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长文没耐心,AI奉上摘要;读名著没时间,短视频3分钟带你翻完;学本领想早见效,大把速成课程任你挑;去旅行难沉浸,“特种兵”一天打卡一座城……
最近,升级版的微信可以倍速收听语音消息了,有网友大呼,还有啥是不能提速的?
看长文没耐心,AI奉上摘要;读名著没时间,短视频3分钟带你翻完;学本领想早见效,大把速成课程任你挑;去旅行难沉浸,“特种兵”一天打卡一座城……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4.8%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的生活开启了“倍速键”。有人认为“倍速生活”让自己做事效率提高,也有人认为这会让自己越来越缺乏耐心。
为啥这么多人“慢”不下来?一定要这么快吗?
一
开倍速这件事,大概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上个月人民网做了一项调查,只有18%的网友表示看剧看视频不会开倍速。芒果TV旗下研究院发现,在“Z世代”中,仅0.7%的人习惯以正常速度播放。
为啥这么多人爱开倍速?
对“加速世界”的“自适应”。
《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春晚,这首歌一炮而红,恍然惊觉,这已经是十余年前的事了。
农耕文明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从钟表诞生起,时间变得具象而精细,生产生活都有了“时间表”,逐步形成了工业文明时期追求守时、崇拜效率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秩序。
有学者指出,“现代性所关涉的,就是时间的加速”,人们试图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创造更多效益和价值。与之相伴相生的,是时间焦虑——“时间仿佛像石油一般被消耗的原材料,越来越珍贵,所以其短缺越来越让人感到恐慌”。
这种焦虑催化了人们的“自适应”能力,越来越多的高效率工具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比如2倍速追剧,看一集只用一半时间,特别有“性时比”,感觉自己“赚到了”。
青岛火车站钟楼 图源:小红书“王昀煜”
于“不确定”中抓到“确定感”。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现代社会经历了由“固体阶段”向“液体阶段”的过渡。
“固体阶段”以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为代表,那是一种笨重的、沉重的、庞大的,象征稳固性和确定性的社会状况。
“液体阶段”则以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为代表,是一种流动的、漂泊不定的、轻灵的、短暂的、变动极快的,象征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状况。
生活在“流动社会”,人们不仅匆忙,还会感到不安,担心慢下来会跟不上节奏。
这样一来,人们更倾向于获得即时满足,以便拥有某种“确定感”。比如,想学习就要立刻学到,各种速成课程供你选;想娱乐就要当下乐到,倍速播放让“爽点”来得更密集。
AI作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
在“信息过载”中“载更多”。
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工作中,“打工人”要处理大量办公信息。生活中,“5G冲浪选手”两眼一睁,就有大量新事物涌入视野。信息过载在无形中给我们带来了心理压力——看不完,根本看不完。开倍速,可以让我们花更少时间,接收更多信息,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心负担。
此外,还有一些原因让人感觉这个倍速“非开不可”。比如社交需求,有的人追剧是为了参与话题,有的人学知识是为了有谈资,有的人旅行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对他们来说,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再如给内容“脱水”,有的剧情套路化严重,有的文章“水分”太多,人们不得不快进略过。
二
谚语说,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开倍速就像挥舞一把双刃剑,它能劈开挡路的石头,也有可能误伤自己。
适当倍速,可以事半功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曾做过一项实验,当视频讲座以正常速度播放后,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正确回答比例相似;当播放速度提升到1.5倍速后,年轻人的表现仍然稳定,老年人的正确率略有下降;以2倍速测试,年轻人的表现没有显著变化,老年人的表现则显著下降;以2.5倍速测试,年轻人的正确率也显著降低。也就是说,对年轻人而言,适当开倍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不会牺牲理解力。
AI作图:年轻人正在认真观看视频
“看过”,却也可能“错过”。
“我上了一门速读课,用20分钟读了《战争与和平》,它跟俄国有关。”这是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的一句玩笑话。有时候,“短平快”让我们迅速获得了一些体验,但同时也让我们错过了深入感悟的机会。就像德国作家瓦尔特·本雅明所说:“我们的体验时刻越来越丰富,但是生命经验却越来越贫乏。”
比如,在影视作品中,总有一些经典镜头让人回味无穷,总有一些金句台词值得细细咀嚼,带给我们精神上的触动、情感上的共鸣。开倍速就像囫囵吞枣,容易略过最有滋味的东西。
电视剧《繁花》有许多巧妙镜头
习惯了“快起来”,难再“慢下去”。
心理学家提醒,如果经常开倍速,大脑就会习惯于接受这种刺激,导致我们平时更难集中注意力,或者注意力的持续时间缩短。
一些人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原速看剧的能力”,并且逐渐发展成丧失“原速生活能力”。他们更喜欢追求即时的、当下的快乐,一想到要为达成某个目标而长期努力,就感到“泄气”。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快乐似乎也在减少,因为生活不能“加速”,需要耐心等待“爽点”的到来。因此,已经习惯了倍速的人们,变得越来越不擅长等待了。
三
有人说,倍速是一种选择,而不应是一种症结。开倍速,还需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如果某种节奏让自己感到焦虑、疲惫,不妨做个调整。
找回一份“松弛感”。
松弛感是很多人羡慕的状态。过着“倍速生活”的人们,常常处于“赶路”状态,总是与“松弛”背道而驰。
松弛感的内核,不是不允许快,而是坚持长期主义。求知、阅读、旅行的路都很漫长,往往欲速则不达,想要真正有收获,重在坚持,贵在用心感悟。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步速,不必一味与外界比进度、与他人争先后。把时间还给自己,把自己还给生活,方能不负今朝。
年轻人在图书馆里学习 韩星 摄
给自己一份“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人生的一种取舍之道。我们感叹时间如金钱,总想抓住每一刻把生活填满。但生命的画卷若是填得太满,反而让人眼花缭乱、抓不住重点。
不妨给生活做做“减法”,留出两三分,给自己喘息和思考的空间。静下心来想想,有些曾经觉得非追不可的事物,其实都是“浮云”;有些曾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时光,却留下了宝贵的生命底色。
市民在石老人海水浴场看日出 董志刚 摄
我们从“倍速生活”中得到了丰富的体验,不过有时候,快也是慢,多也是少,找到平衡很关键。适当的时候,不妨当个“慢人”呦。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