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前,我靠写自己在北漂合租遇到的奇葩事,突然爆了篇10万+!那会儿觉得写作太简单了——不就是把自个儿觉得新鲜好玩的事儿写出来嘛!可后来写着写着,味儿就变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的一篇文章,推荐量直接掉到零蛋,后台冷冰冰地提示“内容未被推荐”。我盯着屏幕傻眼了:原
文|南山天池
三年前,我靠写自己在北漂合租遇到的奇葩事,突然爆了篇10万+!那会儿觉得写作太简单了——不就是把自个儿觉得新鲜好玩的事儿写出来嘛!可后来写着写着,味儿就变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的一篇文章,推荐量直接掉到零蛋,后台冷冰冰地提示“内容未被推荐”。我盯着屏幕傻眼了:原来我吭哧吭哧写的那些“宝贝”,在读者眼里,可能连朋友圈发牢骚都不如!
三年前那篇《北漂合租遇见养蜥蜴的室友》爆了10万阅读,让我飘了。
后来我就天天写啥“凌晨三点改稿,好孤独好伟大”、“裸辞去西藏,灵魂升华了”,文字整得跟诗一样美,结果呢?推荐量越来越低。
最后写篇大理摆摊的感悟,好家伙,推荐量直接归零!
那天我翻回去看自己最早那篇爆款,发现个扎心事实:以前写蜥蜴室友,评论区炸了,全是“我室友更奇葩”、“我懂!”这种共鸣。
现在写大理摆摊,底下全是“编的吧?”、“真矫情!”。说白了,我以前写的,是“大家伙都可能遇到的破事儿”,后来写的,是“只有我自己觉得感天动地的玩意儿”——这就叫纯纯的“自嗨”!
*就像我自己的号“南山天池”,早期写合租那些鸡毛蒜皮,靠生活里的小细节戳中了租房党的痛点,推荐量轻轻松松破几万。但后来我魔怔了,迷上“装文化人”,写什么《鉴世赋》这种玩意儿,恨不得把知道的诗词典故全堆上去,觉得自己特高雅特有深度。结果呢?推荐量跌到可怜的三位数,评论区安静得能听见回声。这不就是从“说人话”变成“瞎嘚瑟”吗?流量不跑才怪!
❶ 错把头条当朋友圈!日记发错地方了大哥!
我有阵子连续一周写“辞职后的内心戏”,今天感慨“人生苦短啊”,明天抒情“我要诗和远方”。结果有读者直接怼我:“你辞不辞职关我啥事?我就想知道怎么跟老板提涨薪!”这下我才醒过味儿:读者点开头条,是想找“能帮上忙的法子”或者“能让我点头说‘对对对,我也这样!’的故事”,不是来看你在这儿晒心情日记的!
我写“改稿到凌晨好孤独”,自嗨得不行,觉得特励志,读者只想问“怎么改稿能快点搞完别熬夜?”;写“大理摆摊卖故事”,觉得特文艺,读者更关心“摆摊到底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
自嗨的人总有一种错觉:“我想说的,就是读者想听的!” 其实呢?人家真不care你心里那点小九九!
像我那篇《六己人生赋》,大谈特谈啥“阅己、悦己、懂己”这些高大上的词儿,语言精炼优美,自我感觉好极了。结果读者反馈:“这写的啥?像文言文!”、“道理都懂,到底咋做啊?”,推荐量连500都不到。但你看我早期写《婚外情真相》,用点心理学,加点现实案例分析,阅读量蹭蹭破5万,评论区全是“太真实了”、“说到我心坎里了”!
❷ 动不动就拽文掉书袋,读者痛点全抛脑后!
有段时间我迷上哲学,写了篇《读海德格尔后懂的孤独》,塞进去17个专业术语,觉得自己特深刻特有思想。结果呢?推荐量200!唯一的评论是:“能不能说人话?” 再看看早期爆款,写“面试时HR突然让我唱国歌”,戳中的是“职场里那些让人脚趾抠地的尴尬瞬间”,谁都能对号入座。
自嗨的人就爱琢磨“我得显得多独特”,却忘了读者点开文章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跟我有啥关系?” 就像你跟朋友唠嗑,你一直说“我家猫会开冰箱”,人家顶多“哦”一声;但你要说“我家猫开冰箱把电路搞短路了,害我多交200电费!”,大家肯定抢着问:“快说说咋回事?!”
还是我那个号“南山天池”, 写《武夷山赋》,硬把朱熹和茶文化扯一块儿,学术味儿浓得齁人,读者根本不买账。后来我学乖了,趁着520热点,写《520情人节:从数字密码到全民浪漫的诞生记》,分析大家为啥爱过这个节,推荐量立马翻倍!
❸ 堆满文艺词儿,一点有用的都没有!
