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地热青年论坛在同济大学隆重开幕

B站影视 2025-01-11 20:54 2

摘要:1月11日,以“加快地热资源开发,共创绿色低碳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地热青年论坛在同济大学隆重开幕。本次大会旨在为地热能领域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吸引了地热行业众多院士专家的共同关注。来自科研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地热工作

1月11日,以“加快地热资源开发,共创绿色低碳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地热青年论坛在同济大学隆重开幕。本次大会旨在为地热能领域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吸引了地热行业众多院士专家的共同关注。来自科研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地热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地热能开发与利用展开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分享地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本届论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倡议下,由同济大学、上海市地质学会共同主办。“地热青年论坛”自2019年创办以来,先后在西宁、青岛、大同、石家庄、成都、武汉等地成功举办,已成为国内青年地热科学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年度盛会。

大会嘉宾合影

本次大会设置了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及闭幕式,还举办五大专题会场和研究生论坛,近80个报告。五大专题会场包括地热资源探测与评价、热储工程与应用、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低碳储能技术等。大会开幕式及特邀报告通过地热加视频号进行了全程直播,大会还采用线上照片直播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同济大学教授张丰收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合华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贵玲、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杨联萍、同济大学副校长石振明分别致辞。大会开幕式由同济大学教授、人事处副处长张丰收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合华致辞

朱合华在致辞中表示,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不仅承载着我们对绿色未来的无限憧憬,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力量。地热研究已经从单一的资源勘探与开发,逐步迈向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阶段。从大数据分析到人工智能算法,从物联网监测到云计算平台,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地热资源的勘探精度、开发效率以及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地热青年论坛的举办,不仅是对地热科学研究的深度探讨,更是对青年一代智慧与热情的集中展现。我们相信,通过深入交流、思想碰撞,能够激发更多创新灵感,推动地热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贵玲致辞

王贵玲在致辞中表示,面对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需求,地热能作为一种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利用安全、稳定的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热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地热研究的蓬勃发展,更需要青年一代展现出勇于担当的精神和能力。本次论坛为青年学者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是地热领域青年科研工作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希望青年学者们,在此次论坛上,充分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

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杨联萍致辞

杨联萍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市地质学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专业学术团体,一直致力于地质科学的普及、研究与应用。在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为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地热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次地热青年论坛的召开,更好地激发了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推动地热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地热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希望你们能够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积极发言、深入探讨,共同为地热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济大学副校长石振明致辞

石振明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始建于1907年,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我们始终秉承“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新能源建设与发展领域,同济大学更是汇聚了众多顶尖学者和优秀青年才俊,不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为国家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同济智慧和力量。本次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展示成果的平台,共同推动地热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同时期待同济大学能够与各位专家学者、青年才俊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动能源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黄坚主持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特邀报告环节由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黄坚主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贵玲在题为《地热资源探测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我国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7个地热区(带),具有“三区四带”特点,分别为华北地热区、东北地热区、长江中下游地热区、郯庐断裂地热带、环鄂尔多斯地热带、东南沿海地热带、藏滇地热带。全国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可实现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积320亿平方米。其中,我国中东部共143个主要城市,是最适宜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区。目前,我国在深部地热综合勘查技术、高温硬岩高效钻完井技术、高温硬岩高效钻完井技术、高温硬岩高效钻完井技术、砂岩热储回灌技术、地热高效发电技术等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瓶颈,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

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李宁波作主旨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李宁波在题为《如何实现浅层地热能+的开发模式》的报告中介绍,“浅层地热能+”的创新模式是“四个结合”:深浅结合、天地结合、调蓄结合、表里结合。深浅结合,即浅层地热能与深层水热型、干热型地热资源结合。天地结合,即浅层地热能与太阳能、风能等绿电结合;调蓄结合,即采用多源复合系统方式,浅层地热能为主,深层地热能作为补充,其他能源调峰来降低初投资;表里结合,即地热、浅层地热能与地表水、污水、冰源热泵结合。他认为实现浅层地热能+的开发模式,同时还需要得到更深部地热资源加持,以及数字化建设策略。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王小清作主旨报告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王小清在会上分享了题为《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进展及未来展望》的报告。他表示,上海市浅层地热资源具有分布广、地质条件优、开发潜力大的特征,依据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进行评价,全市99%陆域面积属于适宜区。至2024年,上海市浅层地热供暖制冷能力2000万平方米,应用系统能效整体水平较好。他认为,重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做好从勘察、设计、施工到运行各个环节,精细勘察、全生命周期动态优化设计、动态监测和智能运行,较为重要。

同济大学教授张丰收在题为《“碳寻计划”-东部近海玄武岩二氧化碳快速矿化封存研究进展》的报告中介绍了东部近海玄武岩CO2地质封存的研究背景与科学依据、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以及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他表示,CO2地质封存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选择和兜底技术,而目前我国地质封存还存在源汇匹配不佳、技术成本较高等问题。长三角碳排放密集,但距离陆上大型地质封存空间较远,封存场地优选、潜力评估、注入策略优化缺乏技术标准,亟需提出能够在东部近海落地的经济、安全碳封存新方案。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闫家泓作主旨报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重远作主旨报告

此外,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闫家泓、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重远在大会特邀报告中分别作了题为《京津冀地热资源评价》和《花岗岩型干热岩水力压裂开采关键岩石力学问题研究进展》演讲。

图为大会现场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浅层地热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上海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基地、吉林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深圳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低碳能源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委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地热能专委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地热调查研究所、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协办,北京中航环宇新能源研究院支持,地热加全媒体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和报道。

来源:地热加

相关推荐