是由于饮食、身体活动和遗传易感性等个体因素导致的能量过剩的结果,但肥胖快速流行的背后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属性,其中,系统动力因素(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社会文化、政策与政治因素)是首要决定因素,并通过环境驱动因素进一步影响个体危险因素,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加剧肥胖(图2)[4]。

图2. 中国肥胖的群体层面决定因素和个体层面危险因素

潜藏的健康危机与长期危害

肥胖人群会面临一系列慢性并发症,包括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不孕症、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系统疾病[6]。肥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往往不是单独存在,其间存在着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相互加重。

基于这种深刻认识,心脏病学领域也愈发重视肥胖问题,将其视为多种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2023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HA)主席建议提出了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的全新概念[7]。现有证据表明,CKM综合征是一种通常在生命早期开始的进展性疾病,由生物、社会和环境暴露或压力导致过量和功能障碍的脂肪组织积累,进而引发炎症、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这种过量和功能障碍的脂肪组织常常发展为代谢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随着时间推移,使患者面临临床心血管疾病、肾衰竭、残疾和死亡的高风险。根据疾病进展及程度,AHA主席建议里将CKM综合征进行不同分期(0期到4期)(图3)。

图3. CKM综合征的分期[7]

解决肥胖:多方联动,综合管理

体重控制的目的

体重控制的目的不仅在于文化上对瘦身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肥胖引起的多种症状及其并发症。肥胖与过度摄入食物相关,表现为暴食症、过度渴望、饱腹感减弱及对食物的痴迷,同时影响身体稳定性、协调性,导致疲劳、呼吸困难及日常活动能力下降。此外,肥胖还可能诱发代谢性疾病、心肾代谢综合征、肿瘤、炎症以及自身免疫等疾病,甚至影响认知与心理健康。因此,体重控制旨在预防这些严重并发症,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肥胖防控策略的实施

肥胖防控需要从两个关键维度着手(图4):第一,针对已经处于肥胖状态的人群,通过专业的医疗诊断来确认肥胖程度及其可能伴随的健康风险,对其采取科学合理的减重措施,实现体重“下移”。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还能显著降低因肥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第二,从更广泛的全人群角度来看,肥胖防控策略还应着眼于整个社会的体重分布,努力推动体重“左移”,促使全人群的平均体重或体重中位数向更健康的方向移动。肥胖的防控需结合个体干预与群体预防双重策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以达到最佳的健康促进效果。

图4. 肥胖的防控策略示意图

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肥胖的防控,为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活动宣传口号为“健康体重 一起行动”,并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此外,国家卫健委还组织编写了《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这些举措旨在提高人群对健康体重的正确认知,科学减重,但其未来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精准诊断,分级管理

面对当前全球庞大的肥胖群体以及减重不同需求,精准诊断、全面评估是科学管理的前提。因此,建立成人肥胖诊断、分级和管理的新框架很有必要(图5)[8]。近期,欧洲肥胖研究学会(EASO)及国际肥胖相关的研究机构或组织愈发倾向于将体重过高状态和相关疾病的共同存在的状况定义为肥胖,这为肥胖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对于符合新定义的肥胖个体应在医疗体系中获得全面的管理和基于证据的治疗,以改善(或在可能的情况下缓解)肥胖的临床表现,并防止进展至终末期器官损伤。

图5. 成人肥胖诊断、分级和管理的新框架

多元路径下的机遇与挑战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治疗的基础,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疗效持久性有限且缺乏科学指导[9]。随着药物研发的进展,减重药物的应用已成为长期体重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特别是新型减重药物明显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为临床带来了新选择。对于减重药物的科学研究与临床转化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目前,新型药物带来减重以外的代谢和心肾获益已被证实,期待未来能够扩宽其临床适应证,如高血压、关节疾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进一步实现科技进步为人类健康服务。

此外,代谢手术也被证明是有效的干预手段,但药物及手术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正如Mytton OT等人[10]所提出的,虽然新的减重药物是抗击肥胖“武器库”中的重要补充,可以对部分肥胖人群产生相对较快的减重效果,但绝不能单纯依赖于此。对药物治疗的依赖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还会造成一个严重后果:即过度关注采取药物来治疗肥胖,而忽视了公共卫生,以及改善整体环境的必要性,从而失去从源头上治理肥胖的机会。

总之,肥胖作为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是由基因、生物、环境、行为、社会文化和经济等一系列因素复杂作用共同决定的。肥胖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多方联动,综合施策,才能有效控制肥胖流行,最终打赢这场肥胖持久战!

参考文献

[1] Current Status and Response to the Global Obesity Pandemic: Proceedings of a Workshop (2019).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44130/

[2] Swinburn, B. A., Kraak, V. I., Allender, S. The global syndemic of obesity, undernutrition, and climate change: The Lancet Commission report. Lancet. 2019, 393,791-846.

[3] 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 Worldwide trends in underweight and obesity from 1990 to 2022: a pooled analysis of 3663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222 milli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Lancet. 2024 Mar 16;403(10431):1027-1050.

[4] Pan XF, Wang L, Pan A. 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n;9(6):373-392.

[5] In China TWCOTROCHAD, Hu SS.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 2021: an updated summary. J Geriatr Cardiol. 2023 Jun 28;20(6):399-430.

[6]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 40(7): 545-564.

[7] Ndumele C E, Rangaswami J, Chow S L, et al. 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health: a presidential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23, 148(20): 1606-1635.

[8] Busetto L, et al. Nat Med . 2024 Jul 5. doi: 10.1038/s41591-024-03095-3.

[9] Mann T, et al. Am Psychol 2007;62:220-233

[10] Mytton OT, et al. BMJ. 2024 Jan 30;384:q196

来源:国际糖尿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