我曾经花300字描写“北京秋天的落叶”,写得跟散文诗似的,自己觉得“哇塞,氛围感绝了!”,结果读者都是快速划拉过去;但当我写“3招搞定难缠甲方”,每一步都配上真实案例,评论区清一色“收藏了”、“太实用了!” 这就好比做饭,自嗨的人使劲往锅里撒胡椒粉,觉得够味儿,其实齁得人咽不下去;读者要的是“盐放几克”、“炖多久”这种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
再比如我写《酒醴人生赋》,用“千秋霜色沉浊酒,一醉浮云散旧愁”这种诗句装X,看着挺美,可半点没教人怎么在酒桌上说话办事。
后来我改成写《酒局社交必备:3招让你成酒桌明白人》,结合点心理学和现实里遇到的糗事、好事,推荐量直接翻倍万,读者都说“下次聚餐就按这个来!”
03 流量清零后,我靠这3招把推荐量又拉回5万+
❶ 选话题先问自己:这事儿大家真关心吗?
以前我选题全凭心情:今天看了本书,写读后感;明天逛个公园,写游记。现在学乖了,用“菜市场选题法”——直接去头条热榜看,“婆媳吵架”、“职场怎么加薪”、“房贷压力大怎么办”... 这些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才是大家真正想看、想聊的!
比如我把“大理摆摊卖故事”这种自嗨文,改成《90后摆摊实录:月入3万的人都在卖啥?》,加进去3个真实摊主的收入表,推荐量立马破5万!把“读海德格尔”改成《30岁后才懂的5个扎心真相》,用生活里的小故事代替那些听不懂的哲学词儿,评论区全是“太真实了”、“扎心了老铁”。
拿我自己号“南山天池”来说,早期写《鉴世赋》这种纯文学,流量惨不忍睹。后来我找准情感领域发力,写《婚外情的3个致命真相,90%的人都踩过坑》,用心理学加点现实案例,推荐量轻松破10万。
疫情期间写《比离婚更可怕的是「功能性丧偶」》,直接引发一堆人讨论。
❷ 写文章就当跟朋友唠嗑,别装别端!
以前写文章像作诗:“北京的秋天,落叶铺满街道,像一首无声的挽歌”... 现在学会“说人话”——一段就说一件事,配上例子或者段子。比如写“职场加薪”,分成三块儿:
*“提涨薪前必做的3件小事儿”(别空手去!)
* “跟领导谈钱不伤感情的5句实在话”(学起来!)
* “万一被拒了,还能这么补救”(别灰心!)
每部分都配上我同事或朋友的真实故事。读者留言:“这种文章才该收藏!下次谈加薪直接抄作业!”
我调整写法后,写了篇《女人最渴望的6种情感满足,你给对了吗?》,把那些抽象的情感需求(安全感、被尊重感啥的)拆得明明白白,每个点都配点心理学小知识和身边人的例子,评论区互动量直接涨了3倍!
❸ 写完问问自己:读者看完能带走点啥?
现在写完文章,我必问自己三件事:
读者看完能立马用上一个小技巧吗? (别管我自己觉得多深刻!)
文章里哪段话,读者会想截图发给朋友?(别管我自己觉得哪段写得美!)
如果我是刷头条的,看到这标题会想点进去吗?(别管我自己觉得标题多文艺!)
上次写“中年失业”,我把大段“我好惨啊”、“人生迷茫”的内心戏全删了,只留下干货:
* “失业第3天,我蹲便利店偷学人家关东煮怎么摆摊”
* “用Excel表格,扒了50家公司面试都爱问啥套路”
结果推荐量几万+!好多人私信我:“看到你在便利店偷学那一段,我突然不慌了,原来大家背地里都在偷偷使劲儿啊!”
还是拿标题说事, 我把原来文艺兮兮的《酒醴人生赋 —— 千秋霜色沉浊酒,一醉浮云散旧愁》,改成大白话《酒局社交:3招让你从「局外人」变成「自己人」》,点击率“噌”一下涨了5倍!结尾再加一句“你在酒局上碰到过啥尴尬事儿?评论区说说呗~”,好家伙,评论量直接翻番!
最后唠点实在的
从10万+摔到0蛋,再一点点爬回稳定5万+,我终于整明白了:头条它不是你的日记本!它更像街角那家“生活便利店”——读者进来是想买“能解决烦心事的干货”或者“能让他一拍大腿说‘对对对,我也这样!’的故事”,真不是来看你表演“文艺青年”的。
那些陷在“自嗨”里的作者,总爱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可他们忘了,现在信息多到爆炸,读者根本没空、也懒得弯腰去沙子里淘金子。与其抱怨平台不给流量,不如先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读者,刷到这篇文章,愿意花宝贵的3分钟点开看看吗?
希望咱们都能跳出那个“自己写得爽”的陷阱,写出让读者看完直拍大腿喊“哎吆!这就是我想说的!”的实在文章。说到底,在头条能真正戳中人心的,从来不是你词儿用得多华丽,而是你有多懂大家伙儿心里那些难处和痒处。
不知道你看文文章,结合自己文章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期待大家留言唠唠
来源:南山天池杂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